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鸡口牛后     
你又来干什么啊?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叫苏秦的人,连续十次上书秦王,推行自己的主张“纵横学”。不见不见,让他走!秦惠文王不愿意见他。大王,苏秦求见!我们应当帮助秦攻打那些弱小的国家!苏秦垂头丧气地回到家乡,家里人看到他狼狈的样子,都不愿和他说话。聚集在秦国周围......大王  相似文献   

2.
秦声与越吟     
《家教世界》2012,(17):13
春秋战国时,有一次,韩国和魏国因为边境纠纷而爆发了战争。魏国派出使者向秦国的惠文王求救。要不要出兵相助?惠文王犹豫不决,正在这时,原来在秦国供职,后又到楚国做官的陈轸奉楚王之命来到秦国访问。惠文王见了陈轸,很高兴,以上国使者的礼仪接见了他,并问道:"你离开了秦国去楚国做官,还会想念我吗?"陈轸不作正面回答,而反问道:"大王,您知道越国人庄舄的故事吗?"秦惠文王摇  相似文献   

3.
楚怀王的一生失误众多,其中给楚国带来巨大损失、导致楚国遽然衰落的失误概括起来主要有对待人才失误和对秦关系的失误两大方面.他的一系列失误不仅导致他本人最后客死秦国,而且直接导致楚国由大国强国垂直衰落为弱国.  相似文献   

4.
正"和氏壁"价值几何有的人,常常把"完璧归赵"误写为"完壁归赵"。"完璧归赵"的成语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秦昭王获悉赵惠文王得楚和氏璧,想方设法要占为己有,他写信给赵王,称"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国上下权衡再三,觉得秦很可能不讲信用,遂派蔺相如出使秦国。至秦,果不其然,秦王只管把玩和氏璧而无意以城换璧,蔺相如暗使从者将璧送回赵国。后遂用"完璧归赵"比喻将原  相似文献   

5.
羽毛未丰     
苏秦年轻时曾师从智者鬼谷子学习辩术谋略。学习结束后,他周游列国,希望有朝一日,他的治国谋略能获得君王们的接纳。秦是西方的大国,凭借有利的地理环境,发展农业,国力逐渐强盛。但在当时,秦国尚不能与其他大国抗衡。苏秦就想说动秦王,与函谷关以东的一些国家联合,同其他的国家联盟战斗。  相似文献   

6.
东西方古代均产生了地缘政治学的萌芽,苏秦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地缘政治学家之一。他以“连横”之策说秦惠王,极其准确地分析了战国时期的地缘政治形势的真实状况,预测了秦必将统一全国。从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来看,战国早期,七雄并立,相互制衡。战国中期,七雄接壤,地缘冲突不可避免,秦国极其明智地避开与六国的正面较量,向西南吞并巴蜀,它标志着秦国从此与六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七雄并立的均势格局自此被打破。战国后期,秦势如破竹,统一全国。虽然秦惠王没有重用苏秦,但是秦国后来进行的统一活动事实上采用了苏秦的建议。用现代的地缘政治学理论结合苏秦的纵横说,以全新的视角,分析秦统一全国这一史实,从地缘政治角度更深层次地考虑战国七雄的区位特征、邻国分布状况、人口、军队、资源、粮食产量与贮备量、交通状况等方面的情况,说明秦国享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地形地势优势、体制优势。秦国广泛招揽天下的人才为其所用,实行变法,推行农战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武备,因此富强。从而可以规律性地得出结论:秦统一全国是必然的。将地缘政治因素视为制约国力强弱和国际关系的首要变量,并以地缘政治因素作为研判国际形势、制定应对战略的主要依据,对我们处理当今复杂的国际关系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苏秦始将连横》是《战国策》中的名篇。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学术界对这句话中的“秦”字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指的是秦国,如刘忆苎在《战国策选讲》里解释道;“他(指苏秦)既不满意家人的态度,但又不敢怨恨他们,而把造成这种情况的罪过归于秦国不采用他的建议,以致不能‘衣锦还乡’,博得家人青眼。”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这个“秦”字指的是苏秦自己,如杨公骥在其《中国文学》第一分册里译为:“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呀。”此两种意见,孰是孰非?我认为当以后者为是。  相似文献   

8.
战国中期,周王朝已经衰落不能号令天下,诸侯中老牌霸主魏国也已衰落,新的强国秦、齐、赵先后崛起,称王已不再显赫,于是秦国率先称西帝,而送东帝给齐国。由于燕国为了达到报齐国灭国之仇,派间谍苏秦到齐劝说齐王废除了帝号,再加上其他各国不愿秦国强大,然后合纵攻秦,迫使秦国也废除了帝号。最终造成了齐灭宋国,激怒了各国,形成了合纵攻齐的态势,秦国由此形成一强独大。  相似文献   

9.
<正>廉颇身上的标签不少,诸如"负荆请罪""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一"等,但我想再给他贴上一个——"名不副实"。公元前270年,秦国进攻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今山西和顺县一带)。赵惠文王问廉颇:"可救不?"廉颇说:"道远险狭,难救。"赵惠文王又问赵奢,赵奢回  相似文献   

10.
鸡鸣狗盗     
<正>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  相似文献   

11.
一、诗人屈原与楚国政治战国中期,是各国继续兼并的时期。在这个相互吞并的战争中,担任主角的,是国势最强的秦国、国土最大的楚国、国力最富的齐国。秦国地处关中,占据四塞之固。自商鞅变法后,国势大振,“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关东六国,为了各自生存,倡合纵以拒秦。而支持合纵的最有力支柱,乃是齐楚联盟。作为楚国的大政治家屈原,他是主张齐楚联盟的。屈原,是楚国的贵族,曾经担任过左徒的大官,替楚怀王起草文告,接待宾客。上官大夫靳尚嫉其能,挑拨离间,使楚王疏远了他。公元前313年,秦惠文王为了破坏齐楚联盟,令张仪假做逃离秦国,到楚国去,  相似文献   

12.
王世贞先生质疑完璧归赵,而我却不敢苟同。其一,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主只要不是昏庸无德之辈,断不会因贪恋珍宝而抛弃尺寸之地。秦昭王不是昏君,赵惠文王亦不是。昭王所想即不费秋毫而白占“和氏璧”。赵王所思乃是璧虽小,却不可白白被欺。倘若赵王因畏惧强秦而失璧,天下人皆会认为赵王不仅治国无方,胆识亦不若他国之君也。试问豪杰清高之士谁愿托身于孱弱之君?其二,王先生说秦国已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而我认为绝非如此。夫秦,虎狼之国也。秦之贪,天下共知。秦与他国缔约尚且朝令而夕改,更何况区区一块“和氏璧”?即使秦国…  相似文献   

13.
秦国咸阳是秦国历史上继秦都雍城、栎阳之后的最后一个都城,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都城。自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从栎阳迁都于此,经过惠文王、武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至“始皇帝、胡亥,并都此城”,历经一百四十四年之久,跨越了战国、秦两个历史时代,在我国都城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苏秦敝齐功成身死,因而成为"箭垛式的人物"。稷下诸子及齐人对其深恶痛绝,"共笑之、讳学其术",而天下之策士却以其为榜样,不断地对其事迹进行演绎、附会。在秦灭亡六国及其后的诸侯灭秦过程中,苏秦的形象被一再夸饰。西汉初,司马迁在"诛暴秦"成为社会思想主流的情况下,整齐史料,将苏秦塑造为合纵摈秦的英雄,而其敝齐事业则被忽略。  相似文献   

15.
相传,战国时期的苏秦主张合纵抗秦,遍游六国。到了齐国都城临淄,他对齐宣王进行游说,齐宣王慨叹齐国的兵力不足,苏秦说:"都城临淄有七万户,我计算了一下,每户按三个男子服役,这就是三七二十一万雄兵,抗秦的兵源仅临淄一城就足够了,若再加上别处兵源,力量就更加强大。"苏秦的这种算法显然是如意算盘,因为临淄城不可能做到每户出三个男子当兵,这里有各种情况,有的是鳏寡孤独,有的有女无男,有的只是老弱病残,所谓临淄21万雄兵仅仅是纸上谈兵  相似文献   

16.
《苏秦始将连横》中苏秦的言行时时展现儒家士子精神风貌。首先,苏秦身上有着《论语》中所诠释的"士"精神。其次,苏秦与《论语》中的孔子一样执着于自己的道。第三,以家人前后对苏秦之态度,反衬苏秦形象的挺拔、坚韧。苏秦的形象随着《战国策》的流传而逐步深入人心,本文根据《论语》中提出的"士"精神尝试对苏秦形象进行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7.
《毛遂自荐》节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文中记叙毛遂随平原君使楚定合纵之约的经过。平原君是战国的四公子之一,名赵胜,赵惠文王之弟,任赵相,门下有食客数千人,毛遂就是他门下的食客。所谓合纵,是山东六国联合抗秦,这里指赵楚定合纵之约,联合抗秦。就战国时代的整个形势看,秦国和齐、楚、燕、赵、韩、魏六国,都用自己的力量进行战争,而基本上是秦国分别向东方几国进攻。秦国打败楚国之后,于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使白起为将攻赵,大破赵军于长平(现在山西省高平县西北),射杀赵将赵括,传说坑杀赵卒40万人。后二年,即赵孝成王八年(公元前258年,又一说,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围邯郸”在赵孝成王九年,即公元前257年),秦进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危急,使平原君去楚国求救,毛遂自荐同往,取得了“合从  相似文献   

18.
致。对抗秦国。嗯·人家苏秦一张嘴就说动六国~皇来对付我’你们呢? 什么六国兮纵,害得我:敢出兵’苏秦真是太可恶了是啊,苏秦真是太可恨了 大王.我张仪也可凭一张嘴.让六国 背弃台纵之约-亲王不但愿颟'一一贵国永远和好.还愿溶献六百里国-r只要大王丽、消与其他五国的—氲丛盐! :王,秦’国之所以与我国和好,正是因为我们签下台纵之约,团结了算柚圉 家。威胁} 国啊!’…’一1一’,一’●■。'r合纵连横(画说五千年·先秦篇)$中华文化传播集团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9.
秦伯是聪明人,他听懂了烛之武的意思,所以秦伯听了烛之武的话之后显得非常高兴。秦伯绝不是因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高兴,而是因为已经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果。而且郑国降秦不降晋,那更是符合秦国的利益,秦国是这场争斗中最大的胜利者,秦伯能不高兴吗?降秦不降晋也是郑国损失最小的最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China和Cathay词源新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民族迁徙和文化传播的角度论证了英语中China一词是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国名"秦",而非秦朝的"秦"."秦"和"秦国"两词首先进入波斯语成为Chin和Chinistan,再经波斯语进入梵语成为Cina和Chi-nasthana,最后经梵语进入英语成为China.英语中Cathay一词则是源于我国北方契丹国(辽)的国名"契丹(Khyattan)".Khyattan入突厥语成为Khitay,经阿拉伯语的Khyattan而入拉丁语为Cathaya,最后由拉丁语进入英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