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李隆基和杨贵妃传奇故事的流传过程中,《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无疑是三座里程碑。三部作品都有关于“梧桐雨”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到诗歌、元杂剧、传奇的不同意境特征。一、《长恨歌》中的“梧桐雨”:叙事者的悲伤《长恨歌》是诗歌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作品,是一部长篇叙事诗。从杨玉环入宫受宠到渔阳兵变、贵妃缢死,从避祸幸蜀到回銮京师、睹物思人,从上天入地的寻觅到天堂团圆,娓娓道来,迂徐曲折。在《长恨歌》里,关于“梧桐雨”的描写只有四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在这里并没有对“梧桐…  相似文献   

2.
从悲剧的角度审视《长恨歌》,就会感到《长恨歌》中的爱情既是一个悲剧形式,又是一种悲剧范式。两者分别构成了《长恨歌》的表层悲剧意义与深层悲剧意蕴,使《长恨歌》超出了那具体狭小的悲剧范围,具有一种博大而深广的人类共通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3.
唐明皇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母题,先后进入了诸如诗歌、小说、戏剧等各种类型的文学体裁之中。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分别是诗歌《长恨歌》、杂剧《梧桐雨》以及传奇《长生殿》。这些体裁虽然均以李杨故事作为中心,但对这个故事情节的选择及讲述方式却呈现出很大的不同。本文拟从各种体裁文体特点的角度来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随着贵妃杨玉环在马嵬坡前香销玉殒,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遗事传说便盛传开来。而描写这一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真可谓汗牛充栋,举不胜举。著名的,诗歌如唐朝白居易的《长恨歌》、李商隐的《马嵬》;小说如唐朝陈鸿的《长恨歌传》、宋朝乐史的《杨太真外传》;戏曲如元朝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清朝洪升的《长生殿》等等。夸张一点说.这是一个已经被人写烂了的题材。  相似文献   

5.
关于《长恨歌》主题的讨论和论争,多年来是唐诗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在冷静地分析造成分歧的原因,客观地评价各派观点的是非得失的基础上,摈弃单一主题说的僵化模式,分三个层次去把握《长恨歌》的悲剧意蕴:即把李、杨悲剧分别看作爱情悲剧、政治悲剧和时代悲剧,从而使爱情主题、政治讽谕主题和时代感伤主题,各有所依存和附丽。居于不同层次的三重主题,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统一的整体。这样,就有分析地肯定了各派观点的合理性,避免了其片面性,变以往论争中各派观点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为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这对持续多年徘徊不前的《长恨歌》主题研究,无疑是一个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长恨歌》流传千载,对其主题的理解和思考,从它问世以来就一直存在着分歧,成为文学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谜"。笔者从帝王角色这一角度来把握《长恨歌》的主题,阐述作品的帝王角色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7.
多层面、多角度地阐述了从文学创作到接受这一极其复杂过程的内蕴。从创作角度,分析了《长恨歌》的创作基础.描述和揭示作者从事创作内在机制的活动和采用的构思方式,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为题材,同时受中唐通俗文学的影响,站在平民的立场上,用“个别”示“一般”的方法,在对李杨爱情悲剧进行歌颂哀叹的同时,显示出封建社会广大男女爱而不能的社会悲剧。因而,使《长恨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伤感的爱情咏叹调。  相似文献   

8.
《长恨歌》流传千载,对其主题的理解和思考,从它问世以来就一直存在着分歧,成为文学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谜"。笔者从帝王角色这一角度来把握《长恨歌》的主题,阐述作品的帝王角色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9.
孟庆莲 《课外阅读》2011,(1):188-189
《长恨歌》一经问世,即家喻户晓,不仅对当时也对后人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与它蕴含的悲剧元素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从六个方面分析它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0.
《长恨歌传》与《长恨歌》并行于世,它们取材相同,都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二者在主题上又有明显的不同。白居易侧重于写"情",他从爱情悲剧的角度出发,表达的是一种"爱情"主题;陈鸿用史学家的眼光来解读这一历史现象,表达的是一种"政治主题"。《长恨歌》对杨贵妃形象做了美化处理,突出了她对爱情的坚贞;《长恨歌传》则将她视为害国害民的"尤物"。《长恨歌传》拓宽了李杨题材,把美人专宠与奸佞专权联系起来,把爱情题材上升为重大政治题材,借此表达了忧国忧时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1.
白先勇小说诗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先勇是一位具有诗性智慧的小说家,他的小说诗学的特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时间的诗学的魅力来自于他对时间透视的诗性思维,悲叹时间流逝的沧桑感以及为逝去的美造像;悲剧的诗学源于作家深厚的悲剧意识,他小说中的悲剧大体可概括为社会的悲剧,精神的悲剧及个人的悲剧三种类型;象征的诗学表现为写实与象征相融,象征包孕诗情,丰富多样的象征形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白先勇创作中审悲的对象和审悲形式去试探他的审悲经验,以期能更进一步去深入探索他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社会悲剧与"人"的现代反抗精神、性格悲剧与人格理想的可能限度和命运悲剧与"自由意志"对生命的有效实现三个方面重新诠释了<白鹿原>的悲剧美学及其内涵,挖掘了这种悲剧意识对于茅盾文学奖、对于当代文学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4.
<正>John Webster's The Duchess of Malfi is a good tragedy,it describes a widow who decides to remarry to her steward and pursues her love,but her two brothers threaten her to give up this unnoble behavior.Their response is extraordinary and extreme.It's a story that women want to gain independence and freedom in a male-dominated and repressive society.It's also a great classic  相似文献   

15.
文学艺术中的悲剧意识属于审美范畴。白族文学中悲剧意识的存在表明,儒家审美理想对白族文学的影响客观存在。探讨二者的关系,可以进一步窥管到汉、白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仅仅阐释经典、繁琐考证是治学的误区 ,是埋葬天才的坟墓。这正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悲剧所在。“第三种批评方法”倡导独立的思想和学术品格 ,可谓医治传统痼疾的良药  相似文献   

17.
威利·洛曼是一个沉醉于“美国梦”并为之自绝的小人物。无论是在社会上、家庭中 ,还是在其内心深处 ,威利都找不到生存的空间。死亡 ,对他来说 ,是一个最佳归宿。威利的死归根到底是时代造成的 ,既是一个社会悲剧 ,也是对当时社会的干预 ,对丑恶现象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享有长盛不衰声誉的大诗人,他给中国古代诗坛留下了一颗颗硕大璀璨的明珠.取得了辉煌的诗歌成就,然而,他却因为自身诗必斗酒的生活习性、恃才放浪的行为方式、政治敏锐性的迟钝或缺失酿成了自己的人生挫折和政治悲剧.他的人生际遇可以为后世之人提供一些有益的思索。  相似文献   

19.
白先勇和张爱玲同为中国20世纪优秀小说家,二人都具备强烈的悲剧意识和悲剧文化心理,都深受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其作品总体上都呈现出“苍凉”的审美境界。但是,他们的悲剧艺术却形成鲜明的对比:白先勇体现的是悲天悯人,张爱玲则是恐惧冷酷;白先勇割舍不掉文化乡愁情结,张爱玲则显示出对文化的超然态度;白先勇在中西交融中倾向民族感伤的古典美,张爱玲则显示出对世界性存在思考的知性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