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训词管见     
反训是训诂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争议很大而且迫切需要弄清楚的问题。最早在东晋郭璞的《尔雅》里就有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曩为曏,  相似文献   

2.
“反训”异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东晋郭璞在《尔雅》注中讲了“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曩为向,以故为今,此皆训诂义有反复旁通,美恶不嫌同名”的话以后,有人根据郭说,创造了“反训”一名,提出了“反训”一说。很多人在郭例的基础上,广搜博求、综辑“反训”词例。但是,也有人不同意郭说,否定“反训”的存在。毫无疑问,这些不同观点的争论对探索“反训”产生的根源、科学地解释这一语言现象,揭示其本质,正确地运用训诂工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这篇小文试以郭  相似文献   

3.
古代汉语中有类词是比较特殊的,它所属的每个词都是一个单音词,即一个汉字,而且均具有两种相反对的意义。对于这种现象,古代的训诂家们早有解释。如晋代郭璞在《尔雅·释诂》“徂、在,存也”条下注云: 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曩为曏,以故为今①,此皆训诂义有反覄旁通,美恶不嫌同名。这段著名的论述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由于训诂上往往几个意义交相潛通,两种相  相似文献   

4.
反训是传统训诂学中常用的术语,指在语言实践中,某些语词在某些语境中意义发生了相反的转化.古人早有发现,在我国最早、最古老的辞书《尔雅》中就有反映,如《释诂》既言:“治、肆、古,故也”,又言:“肆、故,今也.”郭璞《注》曰:“肆既为故,又为今.今亦为故,故亦为今.此义相反而兼通.”其后,杨雄《方言》卷二也说:“逞、苦、了,快也.自山而东曰逞,楚曰苦.”郭璞又《注》曰:“苦而为快者,犹臭以为香.治为乱,徂为存,此训义之反复用之是也.”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5.
反训例释     
“二义相反而一字之中兼具其义之例”即反训(刘思培《古书疑义举铡补》)。又称“美恶同辞”、“反正同根”、或“正反同辞”。[晋]郭璞《尔雅》注:“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此皆训诂义有反复旁通,美恶不嫌同名。”“反训”是词义的旁通转移所致。如“臭”字本有“香”、“臭”两个正反相反的意义,由于词义的转移,后世只流行后一个意义。当谈到“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时,“臭”字要训为“香”,“香”和“臭”的通行意义相反,故称“反训”。其分类如下:  相似文献   

6.
從来研究訓詀学的專家們,大家都肯定了古代漢字在運用方面有「反訓」一例。便是一個字除开正面的含義以外,有時还可採它的反面意思来使用,這在訓詀中;叫做「反训法」。這种通例,首先是由晉代學者郭璞最早提出來的。他在訓詀学方面,用力很深,替尔雅和方言都做了注解,到今天還称为極有价值的訓詀學名著。尔雅释詀有云:「徂、在、存也。」郭注便說:「以徂为存,猶以亂为治,以(?)为曏,以故为今,此皆訓詀義有反覆旁通,美惡不嫌同名。」方言卷二有云:「逞、苦、了、快也,自山而東,或曰逞;楚曰苦。」郭注也說:「苦而为快者,  相似文献   

7.
赵苇杭 《学语文》2008,(1):44-44
反训是个训诂学术语,就是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有些词在古代含有正反两义,如“乱”字有“治理”“紊乱”两义,后世只通行“紊乱”一义.以“治”解释“乱”。就是反训。古代诗文中有些词语需要反训,即从相反的方面去理解,否则就会导致对整句话乃至整首诗理解的偏差甚至错误,诗歌的意境、情感和旨趣也会变得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8.
关于反训,目前没有公认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反训就是用反义词解释词义”,有的认为“反训是用反义词相互训释的释词方式”,而有的则认为是“反训,即用反义词来作训释”。无论哪种解释,都包含了这样一个基本的内容:同一个词形包括了两个互相对立的词义。如《尚书·臬陶谟》:“乱而敬”,《史记·夏本纪》作“治而敬”,以治训乱,训诂学上就称反训,反训是训诂学史上产生得比较早也使用得比较多的一个训诂术语,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仍可寻觅其使用的踪迹。一千多年来,人们在这个问题上引起了不少的纷争,至今仍在进行,因此很有必要对它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教师备课,查阅古书,翻检资料,有时会发现,某些词义的注释,恰巧与该词通行的含义相反。这种现象,传统语言学家叫做“反义为训”,简称“反训”。譬如《论语·泰伯》所引周武王的话“予有乱臣十人”,马融注:“乱,治也”。《周礼·地官》序中讲的“以佐王安扰邦国”,郑玄注:“扰,亦安也”.另外,象把“故往”的  相似文献   

10.
训诂学中有形训、音训、义训、反训、互训、递训等解释词语的方法。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字进行释义也采用了这些训释方法。如形训:包部,包,象人怀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音训:门部,门,闻也。义训:土部,圯,东楚谓桥为圯。反训:乙部,乱,治也。互训:心部,意,志也:志,意也。递训:足部,铨,蹴也;蹴,蹑也;蹑,蹈也;蹈,践也;践,履也。运用这些训释方法训释字义,出现了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训释相同的情况。从释文的角度看,这是拿同一个词语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作解释,我们称之为同训。例如:手部,掉,摇也;撼,摇也。掉,撼二字同训为摇。门部,阔,疏也;禾部,稀,疏也;米部,粗,疏也。阔、稀、粗三字同训为疏。  相似文献   

11.
晏子治东阿     
晏子治东阿① 三年 ,景公召而数之曰 :“吾以子为可 ,而使子治东阿 ,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对曰 :“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 ,三年不治 ,臣请死之。”晏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 ② ,景公迎而贺之曰 :“甚善矣 ,子之治东阿也 !”晏子对曰 :“前臣之治东阿也 ,属托③ 不行 ,贷赂 ④ 不至 ;陂 ⑤ 池之鱼 ,以利贫民。当此之时 ,民无饥者 ,而君反以罪臣。今臣之治东阿也 ,属托行 ,贷赂至 ,并会赋敛 ,仓库少内 ,便事左右 ,陂池之鱼 ,入于权家。当此之时 ,饥者过半矣 ,君乃反迎而贺。臣愚 ,不能复治东阿 ,愿乞骸骨 ,避贤…  相似文献   

12.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 “吾以子为可①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  相似文献   

13.
权力     
孔鲁 《现代语文》2004,(12):5-5
中山之相乐池,以车百乘使赵,选其客之有智能者以为将行,中道而乱,乐池曰:“吾以公为有智,而使公为将行,今中道而乱,何也?”客因辞而去曰:“公不知治,有威足以服之人,而利足以劝之,故能治之,今臣君之少客也,夫从少正长、从贱治贵,而不得操其利害之柄以制之,此所以乱也、尝试使臣,彼之善者我能以为卿相,彼不善者我得以斩其首,何故而不治?”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阅读古书时,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场合往往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含义。这种现象,叫做反训。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反训,对阅读古书是有帮助的。现略举数例于下以证之。 [乱]习见的含义是“混乱”、“紊乱”(包括“战乱”)。如《尚书·周官》:“制治于未乱。”《左传》文公七年:“兵作于内为乱。”《诗经·周南·关睢序》:“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史记·项羽本纪》:“楚军大乱坏散。”但又有作“治理”用的。如:《尚书·顾命》:“其能而乱四方。”  相似文献   

15.
按照传统的说法,训治方法分形训、声训、义洲三种。现在的许多侧治学著作和论文都沿袭了这一说法,有的学者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另外一些训诸方法、比如周大噗先生《训信学初稿》中就列了第四种训治方法;观境为训;龚国祥先生《训治方法举隅》一文更提出了:以音韵明洲诸,以通假明洲诸,以破读明训治,以方言明训治,以转注明训信,以校勘明训估,以语法明训估等七种方法。考察训治方法的涵义。我们发现…于许多人对训治方法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同,因而对训治方法的种类的划分也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以“义训”来说,我们认为把它列入训估…  相似文献   

16.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招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责备、谴责)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年终考核地  相似文献   

17.
兼爱上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痰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相似文献   

18.
兼爱上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相似文献   

19.
论现代汉语中的反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训,指“正反同辞”现象.古代汉语中有不少词常用来表示相反或相对的两项意义而形成反训.如“乱”有紊乱和治理二义.“乞”有乞求和给予二义.“受”有给予和接受二义.我们把这种义兼正反的词称为反训词.古代汉语中的反训词,据笔者汇集约有两百多个.关于反训的性质、特点、成因、类型及古书中常见反训词的考释,笔者已作详细论说,此不赘述.那么,现代汉语中有无反训词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本文拟作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前辈及同行.  相似文献   

20.
(4)指出汪笺、彭校中的非误字问题,而原文不误却训以误字的原因为不明原文之义,或不明文字、词义的演变。尽管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因抄写、排版等疏忽确实存在误字现象,但在具体使用误字手段训释时仍需持慎重的态度。现举“治之危渐”条:《务本》:“故明君莅国,必崇本抑末,以遏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