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范畴理论对日语「お」类常用动词进行认知分析,说明「お」类常用动词的范畴化、家族相似性以及模糊语义的组织性和规律性。并且以人们的客观世界经验和认知事物的规律为基础,探讨「お」类常用动词原始模糊语义的产生、发展与习得的内在机制,从而建立一个解释「お」类常用动词以家族相似性为特征的模糊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2.
尝试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范畴理论对日语「う」类常用动词进行认知分析,阐释「う」类常用动词的类属划分以及家族相似性的组织性和规律性。并且以人们的客观世界经验和认知事物的规律为基础,探析「う」类常用动词原始模糊语义的产生、发展与习得的内在机制,从而建立一个解释「う」类常用动词以家族相似性为特征的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3.
「とる」类动词是日语动词中一个频繁使用的小类。其基本含义表示手的活动动作。由于手的活动动作不仅仅在于"取",所以「とる」的语义涵盖面远远大于汉语动词"取"。本动词和汉语中大量存在的表示手部活动的动词之间相互对应,形成了上位概念范畴和下位概念范畴之间的关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来分析日语动词「とる」的多义构造,使初学者能够对本动词的语义特征与用法特点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以复合动词「~あがる」为考察对象,从修饰与被修饰的角度将其分为四类,并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其意象图示,指出各类「~あがる」的语义之间是通过隐喻(metaphor)的认知手段互相关联,并实现由基本义到扩张义的语义发展。以期窥探复合动词的语义扩张的认知模式,以利于日语学习者对于复合动词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5.
日语动词「つく」,不仅本身有多个语义义项,当其作为复合动词的后项动词与别的动词联合使用时,也具有多义性这一特征.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运用语义扩展模式,分析「~つく」的多义性,确立其原型语义与图式模式,探究复合动词的后项动词「~つく」的语义扩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认为,词汇的语义并不是其本身所固有的,是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而逐渐发展和变化的。但是每一个词汇都有其最原始的核心含义,无论词汇的意义发生何种变化,都不能脱离其本身的固有含义。在日语中,词汇的多义性现象都是围绕着该词汇的原始词根的混沌含义而产生的,以日语动词「かえる」为研究对象,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日语动词的语义多义性,以期为日语学习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认知的基本层面包括意象图式.意象图式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认知结构,是一种抽象出来的心理结构.通过意象图式理论,能够得出日语动词「向く」的基本语义圈,包括“原始朝向”,“方向改变过程”,“方向改变后的朝向”等三个义项.「向く」的基本语义圈可以用“空间转动”因式表示出来.通过分析「向く」与「に」、「を」...  相似文献   

8.
从认知的视角分析动词「つむ」的语义多义性及同源动词的派生,词汇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根植于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中,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词汇的语义产生了扩张,发展成多个义项,最终形成同源词汇群。同源词之间虽然具有不同的语义,但各个语义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是围绕着一个核心语义即原始动词的混沌语义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9.
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是人类对社会不断认知发展的结果。本文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对日语动词「かく」进行认知分析,探析「かく」的多义性以及原始含义对其家族派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おろす」是由动词原型「おる」派生而来,属于使役移动动词,汉字用[降ろす、下ろす、卸す]表示。作为他动词的「おろす」的意义用法非常复杂而且具有多样性,这个动词的原始意义是[由于外力的作用,使物体从上面的领域移动到下面的领域]。像日本学者国広指出的那样[多义的分歧并不是无原则性产生的,普遍来说这些分歧总是会存在某些在心里上或认知上的契机。]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以动词认知的方法,对这一日语动词做出分析,旨在为初级日语学习者提供一种强记词典义项之外的、系统简洁的学习方法。原型是指在范畴的成员中,位于中心位置且更加典型的事物。「おろす」的最基础的意义是用法1的[由于外力的作用,使物体从上面的领域移动到下面的领域]这就是「おろす」的原型意义。在这片文章中,「おろす」是如何从原型意义转变为各种各样其它的意义的,在「おろす」意义扩张的进程中,人们的认知起了怎样的作用等问题进行研究。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将从认知的视角来整理一下「おろす」的意义用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一步考察「おろす」的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11.
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来阐释日语动词[あける]的认知视角,以期证明[あける]所具有的多项意义并不是该词本身固有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来源于人们容器图式的认知联想。日语动词「あける」在使用过程中总是和容器图式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和容器图式有联系的多义范畴。另外,由于容器范畴是一个开放的范畴,所以[あける]表达的语义边界也不是固定的、明确的,而是变化的、具有弹性的。  相似文献   

12.
「Vテモラウ」的意义与其先行动词的意义和モラウ的意义这两个因素有关。本文首先综合先行研究的观点分析提取独立动词「モラウ」的语义特征,然后,从「Vテモラウ」的先行动词的特征和「モラウ」的语义特征两方面分析「Vテモラウ」的句义和用法,确定具有事先请求的情况的「Vテモラウ」句的意义下位分类存在请求义、指示义、表达愿望义、许可义。  相似文献   

13.
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来阐释日语动词[ぁける]的认知视角,以期证明[ぁける]所具有的多项意义并不是该词本身固有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来源于人们容器图式的认知联想.日语动词「ぁける」在使用过程中总是和容器图式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和容器图式有联系的多义范畴.另外,由于容器范畴是一个开放的范畴,所以[ぁける]表达的语义边界也不是固定的、明确的,而是变化的、具有弹性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对现代汉语动词“过”在普通话中的各种用法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分析,并尝试构画一个可解释它的种种用法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语义网络。具体说,我们以动词“过”的空间义(基本义)为中心来辐射分析“过”的其他含义,发现各语义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我们还从纵向、横向及斜向把“过”的其他各引申义联系起来构建一个动词“过”的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15.
孙秀云 《海外英语》2011,(6):341-342
日语中的动词有各种各样的词形变化,与不同的词接续表达各种各样的动作含义。常见的动词「なる」接在名词、形容词、动词后面表示现象、事物自然发生变化后所呈现的一种状态。在日常表达中利用率相对较高。但是,由于接续不同、中日文化习惯差异以及另外一个表达变化的动词「する」的存在,在使用中经常会发生「なる」的误用,文章对动词「なる」的误用进行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取り出す」为例考察了「とり+V2」复合动词的语义特征,提出对动作对象、动作场所或动作本身的语义范畴限制以及动作实现的难易度是影响V2单纯动词和「とり+V2」复合动词选择的主要因素,以期对复合动词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并为复合动词的习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后项动词的语义特征对日语复合动词「V+切る」的多义性进行考察,进而探讨「V+切る」语义变化的机制。考察结果显示,「V+切る」经历了由具体的受事切断义向受事分离义,进而向受事变化终结义、施事变化终结义的词汇层面的语义扩张以及语法化后由动作终结义、变化终结义向程度极限义的句法层面的语义扩张过程。复合动词「V+切る」的语义变化机制不仅受到前项动词的影响,而且还与受事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尝试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范畴理论对日语[ぅ]类常用动词进行认知分析,阐释[ぅ]类常用动词的类属划分以及家族相似性的组织性和规律性.并且以人们的客观世界经验和认知事物的规律为基础,探析[ぅ]类常用动词原始模糊语义的产生、发展与习得的内在机制.从而建立一个解释[ぅ]类常用动词以家族相似性为特征的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19.
「手」不仅是表示身体部位的概念,而且还表示许多从原义上派生而来的语义。本文以日语身体部位多义词「手」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研究隐喻、提喻和转喻在「手」的语义扩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并通过分析归纳出「手」的认知性语义扩展类型。  相似文献   

20.
「~テクル」是日语中一个重要的动补结构,是移动动词「クル」语法化的结果。这一结构使用频率极高,同时也是汉译时的一个难点。以往的研究多从「クル」到「~テクル」的语义变化路径为中心展开,拟从汉译角度对其进行考查,分析探讨将其翻译成汉语时的最佳措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