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一二○ 无虑 “无虑”一词,在古书中颇为习见,但它的真正意思,却是自唐初人已不晓其义,望文生训,率多穿凿。直到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才指出;“总计物数谓之无虑,总度事宜,亦谓之无虑”,方才把这个词的概念解释清楚。其实,“无虑”这一十分古老的词,至今仍然保留在河东人口语之中,如果参照河东方言来解释词义,则极易理解。具体说来,古之所谓“无虑”,即今之河东口语词“模略mū lǖo”“模约mū  相似文献   

2.
修订本高中语文第四册《阎典史传》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大军围城者二十四万,死者六万七千,巷战死又七千,凡损卒七万五千有奇。城中死者无虑五六万。”课本上对其中的“无虑”注解为:“意思是无须计虑就可知道,即不会少于。”显然这是把“无虑”两个字拆开当成两个词来讲了。就是说:“无”即“无须”,“虑”即“计虑”。但是这种讲法当置入其语境中时是讲不通的,于是课本编者不得不再给它硬添上一条“就可  相似文献   

3.
《阎典史传》“城中死者无虑五六万”句中的“无虑”,课文注:“意思是无须计虑就可知道,即不会少于。”编者把“无”训“无须”,“虑”释“计虑”,这是不正确的。“无虑”是一个联绵词,意为大略、大概。清人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上》中“无虑”条云:“凡书传中‘无虑’者,自唐初,人已不晓其义。望文生训,率多穿凿。今略为辨之。高诱注《淮南·俶真篇》曰:‘无虑,大数名也。’《广雅》曰:‘无虑,都凡  相似文献   

4.
谈几(jǐ)     
几是什么词?它有怎样的用法?语法书上对“几”解释不一。我经过反复思考,初步对“几”有点认识,现提出来,以就高明. 一、几是词 1、代词(疑问代词): ①这儿种了几棵树? ②今天几号? ③今天星期几?  相似文献   

5.
省编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课《深切地怀念敬爱的董老》,附有董老的光辉诗作《九十初度》。编者对诗的第二句“吾生多难感蹉跎”的“蹉跎”一词是这样注解的:“蹉跎——这里是挫折的意思。”我认为这个注解是值得商榷的。《汉语辞典》蹉跎一词的第一种解释是:“失足颠踬,如‘中扳蹉跎’(见楚辞)”。第二种解释是:“谓失时,如‘年已蹉跎’(见晋书)。”《新华字典》上则直接解为“把时光白耽误过去,如“‘岁月蹉跎’。”我们现在用“蹉跎”一词常用它的“空过时光”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6.
“热处理”一词在《新华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用特定的方法对工件或产品进行加工,使工件或产品获得所需要的性能。我这里借用它来浅谈一下“热处理”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我认为批改、讲评学生的作文需做到“三热”:  相似文献   

7.
对《马说》中“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鸣之”一词,解释历来不同。大家对“鸣之”的歧义主要是“之”充当什么词的问题。“鸣之”的“之”作助词时,解为:叫了、叫唤起来。这样解释易于教学,然而,与句式不合,因为前面是以人为主动者的两  相似文献   

8.
谈词语解释     
词语解释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抓好这个环节,不但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和表达的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怎样解释词语呢?要准确解释词语,既要掌握解释的原则,又要掌握解释的方法.解释词语的原则(1)要观点正确在解释有关意识形态的词语时,应该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用正确的政治观点去解释它.例如“苏维埃”一词,有人解释为“俄国工人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创造出来的,是现在苏联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这样解释,就不够准确.这个词比较恰切的解释,应该是“原为列宁、斯大林领导建立的苏联政权的组织形式”.这样,才能把列宁、斯大林时代的“苏维埃”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之流所标榜的“苏维埃”区别开来.“伎俩”一词,有人解释为“随机应变的才能”.这样解释也犯了褒贬倒置的毛病.按照这个解释,阶级敌人进行破坏时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教师教学用书》(下简称《用书》)在《小珊迪》一课中 ,对“目不转睛”一词作了这样的解释 :“不错眼珠地看”。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妥。“目不转睛”一词本身不是表示看的词 ,而是用来描写“看”的状态及样子的。《用书》中“不错眼珠地看” ,这句话的中心词是“看” ,这样就使“目不转睛”具有看的意思了。笔者认为“目不转睛”的解释应采用《汉语成语词典》(修订本)中的意思 :“看时眼珠不转动 ,形容注意力很集中 ,看得很出神。”小议“目不转睛”!江苏@刘剑华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本质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了10年,它的意义已经显现,并将继续显现。在这样的时刻,认真思考一下如何将文化素质教育推向深入是有益的。要真正将文化素质教育更有效地推向深入,需要从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开始。一、教育的本质康德说:“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被造物。”教育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但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虽然有不少人研究过,也有一些著名的观点,却仍值得我们思考。1.教育是什么先让我们思考一下教育是什么。翻开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教育大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教育是传递社…  相似文献   

11.
最近在报刊上看到这样两个标题:①《一个10岁的女孩的心灵史》②《话题作文时代的教学思考》初看,觉得题①中的“史”似有不妥,字典中说“史”是自然或社会以往发展的进程,把它用到一个年仅10岁的孩子的身上,合适吗?再看题②,“时代”一词,词典上的解释是:“指历史上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某个时期。”而话题作文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一种改革,能算作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普通高中一年级《思想政治》(人民教育出版社 1 997年版 )“企业和经营者”一课中 ,法定代表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对这一概念教材是这样表述的 :“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它的法定代表人 (简称“法人代表”)是厂长或经理”。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思想政治学习指导》(高一 ,上册 )也对“法人代表”一词作了如下解释 :“法人代表是法定代表人的简称 ,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它的法定代表人是厂长或经理。”这两处解释均明确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一、企业法定代表人和企业法人代表是同一概念 ,法人代表…  相似文献   

13.
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为了忘却的记念》里有首旧体诗,它的第三联是“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有人把前一句释为“忍痛看着战友们被反动派杀害。忍,忍痛。”这样解释恐怕不够确切。“忍”这个词,在这诗句中如果作“怎忍、岂忍、不忍”解,全句释为“怎忍看着战友们被反动派杀害”,这样似乎更吻合作者所表达的极度悲愤之情,且跟下句的意思紧密连贯。又课本中的《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下句里的“敢”,作“岂敢”解,全句意为:我们征人岂敢申诉心中的愤恨?把“忍”、“敢”解释成“岂忍”、“岂敢”,这是对一个词用它的相反的含义来解释,在古汉语中叫“反训”。  相似文献   

14.
1.扣词读文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始终抓住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准确传神的词语,引导学生认知词义,联系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对词语在文章中的概括作用能够作出判断,能意识到有的词语能概括文中的哪些内容,以增强对词语的整体感知能力。例如,《李时珍》第3小节中“完善”一词,教学时可以这样处理:先从字面上让学生作出解释,然后让学生扣住“完善”这个词思考:怎样才算是一部完善的药物书?李时珍为什么要编一本完善的药物  相似文献   

15.
《她是我的朋友》是“九义”教材第八册新增篇目.文中第七自然段有一句是这样写的:“输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通过联系上下文,我觉得这里有两点不恰当.首先,不应用“输血”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对“输血”一词是这样解释的:把健康人的血液用一定的器械送到病人体内.一般输血都是从患者的静脉内缓缓输入.对病势严重的患者,可以从动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词典》对“时髦”的解释是“(人的装饰衣着或其他事物)新颖入时”,如“她的穿戴很时髦”。很多人认为它是随着当代社会的时尚潮流出现的,其实不是这样。“时髦”一词源远流长,至今已经使用一千多年了!  相似文献   

17.
《小读者》2011,(9):38-38
“teacher”一词是可以这样解释的——  相似文献   

18.
对于“惩罚”的词义,《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通过处罚来警戒。”而对“处罚”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对犯错误或犯罪的人加以惩治。”那么。对犯有错误的学生,老师能不能惩罚,该不该惩罚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前人对《孟子》中“终身”一词的几种解释, 都是与上下文捍格不入的。一个词的确切含义是在它的上下文中得到落实的, 因此也要根据它的上下文来解释。紧扣“终身”的上下文来看, 孟子所说的“终身”实际上是指“全家人”。  相似文献   

20.
“藩篱”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篱笆,比喻门户或屏障。”之所以会联想到这个词,缘于一次教学研究课上,一位老师对教材的“处理不当”所引发的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