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交通行业高校起初是为服务交通行业或交通建设而建立的单科性院校。随着改革形势变化,行业高校发展出现了分化和转型,很多原交通类专科性院校不断增设新学科、专业,并发展成多科性院校或综合性大学,其学科专业布局仍具有一定共性:交通行业高校在学科专业、院系结构方面与综合性大学相比规模或数量较小;专业类布局与交通行业紧密相关,设置了交通运输类、土木类、建筑类、机械类等相应的院系构架。部分交通行业高校设置了航空航天类学院,"水陆空"立体化交通是交通特色高校未来发展的方向。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的出现,由单科性院校发展为多科性大学,并形成以工为主,工、管、理、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模式,呈现出多学科发展的趋势。但是,交通行业高校粗放型地发展与当前交通发展实际不相适应,学科专业布局不合理,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交通行业发展需求。其主要问题是:学科专业布局覆盖面过广,院系设置缺乏针对性,学科分割,交通类专业特色不断弱化;学科专业布局缺乏特色,盲目增设与交通行业联系不紧密的学科、院系,分散学校资源,原有的特色学科和新建学科都难以发展。因此,交通行业高校应以"质量提升"为主题,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合理布局学科专业;突出交通行业特色,分层建设学科专业;注重内涵式发展,强化学科专业内涵建设;结合交通行业发展实际,适时增减学科专业。  相似文献   

2.
地方高校具有显著的区域特色,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受限于办学条件、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服务体系不完善等现实问题,地方高校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力量有限。因此,地方高校应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强化人才培养意识、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并完善服务激励机制;地方政府也应协调各高校合理配置学科资源,引导高校开展校地合作,助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3.
地方高校具有显著的区域特色,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受限于办学条件、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服务体系不完善等现实问题,地方高校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力量有限。因此,地方高校应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强化人才培养意识、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并完善服务激励机制;地方政府也应协调各高校合理配置学科资源,引导高校开展校地合作,助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广州八所市属高校专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市属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市属高校优化调整专业结构的几点思考:合理定位,以优势学科带动学科专业的整体优化;根据广州产业结构升级适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培育特色,与驻穗省部属高校错位发展;建立专业设置预测机制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析广州八所市属高校专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市属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市属高校优化调整专业结构的几点思考:合理定住,以优势学科带动学科专业的整体优化;根据广州产业结构升级适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培育特色,与驻穗省部属高校错位发展;建立专业设置预测机制等.  相似文献   

6.
高校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是在当前学科结构的基本框架之内,对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等相关要素进行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动态调整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人才培养与劳动就业需求的平衡,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主要包括四种类型:一是高校内部的调整机制;二是政府的调整机制;三是非政府的行业性调整机制;四是以学生自主选择为核心的市场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7.
社会热词     
《今日中学生》2023,(14):5-7
<正>专业调整焦点速递: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对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工作作出新的系统部署。《方案》明确,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形成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以广东应用型本科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对照"国标"开展的专业评估工作发现,影响广东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包括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及师资队伍建设等,高校可结合实际发展情况,通过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打造重点特色学科与优势专业,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工作,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综合实力等措施来促进专业健康发展,为学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建设.经过6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功利化趋势和盲目设置学科专业的误区.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树立科学教育观是前提,加强宏观调控,构建合理布局;构建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学科专业建设,要在对高校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构建合理的层次结构.  相似文献   

10.
高校学报栏目是学校办刊宗旨、学科专业特色、学术水平的具体体现。针对目前高校学报栏目设置高度趋同化,缺乏灵活性、创新性等问题提出应从栏目设置上进行深入思考,紧跟形势发展,突出高校学科特色,以此提高学报的办刊水平。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在分析课堂教学和语言的特点,剖析语言学习的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挖掘语言学习潜能,着眼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减轻学习负担.提出初中英语教学模式"拼读入门,强化训练,分类指导”.这一模式的着眼点是培养自学能力,目的是培养应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看!布莱克夫人坐小车来了。”有不少同学将它译成:Look!Mrs Black is coming by her car.其实,这样翻译是不对的,因为,英语中表示“乘什么交通工具”或“以什么交通方式”时,习惯上用by,如:by bike(骑自行车),by train(坐火车),by ship(坐轮船),by plane(乘飞机)等。但是,表示交通工具的名词前面不能用任何冠词。例如:Han Mei often goes to school by bike.韩梅经常骑自行车去上学。Mr Green goes to work by car every day.格林先生每天坐小车去上班。但要注意,当这些表示交通工具的名词前有冠词、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等限定词时,by就应改成in或on。例如:He goes there on the bike.他骑自行车去那儿。They went there in a boat.他们是坐小船去那儿的。综上所述,上面那道翻译题应译成:  相似文献   

14.
Conclusion The great ethical responsibility for professional technologies may be in the technologies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being the most effictive and the most humane ways of keeping a population in order and productive, The greatest on-the-job challenge is to avoid exaggerating the contribution of technology, particularly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Learning, at root, does not require technology. Learners, in turn, do not absolutely need teachers, technologies, and technology, either by day or by night. What students and trainees deserve are the best available instructional experiences.  相似文献   

15.
到一个陌生的班级上课,课前,老师和学生有一个熟悉的过程,人们通常称它为"热课"。欣赏了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靳家彦、孙建锋的"热课"艺术,深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总书记的"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开展"三现"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三心",使他们能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认为“以制度为底线,以正气为导向”不失为推进高校教风学风建设工作的新思路,提出优化教风学风的前提在于制定科学的制度并严格以此规范师生的行为外现,关键在于努力营造和培育校园“正气”并以此感染和教育广大师生。  相似文献   

19.
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并举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治国方略 ,是我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和创新。“以德治国”思想的提出 ,决不意味着取代“依法治国”,不意味着要回到传统德治模式中去 ,而是用社会主义道德更好地和法治一起发挥功能 ,治理好国家。“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所强调的角度、侧重点有所不同 ,但两者殊途同归 ,其终极的价值目标都是为了要营造一个安定团结、健康有序、持续发展的社会氛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 ,需德法合治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样一个重要指导方针的提出,是我们党得出的正确的治国基本方略。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处理好党的政策与法律的关系,首先必须保障依法行政,再者加强以德治国,形成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与以法治国相补充,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完全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