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美国的儿童教育专家总结出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可能出现的“七大忌语”。居高临下——如“你不该这么做”、“我在你这年龄时,早就……”、“你不听也得听”等等。如果家长老是“高高在上”,孩子在接受批评时心理就不能平衡,这样即使你批评得百分之百正确,孩子也会出现“口服心不服”的反应,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一些儿童教育专家,总结出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可能出现的“七大忌讳”。居高临下:如“你这么做就得挨揍”、“我在你这个年龄时早就……”、“你不听也得听”等等。如果  相似文献   

3.
家长与孩子交流,或表扬,或批评,或指导,或期待,用语要亲切、清楚、干净利索,这样家长的话语更容易被孩子理解并接受.但有些家长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语言不太"利索",往往在对话结束时带有一个伤害孩子的"话尾巴",这会让孩子难过、难堪.不信你听--  相似文献   

4.
写<芝麻开门>的作家祁智曾和一个小朋友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叔叔,你希望有人敲门吗?" "希望." "那我去敲门,你会开门吗?" "当然开门.""我要是晚上敲门呢?" "我讲故事给你听,你讲故事给我听." "那--我怎么才能找到你呢?" "我就在书中等你. "我就在书中等你--这是我与孩子们的约定.  相似文献   

5.
毕加 《班主任》2006,(6):30-30
一高二学生在网吧玩游戏时与社会青年发生冲突,被打伤,报110.学校知道后及时通知家长.家长到当地派出所后,态度十分蛮横,当着公安人员与学校领导面对孩子说:"我早就叫你出门时身上要带把刀,你就是不听,现在吃亏了吧!"听到家长的这些言论,老师们面面相觑,无言以答.  相似文献   

6.
二黄毛说得起劲儿,上课铃响了,围听的人只好个个归位.一下课,我就把二黄毛拉到楼道的角落,不客气地说:"别再说陶满香她爸了好不好?你乐意别人老当众说你家长的事吗?"二黄毛"唰"地红了脸.  相似文献   

7.
春晖 《班主任》2004,(9):47-47
二黄毛说得起劲儿,上课铃响了,围听的人只好个个归位.一下课,我就把二黄毛拉到楼道的角落,不客气地说:"别再说陶满香她爸了好不好?你乐意别人老当众说你家长的事吗?"二黄毛"唰"地红了脸.  相似文献   

8.
"毕业"的感觉,比人生的前一个关口--"高考"更加疲惫、更加复杂.如果说高考还有老师手把手引导,还有家长持续不断的激励,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就能达到目标的话,那么毕业似乎是一次很无助的跋涉,没有人有时间、有精力帮助自己,没有人能够像"解题"一样告诉你正确的答案,所有的道路都得自己开拓,所有的滋味都得自己品尝.  相似文献   

9.
姜冬玲 《考试周刊》2013,(10):183-183
<正>家长在送孩子入园时嘱咐的话,最多的就是"听老师的话!",接孩子离园时,询问的比较多的也是"今天听老师的话了吗?"常出现的困惑是"为什么孩子不听我们(家长)的话?"可见家长认为自己或老师讲的话都是对的,希望孩子听老师的话,听自己的话,目的是希望孩子有好的发展。那么怎样让孩听话呢?优秀的家长是智慧的,让孩子听话、明白事理的秘  相似文献   

10.
一、表里不一当电视上出现贫困山区、白血病、无家可归的儿童时,家长往往指着电视对孩子说:"看人家多可怜,你看看你现在,吃得好穿得好……"反正啰里啰唆一大堆欢诤⒆痈嬷改秆?校发动捐款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往往  相似文献   

11.
"唠叨"型.某个道理,孩子明明已经晓得,可家长仍絮絮叨叨说个没完.从心理学上讲,这种絮叨是种重复刺激,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性抑制.你越说,他越不听,甚至还会冲撞你. "迁移"型.把别人身上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坏事,不分青红皂白地"迁移"到自己孩子身上.这与青少年的上进心和好胜心相悖,从而把孩子的感情推向对立面. "提审"型.刚发现一些苗头性的现象,便大惊小怪地把孩子喊到别处"单独审问",根据主观臆断,把可能性说成现实性.这样孩子会因你言过其实和妄加推测而大为恼火. 1 "揭丑"型.对于确有过错的孩子,有些家长喜欢在吃饭时"训话"或当着同学、亲友的面数落.这样做会挫伤孩子希望保密、谅解和宽恕的心情,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而走向反面.  相似文献   

12.
莫让家长批改作业成为常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听一位朋友倾诉,说她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经常带着一大摞家庭作业回家,老师还给她这个当家长的布置了一份"家庭作业"--给孩子改作业.  相似文献   

13.
余俊 《小学时代》2015,(8):10-11
上期余老师告诉我们在写作文时应该怎样使用成语,我觉得他讲得真是非常非常好,我听了很受益呢!这期,余老师要讲一讲作文中经常出现"很"和"非常"的问题,哈哈,你这样词语匮乏的同学,可要注意听一听哦!微学堂"很"和"非常"是学生们在作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字眼,但遇到要写这几个字时,大家不要轻易下笔,最好停下来想一想,是不是非要出现这个字眼?比如写糖水很好喝,不一定要出现"很好喝"三个字,  相似文献   

14.
秋的踪迹     
秋,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总是那样沉默不语. 秋其实并不单调,而且富有情趣. 秋,它坐在大树上,一次又一次地邀请树上的细小的叶儿去做一次旅行."呼--呼--"你仔细听呀,秋发出了邀请;"哗--沙--"满树的叶儿们在商量.当然不能太久,秋有些急躁了,伸出手来,使劲儿一拍,"哗啦--哗啦"顿时,树叶儿显然吃了一惊,不由得打了个寒战,晃晃悠悠地从大树的怀抱中飘落,打着旋儿……秋容不得小叶儿喘口气,便托着它们上路了.秋走得太急了,还有一小部分的树叶儿落在了地上,它们在惋惜,惋惜错过了一次美好的旅行.  相似文献   

15.
以前在评讲周记或习作时,优秀的文章往往由我来读。我觉得我会比学生读得更响亮更清楚一些,讲解得更透彻更有针对性些,学生听起来或许会更专心一些;学生的作文通过老师的口中读出来,或许他们更自豪一点。因为自己在做学生的时候有过类似的感受,且经久不忘。但和家长一次不经意的谈话却改变了我的想法。一天上班路上遇到一位家长,边走边谈起孩子在家做作业的情况。"老师,今天你让小劼把他昨天晚上的作文读给你听听。"看到我满脸疑惑,她  相似文献   

16.
家长与孩子交流,或表扬、或批评、或指导、或期待,用语要亲切、清楚、干净利索,这样家长的话语更容易被孩子理解并接受。但有的家长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语言不太"利索",往往在对话结束时带有一个伤害孩子的"话尾巴",这会让孩子难过难堪。不信你听——  相似文献   

17.
真心面孔     
刚做老师时,我一直在想,应该以怎样的面目出现在我的学生面前。"威信"--这是我请教过多位老师后总结出的关键词。"现在的学生厉害得很,你可不能软!"--牢记这一点,我便收藏好天性中活泼开朗的一面,展现的是这样一种形象:头微微上扬,目光如炬,难  相似文献   

18.
关于师生关系,我国历来有"师徒如父子"的说法.既然教师为"父",学生为"子",他们相互间的关系,自然教师可以以家长自居,颐指气使,学生只能俯首帖耳,唯唯诺诺.于是戒尺挥舞、罚站饿饭便应运而生,严厉责罚也就显得天经地义.统观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历史,透过"父子"两字的字面,我们看到的实在只有"严酷"而已.只要听一听现在有些家长将孩子托付给老师时说"对他要严点,不听话你就打,我们不怪你",便可知道这种旧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是何等的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19.
孩子上初一以后,有的家长常抱怨孩子:"翅膀长硬了,不听大人话了!""小学时全都是八九十分的成绩,怎么刚上初中,才考五六十分,怎么学的?"有的家长又苦恼:"白天在学校读书,晚上上晚自习,在家里,不是吃饭就是睡觉,难得与孩子见见面,也难得与他说说话,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他也不告诉你,要钱又要得勤,不难钱还叽叽咕咕不高兴."  相似文献   

20.
"你再调皮,妈妈就不要你了!"这是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经常说的一句话,甚至有的家长还故意藏起来,直到孩子停止了某种行为后,妈妈才出现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