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浪汉小说中的流浪模式基本有两种:生活流浪和精神流浪。《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为了寻找精神家园进行了痛苦的精神流浪。他的精神流浪经历了从模糊到明朗化的颇为曲折的变化过程,而且他的精神流浪具有自我放逐的意味,是一种个性的张扬和对生活的反抗。  相似文献   

2.
《呼啸山庄》讲述了相爱的男女主人公被迫分离的故事,他们在精神上和现实中流浪,但最终超越了死亡回归到了精神家园。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爱情故事隐喻着现代人类流浪于陌生世界的生存困境,是人类流浪于陌生世界并渴望最终回归精神家园的原型再现。  相似文献   

3.
贺晓晴的《花瓣糖果流浪年》是一部女性意识的“白皮书”。它描述了女主人公韩月晴流浪的轨迹以及她与几个男性之间的恩恩怨怨的感情。女性追求精神家园的心路历程和感情的漂泊是多么艰辛、漫长与痛苦。家园的最终寻得,是女性意识彰显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阿富汗籍美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成名作《追风筝的人》就是把主人公阿米尔的个体流浪体验放逐到了至今处于水深火热的阿富汗民众的悲惨境遇之中,用一个个体流浪经历激活了处于主流文明之外不堪重负的边缘群体的灵魂挣扎。对此,从流浪、追寻、回归等角度解读《追风筝的人》。  相似文献   

5.
"流浪"本身是个有些苍凉的词儿,但对于正值青春期的我们而言,有着一种强大而莫名的吸引力。你已经厌倦了被刻板的生活模式所禁锢吗?也许你也可以像下面这些影片中的主人公一样——电影:《练习曲》流浪者:失聪大学生明相流浪路线:起点高雄,台湾环岛逆风行流浪工具:自行车流浪原因: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也不会做了。  相似文献   

6.
罗歆灵 《海外英语》2012,(20):198-200,203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视为美国成长小说的经典。作者J.D.塞林格遵循了美国成长小说"诱惑—出走流浪—迷茫困惑—顿悟"这一基本写作模式,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霍尔顿不愿随波逐流过平庸生活,渴望儿童般的纯洁,在试图逃避虚伪成人世界的流浪过程中明白童年的天真无邪短暂易逝,最终接受现实走向社会的心路历程。该文主要基于美国成长小说的这一特殊写作模式对主人公霍尔顿从青春期过渡到成人的成长过程进行细节分析,主要探讨成长小说中"流浪"和"困惑"在青年性格与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流浪是文学中的传统母题,而在现代作家笔下,流浪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状态。孙频近几年的创作出现了“流浪者”族群,与传统的流浪小说不同的是,孙频小说中的流浪行为是主人公遭遇个体精神困境后的主动选择,是个体主动接近自然并追寻个人生命的自由状态。孙频的流浪书写打破了既定文学样式之间的界限,使文本呈现复调的审美特质,并借助语言的张力来营造亦真亦幻的意境。  相似文献   

8.
<月出>是一部内容紧凑的戏剧.在有限的时间里,演员想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思想变化,仅仅靠语言表达是远远不够的.相信很多读者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到底为什么原本要追捕流浪歌手的中士选择了帮助他.在戏剧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动作,它们蕴涵着大量微妙的含义,用一种无声的方式告诉我们戏剧里主人公心理的变化.通过对主人公警官和流浪歌手动...  相似文献   

9.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视为美国成长小说的经典.作者J.D.塞林格遵循了美国成长小说“诱惑—出走流浪—迷茫困惑—顿悟”这一基本写作模式,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霍尔顿不愿随波运流过平庸生活,渴望儿童般的纯洁,在试图逃避虚伪成人世界的流浪过程中明白童年的天真无邪短暂易逝,最终接受现实走向社会的心路历程.该文主要基于美国成长小说的这一特殊写作模式对主人公霍尔顿从青春期过渡到成人的成长过程进行细节分析,主要探讨成长小说中“流浪”和“困惑”在青年性格与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贺晓晴的《花瓣糖果流浪年》是一部女性意识的“白皮书”。它描述了女主人公韩月晴流浪的轨迹以及她与几个男性之间的恩恩怨怨的感情。女性追求精神家园的心路历程和感情的漂泊是多么艰辛、漫长与痛苦。家园的最终寻得 ,是女性意识彰显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从80年代走过来的诗人作家张炜带着那个时代的理想主义精神,在他的小说世界里建造着他的“童话王国”。小说《我的田园》中就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鸟托邦——这是一个由理想主义知识分子、流浪汉和乡村劳动者组成的大家庭——具有着张炜式“理想国”的普遍特点:主人公普遍具有的“大地情结”;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温馨的童年记忆及主人公对理想国的宏伟蓝图。然而,由于主人公“漂泊——栖居——再漂泊”的命运轨迹,这个美丽的“童话王国”最终难以逃离毁灭的结局。主人公带着流浪的天性依旧行走于荒野。  相似文献   

12.
刁斗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当代的精神漂泊,漂泊与流浪是其小说反复咏叹的主题。《回家》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它将精神关照与叙述自觉融为一体,通过叙述方式的变化来展示和体认生存所面临的苦难。  相似文献   

13.
李想 《新读写》2013,(11):64-64
克里斯·加德纳,《当幸福来敲门》的主人公,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他的原型是美国百万富翁克里斯·加德纳,一个虽曾屡遭挫折和不幸的人,流浪,入狱,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文学的流浪主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浪是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流浪学”的出现与现代人的生命体验息息相关。1980年代中国大陆,人类潜在的流浪情结逐渐被唤起。作家开始关注流浪怀着希望和惆怅的路上状态,追逐他们精神演变踪迹,以及他们的人生观和生命形态。知青群体的城乡徘徊、青春流浪的都市表达和为寻找精神家园的化流浪构成了新时期学中的三种流浪类型,共同表达了被释放的人性状态。  相似文献   

15.
李双双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5):88-90,103
《沙漠》是勒克莱齐奥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大沙漠残酷的地理环境为叙事背景,把非洲大沙漠的贫瘠荒凉与西方都市的黑暗与罪恶进行了对比和连接,把那里的人民对殖民主义的反抗与主人公拉拉对西方社会的种种黑暗的反抗交织在一起,通过不同时空两代沙漠人的斗争来结构全篇。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着眼,探究流浪漂泊和人物命运之间的关系,即可明晰文本的叙事主题。  相似文献   

16.
美国犹太作家索.贝娄的小说《雨王汉德森》是流浪汉文学的经典之作。贝娄通过出生富裕的主人公所经历的一系列冒险的过程中,展现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突出了其精神层面上的流浪和追求,在保留流浪汉小说艺术模式传统的同时又有创新和超越,成功塑造了一个现代版的流浪汉形象。通过分析作者对这一文学体裁的创新运用表现汉德森的流浪是现代人在物质富足情况下精神困惑,而其最终的解脱和转化显示了作者对这个群体出路的信心。  相似文献   

17.
《八月之光》始于并止于琳娜的流浪,乔的生活也不断被喻为路上的旅程,因此他们的生活轨迹都象征性地代表了流浪,但福克纳通过对照和对比告诉读者他们的流浪是不同的。本文从精神和功能两个方面强调了他们彼此流浪的不同。通过分析,我们也能够感知福克纳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18.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功与它的语言特点与叙事技巧是密不可分的。塞林格口语化的语言特点,小说中俗语及俚语的大量应用使主人公活灵活现。他用了第一人称叙事技巧、旅途流浪式的叙事结构以及多变的叙事时间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9.
站在《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节目舞台上,面对着一道道五花八门的刁难问题,主人公杰玛一一给出了正确答案。不过,你不要以为杰玛是一个学富五车的人,他出身于贫民窟,从小就开始流浪,在参加《谁想成  相似文献   

20.
巴尔扎克的《高利贷者》、《欧也妮·葛朗台》、《纽沁根银行》通过对高布赛克、甚朗台、纽沁报三个典型人物的塑造,描绘了资产阶级肮脏罪恶的发迹历史,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无情地鞭答了资产阶级暴发户的丑恶灵魂。高有赛克是《高利贷者》中的主人公。他十岁时被母亲送到船上当水手,在荷届东印度群岛一带漂流浪迹二十年。76岁的时候就以金钱和债券控制了整个巴黎的经济。他89岁去世时已是拥有八百万家财的大富翁了。高布赛克的发家过程,前后约半世纪。葛朗台是《欧也妮·甚朗台》中的主人公。他生于1749年.17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