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刘承梅  李龙 《新课程研究》2009,(11):110-111
在“人本”教育思想盛行的今天,伴随着“赏识教育”、“激励教育”的东风劲吹,惩罚教育作为管理学生的一种正当有效的手段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部分教育工作者谈“罚”色变。我们并没有否定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但再尊贵的花草也需要园丁修剪枝叶。如果只是“一边倒”地把教育行为异化为赏识和激励,实质上就是对人本教育的背离。教育需要赏识,也需要一点惩罚。当然,惩罚并不是体罚或变相体罚,惩罚是指对学生错误的思想,行为给予否定性的评价。比如,以否定的语气、表情(不理睬).来批评、谴责学生,或者采取强制措施加以制止,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的教育中,在我们的学生面前,我们似乎过于吝啬赏识,面对惩罚和批评又过于慷慨.人生中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这是美国教育家威廉·詹姆斯对我们的中肯提醒.赏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激励,能使学生获得自信,从而促动学生更好地发展.本文从小学生都期望获得赏识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初步探讨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常识教育的作用和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的教育中,在我们的学生面前,我们似乎过于吝啬赏识.面对惩罚和批评又过于慷慨.“人生中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这是美国教育家威廉·詹姆斯对我们的中肯提醒.赏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激励,能使学生获得自信.从而促动学生更好地发展.本文从小学生都期望获得赏识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初步探讨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常识教育的作用和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4.
赏识教育是对学生闪光点的正面的激励,激发学生的自信与动力。惩罚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增强为学生过失负责的责任感。单纯的、泛滥的赏识和惩罚对学生并没有帮助,甚至产生反作用。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的特殊性,必须合理运用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让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现更多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5.
构建走进学生心灵的惩罚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人本理念逐步深化的今天,赏识教育正日益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青睐,而惩罚教育却随之愈来愈淡出教育的视线。“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坏孩子是嫌出来的”、“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功”,人们在对赏识教育大加赞赏的同时,对惩罚教育投去了更多的批评与责难。笔者认为,通过赏识培养学生的自信,激励学生在成功的愉悦中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6.
艺术的惩罚     
郭祖彬 《班主任》2003,(11):40-41
当前,激励教育、赏识教育等主体性教育理论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主流理论,敏感的人们似乎谈惩心惊、说罚色变,大有必废除之而后快之势。但是,不容回避的是,惩罚在学校教育中的普遍存在是不争的事实。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有助于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  相似文献   

7.
一谈起"惩罚"二字,教师大都谈"惩"色变,取而代之的是"赏识教育,无批评教育",似乎教师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孰不知教育应当是赏识、激励、惩罚并重,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是不负责任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王夫明 《班主任》2006,(5):11-12
教育需要激励和赞赏,也需要适当的批评和责罚.有人说,没有批评和责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只有批评和责罚的教育不是教育.我很赞同.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言:"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他们抵挡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但在倡导激励和赏识教育的今天,如何对学生实施批评和责罚,则是应该认真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赏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的新理念,是一种激励性的教育方式。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合理利用赏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认识到,进行赏识教育就要巧用语言激励,活用评价方法,平等对待学生,从而才能有效促进教学。  相似文献   

10.
黄秀云 《中学文科》2008,(3):136-137
在激励教育、赏识教育作为教育主流的今天,有许多人认为惩罚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本人也赞成这种观点。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假如某些人没有受到温和方法的影响,就必须求助于比较粗暴的方法,要到用尽一切方法之后,才能宣布一个学生不堪造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也认为:“没有处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可见惩罚教育也是专家认可的一种教育方式和手段。教育实践中,在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的同时。我对惩罚教育也做了一些设想和尝试,发现只要罚得有艺术,它的收效不比激励教育和赏识教育的效果差。  相似文献   

11.
在激励教育、赏识教育作为教育主流的今天,有许多人认为惩罚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本人也赞成这种观点。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假如某些人没有受到温和方法的影响,就必须求助于比较粗暴的方法,要到用尽一切方法之后,才能宣布一个学生不堪造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也认为:“没有处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可见惩罚教育也是专家认可的一种教育方式和手段。教育实践中,在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的同时。我对惩罚教育也做了一些设想和尝试,发现只要罚得有艺术,它的收效不比激励教育和赏识教育的效果差。  相似文献   

12.
魏群 《中国教师》2009,(Z2):420-420
<正>在新课改的浪潮中,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的"赏识"和"激励",但是,有时候觉得"赏识"和"激励"在某些学生身上显得苍白无力,于是,惩罚就成了教育教学中的常用手段。  相似文献   

13.
<正>当前,激励教育、赏识教育等教育理论已经成为教育的主流理论,敏感的人们似乎谈惩心惊,谈罚心变,大有废之而后快之势。但是,不容回避的是,惩罚在当前学校教育是普遍存在的事实。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认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有助于学生形  相似文献   

14.
宋炎玲 《河南教育》2005,(11):42-42
教师能不能惩罚学生? 有人认为教师无权惩罚学生。尤其是在推行赏识教育的今天,我们应当充分肯定学生、赏识学生,这样才能激励他们进步。所以不能批评芎粤生。更不能惩罚学生,因为批评和惩罚会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伤害。而有人提出,我们每个人走上社会后都会因为做错事而受到相应的批评和惩罚,为什么学生在学校就不能受到批评和惩罚呢?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能不能惩罚学生?如果能,应该注重什么问题?如果不能,怎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请您对此发表高见。  相似文献   

15.
赏识教育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语文教学同样也离不开激励和赏识。围绕突发事件、课堂质疑和探究学习等环节开展赏识教育,打造出融洽和谐的"情感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构建活力课堂。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学校教育中,很多人认为惩罚教育已不足取,而能够给学生充分自信和自尊的赏识教育更能深入人心。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赏识教育无节制的泛滥带来的惩罚教育的缺失。实际上,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而惩罚教育能否作为有效的教育管理手段,取决于教师能否很好地使用惩罚教育。一、使用惩罚教育要以爱护和尊重学生作为基础学生犯错误在所难免,对犯错误的学生实施一定的惩罚,是学校教育和管理学生的必要手段,但我们必须明白,惩罚仅仅是一种手段,而教育才是目的。不论我们采用何种形式的惩  相似文献   

17.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能在教学当中直接起到唤醒和激励作用的是赏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时刻赏识学生的进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放下思想的包袱,学好语文。教师应该学会赏识,善于赏识,让学生爱上语文。  相似文献   

18.
以前,学生的家长和老师都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教鞭下面出能人"。但现在时代不同了,家长和老师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很多家长和老师都知道打骂孩子是不科学的教育方法,但很少有人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代替打骂才是科学的。记得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结果……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它的核心应该是真爱和唤醒……"作为教师,应该用积极的引导代替惩罚,用欣赏和鼓励去教育学生。这就是"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世界最著名的六大教育方法之一,其特点是注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充分肯定、不断强化,让学生  相似文献   

19.
赏识激励的教学策略,是以挖掘、激发、调动学生内驱力为主旨,使不同差异学生都能在愉悦的学习状态中茁壮成长的一种教学策略。教育者的赏识激励符合被教育者心灵的真正沟通,受教育者内心希望和需求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激发。通过赏识激励教育,会使学生心中充满阳光;通过赏识激励教育,会使让学生内心中充满自信。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它能使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在愉悦和谐的学习状态、教学环境中茁状成长,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相似文献   

20.
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由此开展赏识教育是必要的。近年来,我国教育大力倡导赏识激励教育,强调教师要有爱心,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理等对待学生。然而学校不是工厂,教育工作也不是生产线,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尊重、理解、宽容和赏识并不是唯一的教育手段。我以为,惩罚在教育中也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