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针对骆静提出的护理床靠背调节机构的专利发展,尤其分析了如何防止调节靠背时发生挤压的专利设计的观点。在护理床领域行业起到指引护理床的发展方向并为申请人提供了护理床的改进方向的作用。如付诸现实将产生较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美国一家实验室研制出一种微型机器,能够凭借自身生长的肌肉行走。这项发明可能被用于研制神经刺激器,使瘫痪病人不用呼吸器就能呼吸;或者用于研制纳米机器人,以清除血管内的脂肪斑。 科学家在一个长约200微米的硅制框架上,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17,(25)
许多病人和老人由于身体原因需要长年累月躺在床上,背部和臀部受床板挤压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局部组织受剪切力影响引发损伤,严重危害身体健康,为解决病人和老年人护理难的问题,本文对专门用于病人看护的医疗多功能护理床进行研究与设计。通过基于人体工学原理和现代机械设计理论,设计出一种专门用于家庭和医院使用的多功能健康护理床。通过设计4根电动推杆协调控制工作,实现了护理床的自动翻身和床、椅折叠功能;通过直流电机控制丝杠螺母机构和杠杆机构,实现了护理床的大小便辅助处理功能。通过对护理床后床板折叠过程和便盆提升过程中的力学分析,得到电动推杆轴向力和电机驱动力矩,并进行了仿真设计。床面采用多折床面结构,通过按键控制完成平躺、抬背、起坐、屈伸等基本动作,实现自动翻身、辅助大小便等功能。经过大量的实验测试和仿真模拟测试,证明该多功能护理床能实现所要求的功能,可以满足卧床病人或老年人的便利看护使用并投入量产。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21,(11)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日渐加剧以及医护人员供应不足,社会对多功能护理床的需求逐渐增多,特别是对性能好、功能多的护理床需求尤为严重。而伴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四肢灵活性不断下降,个人自理能力越来越差,提高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成为了家庭及老人的迫切渴望。在现有多功能护理床能够实现翻转身体、起身坐立、弯曲膝盖等主要功能和轮椅基本的移动功能前提下,本文围绕多功能护理床的机械结构,以及与轮椅的对接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开发及改进,希望有助于减缓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美国匹兹堡大学试验表明,猴子接受头发丝薄厚的微型芯片植入大脑后,能通过思维,操纵机械手臂完成进食动作。对那些饱受折磨的瘫痪病人而言,这一最新研究成果使他们看到生命的曙光。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人类能通过思维控制做到"心想事成"。  相似文献   

6.
王琳 《世界发明》1998,(8):29-30
在人类的发明史上,有许多与医学、医疗器械有美的发明。这些造福人类的发明,极大地帮助了医生对病人病患的诊治,为患者带来了健康正常的生活,也把无数人从死亡的边缘拉回。  相似文献   

7.
针对护理床结构,设计制作具有自动封口打包功能的集便装置.对集便装置从结构、原理、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该装置结构简单,加工方便,能够有效的实现自动封口打包的目的,便于操作,能很好的与护理床配合使用.从而改善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华华 《世界发明》2003,26(4):21-21
日本三洋电机生物制药公司将于2003年上市可以实现自然翻身的“体位变换护理床hist”。护理床hist采用该公司最新开发的“12档底部结构和活动靠背及卷动结构”,从而可以实现自然翻身。与过去那种滚动翻身不同,使用该床翻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2020,(12)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我国乃至全世界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1],加上现如今生活节奏加快等原因导致青年们难以很好地照顾好老人。所以多功能护理床等养老服务产品应运而生。结合调查结果,本文分析了我国所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多功能护理床的市场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电动护理床作为一种二类医疗器械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国内外医院、养老机构以及普通家庭中,其应用目的及意义在于能够提高失能人群的生活质量,降低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因其使用对象的特殊性,对其结构的可靠性和运行的平稳性有很高的要求,同时,市场价格也对其应用的普及有着很大影响,因此需要对其结构的焊接质量以及成本进行严格控制。我司开发的SL-MB5-A型四功能电动护理床的焊接结构,采用我司自行设计制造的焊接工装夹具,并使用焊接机器人进行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实现了焊接自动化,焊接结构得到准确定位和可靠夹紧,尺寸偏差和焊接变形得到有效控制,精度和可互换性显著提高,达到了对于焊接装配速度和质量控制的预期。  相似文献   

11.
最近美国杜克大学领导了一项研究,让猴子学习只用脑活动来控制两条虚拟手臂的运动。这将对开发双向脑控假体设备,帮助严重瘫痪病人恢复运动能力起到极大推动作用。相关论文发表在11月6日的《科学·转化医学》上。  相似文献   

12.
大面积的烧伤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可能是我们普通人难以想象的,严重烧伤的病人没有了皮肤这一天然的屏障,很容易遭受各种细菌的感染,体内的体液也会毫无遮挡地从身体表面渗出,极易造成心脏、肝脏等器官的衰竭,最后可能导致死亡。因此,怎样能够快速地使病人获得完整的皮肤是治疗烧伤病的关键所在。以前烧伤修补大多是通过植皮来完成的,这种从身体其他地方取下皮肤,再移植到烧伤部位的治疗方法,对全身皮肤都造成了比较严重的伤害。能不能有一种更为完善的方法进行烧伤皮肤的修补和再造呢?科学家们就发明了一种用自身细胞的溶液来治疗烧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美国科学家发现,在猴子大脑中植入了特殊电极后,这些家伙竟然可以“通过自己的思维”,不用动“手”就能移动屏幕上的鼠标指针了。这一实验最终可能找到让截肢和瘫痪病人重新自由活动的重要方法。在实验中,这些猴子大脑中控制运动部分的每个神经元附近,都放有微小的电极。共有50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发明过程及其可视化的意义,在连接主义对创造性过程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用知识表示方法来可视化发明过程的主张,进而设计了一种加权的、适于描述发明过程的概念地图(IOCM)。对IOCM中元素(包括概念和关系)的界定、体系结构、权重的度量方法进行了分析,用IOCM的动态构建过程来描述发明的一般过程和发明者使用的隐性发明策略,并通过一个典型的发明实例初步展示了用IOCM描述发明过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发明难,要开发发明更难,要开发学生的发明作品则难上更加难. 学生发明作品比起专业人员的发明,虽然技术含量较低,但也不乏有创造性高、实用性强的作品,如一年一度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全国发明展览会上的获奖作品,大多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如果不加以开发利用,实在可惜.浙江省新昌中学经过近20年的探索和尝试,走出了一条"以发明养发明"的新路子,使学生发明作品由展品、样品变成了产品、商品,推向了市场,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代社会人口老龄化严重的现象,大部分行动不便的老人的独自在家的时候,每日的起床、卧躺也成为了他们的困难,于是我们参考医院的手摇式病床,在这基础上并加以创新改善,从便捷,舒适的方面对整体进行设计,为了能够让老人舒适的完成从起床到坐立、从坐立到起床的动作,从而设计出这样一张助老机械护理床。  相似文献   

17.
许多初涉发明的人往往把发明与创新等同起来,认为发明就是创新。以笔者多年从事发明创造活动所积累的经验和感悟,认为把发明与创新等同是一个误区。事实上,发明的外延小于创新,只有经过优化的创新才能被称为发明。但是,有许多人却往往简单地认为,只要是创新的结果,就应是一项发明,只要是一项新发明就可以申请专利,进行开发。其结果导致了目前这样一个局面:在现在的专利文献中,  相似文献   

18.
一结识张相玉及四维集团,是在第三届全国康复瘫痪病人登泰山比赛的括动中。当时在众多登山的运动员中,有一群身着黄、白T恤,上面印有四维集团字样的运动员,他们不紧不慢地攀登着.脸上充满了自信。据说,他们曾经是脑中风、冠心病患者,服用了四维灵芝液以后,神奇般地扔掉了拐仗,走下了病床,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21,(10)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对我国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高度重视,强调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当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21世纪初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再加上年轻人从事压力比较大的工作,生活节奏比较快,老人常处于被"忽略"的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需要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但由于子女经常不在身边,老人一旦生病了就会有诸多不便。所以能协助老人自我照顾的多功能护理床、轮椅等养老服务产品应运而生。结合调查结果,本文分析了我国所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多功能护理床与轮椅对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名发明爱好者,和《发明与革新》相识已多年了。我从中学到了不少发明革新知识,掌握了好几种发明创造方法,我觉得自己胸有成竹,大可建功立业了,可总找不到一个发明的谆题大显身手。有一次,我从一本《发明与革新》中看到:发明要在自己熟悉的工作中去寻找,从自己的职业出发,去发现需要改进的东西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