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乒乓世界》2013,(12):98-100
问:“我在实战中正手没有反手稳定,而且经常被对方打退台,不知如何能更主动一些?” 技术解析:李先生的反手推挡和搓球等基本动作确实比他的正手攻球更加稳定,这主要是由于他在握板时食指吃力比较多,这样有利于提高反手技术的稳定性,但对正手来说就容易使击球变僵硬。  相似文献   

2.
谭飚 《体育教学》2011,(6):71-71
在正手攻球的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做正手攻球的动作时较注重上肢动作,上肢动作做得较好,可对腰髋和下肢动作不够重视,整个动作不够协调,打出的球质量不高。其原因有二:一是不会转动腰髋,主要是腰和髋关节的柔韧性不好。  相似文献   

3.
对于乒乓球初学者来说,正手攻球是乒乓球最基础的技术之一,也是我们通常最先练习的技术。在学习正手攻球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动作的合理性,要认真体会腿、腰、手协调发力的感觉。正手攻球看似简单,但是初学者在练习时要注意诸多细节。  相似文献   

4.
《网球》2012,(9):106-107
1.穆雷的正手引拍环节有些与众不同。他的双手像是在身体侧面抱着一个球,正准备把这个球扔出去。此时球拍的高度几乎与整个右臂在同一水平面上。有不少人曾经质疑穆雷在侧身时髋关节转动的幅度不够,导致正手击球缺乏攻击性。如果仔细观察穆雷的右脚尖指向,或许就能发现问题所在——他的右脚脚尖指向斜前偏前的方向,而不是侧方,这个动作多少会限制右腿膝关节和髋关节向侧面的转动。  相似文献   

5.
正手攻球技术是乒乓球项目完整技术的基石,也是初学者最先学习的进攻技术,在乒乓球正手攻球技术教学中,教练员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将会直接影响动作技术的稳定发挥以及优异运动成绩的取得.在教授乒乓球正手攻球技术的过程中.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针对乒乓球初学者正手攻球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乒乓球正手攻球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瑞宏 《体育世界》2008,(8):102-104
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对乒乓球正手攻球的动作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通过对正手攻球动作的上肢摆动挥拍、躯干转动、下肢蹬伸肌群工作特点的分析,认为乒乓球攻球效果与动作速度、动作方向、动作时间、动作幅度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学会让双手同时工作,是打好正手截击的关键所在 想要拥有伟大的正手截击技术,必须学会用两只手来完成击球。当你在观看世界顶尖双打高手正手截击的时候,就会明白我的意思。在你打正手截击球时,最好不要如同左边图片所绘出的那样,采用过大的引拍。  相似文献   

8.
本组图中同样展现了杨艳梅两个技术动作第一板正手挑打,第二板正手快带。她用正胶挑打直线球时,由于受角度的限制,手腕很难加上力,所以她通过增加击球距离,运用身体其他部位辅助了手腕发力,这样能够保证足够的击球弧线。第二板正手快带,杨艳梅主要通过前臂和手腕的快速收缩完成击球,在球拍接触球的瞬间,腰腹发力,固定身体四肢的动作,在出球后通过身体的微调保护了击球的线路。  相似文献   

9.
正手攻球是乒乓球快攻运动员最重要的技术,也是乒乓球各种打法运动员应具备的一种得分手段。因此,在少儿初学阶段建立正确的正手攻球的动力定型,正确的肌肉感觉和技术感觉是很重要的。1从徒手动作的练习开始,就要求学生对正手攻球的动作有一个清晰的肌肉运动感觉。...  相似文献   

10.
专家信箱     
1.我打网球有1年多了,刚开始打球时是东方式握拍,后来渐渐变成了西方式。不过,我感觉以前用东方式容易发力,击球落点更接近底线,后来用西方式击球有点下坠却没有上旋,而且很难打到底线深处了。另外,我是双反击球,感觉自己的反手比正手要出色,能更容易地控制球,在击球时能清楚地判断球的位置,整体动作也自然流畅。但打正手时就不那么控制自如了,总是调整不好步法。虽然我是西方式握拍,但我击球  相似文献   

11.
李晋  边玉翔 《乒乓世界》2008,(3):110-113
上次我们简单介绍了正手攻球的技术动作和基本要领。初学者在学习正手攻球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掌握一项技术动作,更重要的是在练习正手攻球的过程中,体会击球点的概念,体会重心交换的感觉,要掌握转腰、收前臂,找到腰手合一的感觉。 在不同的击球点击球,其技术动作是不同的,比如在高点击球,发力方向更为向前;而在低点击球,发力方向要更为向上。此外,在正手攻球时,转腰和收缩前臂几乎是同步的动作,不要前后脱节,要在收缩前臂的过程中去击球,击球之后要迅速还原,养成连续击球的习惯。在训练方法上,多球训练可以更好地巩固技术动作,同时也可以通过多球来练习步法。  相似文献   

12.
专家邮箱     
变线之惑我是一位网球水平接近4,0的业余选手,最近打比赛时遇到一个问题,想向专家请教一下。我的比赛体系是围绕着强大的正手展开的,依靠良好的脚下移动能力,我的正手大多时候能够覆盖整个底线三分之二的区域,而且旋转和球速都还不错。但是在选择落点的时候,我发现,打难度小的斜线和反斜线球往往能够获得好的效  相似文献   

13.
《乒乓世界》2006,(12):86-97
1 波尔——改变握拍方式,使手腕更加灵活用正手发出两种旋转不同的球组图 A 为传统的正手发球。波尔在发球时动作较小,以使对方难以判断旋转变化。组图 B 为逆旋转发球,即从身体内侧向外侧摩擦球的正手发球。引拍时,波尔的手腕向怀中内收的幅度很大,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手腕动作,增加对球的摩擦。波尔的逆旋转发球动作非常简捷、突然,这是他发球的最大特点。  相似文献   

14.
《网球》2006,(5)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正手会比反手击球具有更大的力量和更好的控制性,假如你也是其中一位,那么用正手去争取制胜球显然比反手更明智。当然,你也不能为了打出制胜球而不计代价,以大量失误去换取。所以,要想打好正手制胜球,你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在大力击球的同时才能保证高的成功率。实际上,打正手制胜球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手回到你正手位的球本来就具有非常大的力量。这种情况下,你需要快速的脚下移动,更早的引拍准备,击球尽可能靠前,主要靠借助来球的力量,对准对手的空档快速、稳定的一挡,十有八九就是一记制胜球。相对而言,击球时机是打好这类制胜球最关键的因素。另一种,就是我们最常见的正手制胜球方式:遇到对手较浅且绵软的回球,你调整步法,集中所有力量,一击制胜!下面我分三步介绍这种击球技术的要领。  相似文献   

15.
上次我们简单介绍了正手攻球的技术动作和基本要领。初学者在学习正手攻球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掌握一项技动作,更重要的是在练习正手攻球的过程中,体会击球点的概念,体会重心交换的感觉,要掌握转腰、收前臂,找到手合一的感觉。在不同的击球点击球,其技术动作是不同的,比如在高点击球,发力方向更为向前;而在低点击球,发力方向要为向上。此外,在正手攻球时,转腰和收缩前臂几乎是同步的动作,不要前后脱节,要在收缩前臂的过程中去击球,球之后要迅速还原,养成连续击球的习惯。在训练方法上,多球训练可以更好地巩固技术动作,同时也可以通过多球练习步法。  相似文献   

16.
专家信箱     
Q 我在发力进行正手抽击时,手腕内侧总会受伤,请问,是击球动作有误而导致的吗,还是因为打不中甜区,球拍在手中发生转动了呢?请指点,谢谢!(广东珠海读者杨林)A 一般在发球或打高压球时,在做挥臂"旋内"动作时,有手腕的带动动作,如果动作不合理,就有可能使手腕受伤。但在正手击球时,手腕动作并不多,一般不应受伤。  相似文献   

17.
《乒乓世界》2012,(6):96-97
在中远台相持阶段要能够占据主动并最终实现得分,就一定要基于强大的正反手连续进攻能力。从动作结构上看,反手拉球的动作要比正手的小一些,借力的成分也相对更多一些。转腰、引拍、肩肘等都要求反手动作要更加紧凑和固定。而正手拉球则需要更充分的准备和主动发力,所以每一板前都要移动到位。  相似文献   

18.
<正>一、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说出乒乓球正手攻球的动作名称,建立乒乓球正手攻球的动作概念;初步学习正手攻球动作,掌握蹬腿转腰、挥拍收臂击球中上部的正手攻球动作技术,发展协调性及灵敏性,培养时间、空间感觉;能够在体育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并能展示自我。  相似文献   

19.
从我小时候起,直到现在为止,我在训练中对中路球的练习都很多。首先要注意不同技术的科学组合--何时用反手击球,何时用正手攻。当来球到身体中路偏右位置时(这是对右手握拍者而言的,对我来说正相反,应是中路偏左),有意识多用正手侧身进攻;当来球靠近反手时,有时移动半步用反手攻,动作不宜太大,特别是防守时,来球太快以致我方来不及时,如果仍勉强用正手侧身攻,即使打过去质量也不高,下一板让对方压住,  相似文献   

20.
王应 《体育教学》2003,(5):49-49
拜读了本刊2003年第2期《乒乓球正手攻球的教学要素》一文,感到童健老师从正手攻球教学中的心理调节、技术动作的学习与掌握和教学比赛这三方面来谈正手攻球的教学训练,确实大大缩短了学生掌握动作的时间,也有助于提高学生掌握动作的准确性、牢固性和实践运用能力。但笔者就文中童健老师提出用击打悬吊球来体会正手攻球时又打又摩的感觉却有自己的一些看法,愿与童健老师探讨。我们知道,攻球技术是各种类型打法、各种层次选手所必备的得分手段,其特点是速度快、力量大,应用范围广。它是进攻型选手的主要技术,更是衡量打球者实力和风格的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