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对新高抗5号分别与701-1、特大铃两个品种进行正反交得到的F1代及三个亲本和一个对照(中棉19号)等八个处理的研究,分析了抗虫杂交棉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抗虫杂交棉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 F1代完全抗虫,抗病性明显增强,生长势变强,产量明显提高,增产幅度高达20.5%以上,但纤维长度没有明显优势.研究表明,根据不同的杂交组合可以筛选出强优势的组合供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2.
以5个具有抗虫基因的棉花品种(系)与6个非抗虫棉品种(系)为材料,按NCⅡ方法配制杂交组合,对30个组合的F1代主要产量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杂种F1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其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的平均中亲优势分别达到96.17%和94.78%,籽棉产量和单铃重具有最大的竞争优势,分别为46.45%和29.67%;配合力效应分析表明,母本中的HN36,96—48和父本中的单4的综合性状较好,为较理想的亲本,有7个组合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效应。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棉花杂种优势的表现及抗虫杂交棉F1,F2代杂种优势的研究及应用,并对抗虫杂交棉的应用前景及存了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以5个具有抗虫基因的棉花品种(系)与6个非抗虫棉品种(系)为材料,按NCII方法配制杂交组合,对30个组合的F1代及其中三个组合的F2代的主要性状进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F1各主要性状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单株皮棉量和株铃数的中亲优势分别为22.48%和16.58%;绒长和单株皮棉产量的竞争优势分别为11.90%和10.07%。F2代主要产量性状有明显杂种优势,生产上仍有一定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对冬小麦杂种F128个组合及其8个亲本沉降值进行了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沉降值的平均优势和超亲优势均极小,但组合问具有明显的差异,基因作用方式主要是加性,也有部分显性,F1沉降值指数一般接近双亲品种平均值,临优145自身表现好,配合力高,是个理想的品质亲本,临优145/高优503为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6.
对冬小麦杂种F128个组合及其8个亲本沉降值进行了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沉降值的平均优势和超亲优势均极小,但组合间具有明显的差异,基因作用方式主要是加性,也有部分显性,F1沉降值指数一般接近双亲品种平均值,临优145自身表现好,配合力高,是个理想的品质亲本,临优145/高优503为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40个组合的籼、粳杂种1代的植株形态及部分组合的一些生理学、米质、抗白叶枯病的性状特征及其表现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与产量有密切关系的12个性状中,杂种一代与双亲平均值比较,有8个性状的正向杂种优势达到显著水准,3个性状呈显著的负向优势,1个优势不显著;在所研究的与品质有密切关系的8个性状中,多数组合的杂种1代均表现为双亲的中间类型,其中有的性状较多偏向高值亲本,有的性状较多偏向低值亲本。对稻白叶枯病的抗性,多数组合的杂种1代表现为双亲的中间类型,而且较多偏向低值亲本。从上述对籼粳杂种1代的21项性状的研究中看出:只有在配组过程中,按照杂种1代各种性状的表现规律认真选配好亲本,以促进如每株有效穗数多、穗大粒多、颖花数多、根活力强等有利性状的形成和避免如植株偏高、剑叶面积大等不利性状的出现;并克服普遍存在的杂种1代结实率低的障碍,才能较好地把产量潜力大的籼粳杂种1代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8.
不同生育期棉花海陆杂交种主要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4个不同熟期陆地棉品种与5个海岛棉品种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20个组合,对F1代的8个产量性状及5个纤维品质性状进行种间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组合主要产量、品质性状中亲优势相当明显,尤其早熟陆地棉与海岛棉组合主要产量性状中亲优势优于晚熟陆地棉与海岛棉组合,皮棉产量、株铃数、铃重中亲优势平均值分别高出21.3%,39.0%,6.31%.  相似文献   

9.
对4组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正、反交F1代的性状差异性研究表明:株高、果枝数、单株铃数、衣分和籽、皮棉产量主要表现为受细胞核基因控制,核质互作效应不明显,铃重、子指、衣指、2.5%跨距长度、比强度和麦克隆值晃否受核质互作效应的影响,则取决于特定的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0.
以IR36 × [(桂花黄×红光稻 )F5×国际大粒香稻 ]F4(香籼型 )复合杂交为组合方式 ,研究F2 、F3单粒稻米香味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 :杂种稻米 (F2 )无香味 :有香味符合 15∶1的遗传分离化。取用F2 的纯合香型单粒种植 ,经剥蘖繁殖得 4 8个F3样品 ,经分组取样分析 ,得F3香味程度分离符合数量遗传规律。结合有关研究提出 :水稻香味性状遗传为质量———数量遗传 ,其遗传控制主要受制于两对独立遗传的隐性主基因 ,同时有至少两对微效基因参与作用。介绍了稻米香味与食味的关系及稻米香味品质质量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的:弄清粳型亲籼系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的遗传规律,选育优良水稻品种.方法:3个杂交组合的亲本、杂种F1代和杂种F2代研究了待测粳型亲籼系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的遗传规律.结果:G2410亲籼并与籼稻的亲缘关系较远,是粳型亲籼系.粳型亲籼系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受多基因控制,在一个具体组合中,常受1-2个主基因和多个微效多基因控制,各主基因之间的遗传力大小常有不同,控制小穗育性的基因数比控制花粉育性的基因数更多.  相似文献   

12.
利用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以及光密度扫描法,分析小麦杂种的优势组合和淀粉酶同工酶的关系,以及杂种体细胞经过组织培养所产生无性系淀粉酶同工酶的变化,来确定小麦组培法对固定杂种优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两个陆地棉品种和多个培养基组合实验表明:单独使用GA3,及GA3与6-BA搭配使用对胚状体发生都有利,且搭配使用对新陆早1号胚状体发生效果较好,其次为新陆早7号。胚状体发生可以由激素组合及其浓度组合调控。胚状体萌发及叶.根平衡生长直至形成再生植株在不同培养基组合下反应不同。31号培养基(1/2MS)有利于新陆早1号试管苗的发育。14号培养基(MS+IAA1.0+6-BA0.2)有利于新陆早7号试管苗的发育。不同的移栽基质对再生植侏的生长明显不同.其中混合土:珍珠岩-1:1的移栽基质对再生植株生长最佳。  相似文献   

14.
选用陆地棉无腺体品系无066和显无077为父本,有腺体品种中棉所12号、苏棉9号、泗棉3号为母本,不去雄辅助授粉,以显性无腺体作标记,以天然异交和人工去雄授粉为对照,比较其杂种率及制备效率,并以中棉所12号为对照,对6个杂交组合的杂种F1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以显性无腺体作标记,不去雄辅助授粉平均杂种率达到51.35%,变幅34.73%~63.46%,工效是人工去雄的3.5倍。杂种F1比较试验表明,  相似文献   

15.
在八个不同的试验点,以不治虫(CK_1)和治虫(CK_2)两种处理的泗棉3号品种为对照,研究了六个抗虫棉品种的抗虫特性和品种稳定性。结果表明,六个抗虫棉品种对棉铃虫具有高度抗性,产量表现也较好。各品种稳定程度不同,1号和2号品种具有较好的品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河西学院学报》2017,(5):59-64
本研究以玉米生产中常用的7个杂交种的12个亲本自交系,以优良杂交种先玉335父本PH4CV为共同父本与其余11个自交系组配的11个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采用A-PAGE电泳技术,对其种子盐溶蛋白电泳谱带表现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杂种双亲共显性特征谱带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12个亲本自交系种子盐溶蛋白质均具有明显的特征谱带,相互之间可以区别,可视作它们各自的蛋白指纹;先玉335种子不同组分谱带间的差异是一种由核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状,而且F1的谱带可以由双亲谱带类型预测和演示.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甘蓝型油菜杂交组合96F044D、96F045D、96F057D不育株及正常可育株根系伤流量、单位面积角果皮生产力和经济性状,万群体中不育株率以及3个杂交组合与常规油菜H045作对照的临界不育株率。结果表明不育株与正常可育株根系伤流量、单位面积角果皮生产力差异不显,经济性状差异显。相同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组合不育株率差异不显,3个杂交组合的不育株率显小于临界不育株率,杂种优势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18.
选用2个不同生态类型小麦品种,采用完全双列杂交法,对亲本及杂种F1的幼穗分化特点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不同生态类型分化进程存在明显差异,单棱期和二棱期的持续长短可作为衡量小麦冬春性的一个内部发育指标,杂种的穗分化进程介于双亲之间,但存在“倾早现象”;正反交间存在显著差异,组合选配中要品种的生态类型,并造反适当的正反交组合。  相似文献   

19.
籼型杂交水稻杂种优势群的RAPD和AFLP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5个籼型杂交水稻亲本进行RAPD和AFLP分析,结果表明亲本间遗传距离小,在0.0589~0.3913之间。15个亲本按类平均法可聚为不育系Ⅰ和恢复系Ⅱ,其中恢复系类Ⅱ又分为两个亚类不含明恢63血缘的Ⅱ-1和含明恢63血缘的Ⅱ-2。类群间遗传距离、杂交表现及优势分析表明三者均为Ⅰ/Ⅱ-1小于Ⅰ/Ⅱ-2,这揭示出当前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很难超过汕优63的原因可能在于亲本间遗传基础狭窄,差异小。要提高水稻的杂种优势,在遗传距离较大的类群间配制杂交组合可能是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基础和前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需要先研究学生的身心状况,本文采用SCL-90对地方性师范院校的新生进行了测试,发现他们有不同于一般大学新生的特征:1)他们在F1,F4,F7三个因子上,均分显著高于一般大学的新生,而F3因子分显著偏低;2)男女生比较,女生除F6略低于男生外,其它各因子均高于男生,其中F5,F7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