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岩 《文化学刊》2010,(4):170-173
工业遗产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将工业遗产文化保护与景观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促进工业遗产地经济的繁荣,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我国工业遗产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探寻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我国工业遗产文化旅游提出合理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如何处理工业文明给人类留下的遗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由于工业遗产所昭示的特殊意义以及它占据了相当大的历史空间,对工业遗产选择性地保留并加以重新利用,既可以留住它的历史意义,又能赋予它新的内涵.文章从空间生产的角度对工业遗产的价值进行探讨,以期能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3.
借鉴场景理论,保护、展示和利用构成了工业遗产保护的核心议题和目标场景。首先,应基于工业文明的价值判定保护各类遗存,构建面向学者的保护场景;其次,应在保护基础上充分展示并系统阐述遗产价值,形成面向公众的展示场景;第三,应结合城市发展背景整体构思工业遗产的特色职能,形成面向消费者的利用场景。三者既各成体系、又相互支撑并相互协调。最后以九江动力机厂保护规划为实证案例,提出上述目标的具体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4.
工业遗产大多存在于城市中心区,在存量时代下多数工业基地都在寻找适合自身的再利用发展模式。基于新旧动能转换背景,通过选取典型案例对城市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进行归纳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以烟台渔轮修造厂为例,探索其现状与历史街区更新模式的耦合性,并在该模式下提出涉及基地文脉延续、棕地污染治理和片区地域特色的再利用对策,以期为当前国内历史街区更新模式下的工业遗产再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乡愁概念内在的矛盾性出发,将工业遗产保护与工人阶级的乡愁情感与集体记忆结合起来,说明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开发过程中,必须关注乡愁记忆中的负面情感部分,即黑色工业遗产保护的价值。详细分析了国企老工人和流动农民工两类工人阶层主体的乡愁差别,及其对工业遗产保护的启示,反思了目前比较流行的小资化和商业化的工业遗产开发模式以及缺乏活力的工业博物馆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6.
杨昀 《中国名城》2020,(4):76-81
中国大运河是流动着的活态廊道遗产,如何保护、传承和利用运河遗产资源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分析,客观归纳当前苏州段运河的发展瓶颈,并借鉴国内外典型线性遗产廊道的成功经验及发展模式,从完善基础设施、美化生态环境、统筹规划旅游产品谱系、创建运河文旅品牌、推动产业融合创新等方面,构建苏州段运河遗产廊道的核心竞争力,服务于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以期为中国大运河遗产资源的统筹保护、有效传承与活态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文化遗产类型的不断丰富,在大尺度遗产的保护过程中,真实性与完整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对我国既有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对遗产区域化保护的理论和实践进行阐述,初步分析了遗产区域化保护规划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大运河扬州段为例,就大运河遗产的区域化保护方法进行探讨.认为文化遗产区域化保护不仅是保护理念、方法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2021年12月5日的第十届无界论坛聚焦于1950年后(1950—2010年)的当代工业遗产的研究,对于这一时段的工业遗产乃至文化遗产的国际研讨在国内尚属首次.论坛邀请的专家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的专家、国内著名高校教授和大型央企、国企的管理者等四个方面.论坛发布的《关...  相似文献   

9.
工业遗产具有建构在社会脉动之上、反映民众工作生活的意义,多表现为构成一组生产方式与社会组织等脉络关系的构造物,而不一定是单栋精美的建筑体。不同类型的工业遗产帮助我们拼凑出不同类型工业文化的图像,以便了解一个地方与社会的发展史。从管理模式和实施路径的角度对城市工业遗产资源的研究、保护、活化和再利用进行探索,为多元化资源管理的实现、规划指导的加强及以健全城市工业遗产资源管理保障制度为目标的法规建设寻求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对不同类型工业遗产资源的科学利用和管理方面引入各种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古典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珍贵遗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新技术手段的出现和保护理念的更新为园林文化遗产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与视角。因此,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及统筹多方数据源信息的方式,针对园林遗产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等问题,构建适用于园林遗产历史信息共享管理的流程方法,对园林信息和数据文件进行系统分类与统一管理。同时,以苏州艺圃为例,基于对姜氏时期艺圃的复原研究,运用三维数字化等相关技术构建园林遗产信息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搭建信息展示与传播的Web平台,对艺圃遗产信息进行数据共享,在提高用户浏览体验感受的同时,提升园林遗产的信息传播效果,为园林遗产的研究、保护与传播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乡村遗产承载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有机农业技术体系、敬畏自然人文精神和丰富的地方性知识都是未来生态文明社会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基石。原真性保护、“疾风暴雨”式的利用和乡村文化自信消失,是当前乡村遗产保护的主要误区。从地方性知识共建出发,探索传统村落乡村振兴乡村遗产活化利用发展模式,是实现乡村建设生态文明的理想路径。  相似文献   

12.
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园林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方法与途径。以“活态遗产”为视角,分析苏州园林遗产数字化发展的现状,阐述当下园林遗产实施数字化传承与创新的必要性与意义,提出活态化、发展式、开放性的数字化传承体系框架。从流程结构、实施机制、技术体系3个方面进行系统化阐述,提出以全方位数据采集与处理、动态化信息存储与分析、多元遗产文化展示与传播为核心的“三位一体”数字化技术保护框架,以期通过对苏州园林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创新模式的初步探讨,为中国数字化园林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实现园林遗产的续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字化技术日益完善和计算机算力显著提升的当下,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数字化发展将面临新的场景。利用CiteSpace软件知识图谱分析方法,以Web of Science中的相关英文文献为基础,对数字化技术介入下的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的历程、热点与趋势进行总结分析。在数字化技术力量的支撑下,传统的“原真性”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方式被不断拓展,富含历史印记信息的数字化模型与场景成为一种新的保护方式,虚拟场景投射的原真性信息在直观的呈现下不断被感知与体验,其价值也被不断地传播和延续。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数字化发展,需要对自然真实与虚拟真实、专业性诉求与公众性需求、现实具身性与虚拟具身性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以更好保障建筑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明超 《中国名城》2011,(11):12-15
为了推动城市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创新发展,首届城市学高层论坛专门设立了城市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西湖中遗成功后的保护管理及城市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概念特征、实现途径、重点难点、研究基础、创新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基于专家研讨形成的共识,首届城市学高层论坛通过了《城市文化号观遗产保护杭州宣言》,试图构建...  相似文献   

15.
当代遗产保护与发展理念正在经历从遗产本体到遗产所在地周边环境保护、从静态的保护到动态的监测管理、从遗产本体保护到其与人/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的保护发展的演变过程,为融合多源数据的分析带来了需求.数字化与大数据技术为遗产保护与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同时也对遗产数字化保护及发展理论认知与实践引导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诉求.针对当前遗...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整合成为国际焦点的背景下,欧洲强调多部门、多尺度、跨区域协调空间发展的空间规划被视为助力保护与发展整合的有力工具.荷兰作为欧洲空间规划的先行者,在21世纪成为欧洲推动遗产政策融入空间规划的先驱之一,20多年来面向空间规划的遗产政策实践体现出3大趋势,即面向"文化空间"的多样遗产整合,从"部...  相似文献   

17.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提出:应探索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发展路径,促进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2013年,位于广西、贵州、湖南的共25处侗族村寨已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本文以预备名单中的湖南省通道县坪坦河流域侗族村寨为例,探讨村落遗产的创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湖南通道县侗族村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智慧与民族文化的空间实证,以血缘与地缘共同决定的社会组织结构是侗族稳定有序发展的见证。但是,村寨目前面临经济发展落后、村民缺乏遗产保护知识、人口和用地压力大、大量新建房屋破坏风貌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村寨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笔者所在团队针对问题,提出以下创新保护发展策略:一是利用侗族独特的社会组织文化参与遗产的保护管理,促进公众参与;二是另辟新村,缓解老村人口和用地压力;三是进行多元经济模式共同发展的产业规划。这些策略将为村落遗产的创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潘玥 《中国名城》2020,(4):34-44
在乡村振兴的目标下,建成遗产该如何保护和存续在许多国家均是难题。通过追溯英国处置乡村中的风土建筑这一建成遗产的重要组构部分的整体特点,对其价值认知、保护历程及规划体系的形成,进一步结合科兹沃尔德乡村保护案例的规划政策分析,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英国风土建筑保护的策源力。即包括贵族乡绅在内的精英阶层对乡村自然景观营造和保护旨趣一直有其社会传统性;赞美自然和乡村生活的浪漫主义者进一步通过包含风土建筑在内的英国风景建构为英格兰的民族身份认知物;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生地,较早开始对工业文明的进程带来的后果进行反思,保护乡村的建成遗产及其整体环境作为善性立法和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的体现,并较早地通过制度建立被纳入正当化、合法性的保护框架中。最后指出英国社会普遍达成的有关风土建筑及其文化地景整体性保护的共识与规划制度的配合是英国乡村大范围的建成遗产能够被成功保护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时空叙事是建筑遗产再生的一种跨学科视角,同时又回归建筑遗产在历史文化语境下的本体,根植于过去,指向未来.原始建筑中的"方圆之变"、传统建筑中的"居中为正"、现代建筑中的"形式指向"都是时空叙事的模式语言.在建筑创作和建筑遗产再生中运用时空叙事,有利于文化传承、历史建构和空间再造.建筑遗产再生的时空叙事路径与策略可以有以...  相似文献   

20.
左力  时钰琳 《中国名城》2023,(12):41-49
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街区作为城市重要的建成物质遗产,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双重需求。纽约市的历史街区经过几十年的保护更新实践,建立了完善的建成遗产保护政策机制,通过一系列开发权转移政策机制,平衡了遗产保护与更新发展的矛盾,释放了历史街区更新过程中城市空间发展的合理诉求,成为纽约历史街区可持续更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支撑。以纽约高线公园及周边历史街区保护更新项目为例,详细梳理了保护更新的各个阶段相关规划和建设项目,分析促进高线公园成功更新的区域“哺育”措施,重点考察在区域范围内开展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区划调整、建设控制及其他激励政策,从而了解保护更新背后发挥主导作用的开发权转移机制的介入方式与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