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共和政体是罗马共和国实行的一种独特的国家形式,它对罗马共和国的崛起起到了异常重要的作用。罗马的共和政体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元老院、公民大会及行政长官系统。罗马的共和政体较早地体现了权力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相互制衡原则。它的相互制衡不仅体现在元老院、公民大会和行政长官这三大政治组织之间横向的制衡上,而且还体现在权力体系的纵向关系,即平民与享有特权的贵族阶层之间的相互制衡上。  相似文献   

2.
作为权力核心的元老院,在罗马共和国的扩张期,发挥了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随着其大规模海外扩张的相对停止,罗马内部社会矛盾逐渐尖锐,元老院面临着政治、经济利益再分配的巨大压力。大地产形成导致小农的普遍破产,严重削弱了城邦基础,迫使罗马实施军事制度的变革,催生了要求与元老贵族分享政权的骑士阶层;海外文化和奢靡生活方式的传入,冲击着罗马的社会传统和价值判断标准。在社会转型、矛盾凸显的关键时刻,元老院未能自觉调整统治政策,成为阻挠改革、维护特权、恋栈私利的寡头政治集团,堕落为独裁者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作为权力核心的元老院,在罗马共和国的扩张期,发挥了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随着大规模海外扩张的相对停止,罗马内部一系列社会矛盾重新尖锐化,元老院面临着政治、经济利益再分配的巨大压力.大地产形成导致小农的普遍破产,不仅严重削弱城邦基础,迫使罗马实施军事制度的变革,而且催生了要求与元老贵族分享政权的骑士阶层;海外文化和奢靡生活方式的传入,也猛烈冲击着罗马的社会传统和价值判断标准.在社会转型、矛盾凸显的关键时刻,元老院未能自觉调整统治政策,及时进行统治体制的变革,顽固地抱残守缺,逆势而行,成为阻挠改革、竭力维护其特权、贪婪追求私利的保守的寡头政治集团,最终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堕落成为独裁者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罗马元老院是古罗马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共和时期由简单的咨询机构逐渐转化为掌握了国家行政,立法,财政,宗教,军事,外交等方面实权的机构组织。到帝国初期,元老院得到重建。但由于元首制的建立和元首权力的增强。元老院的职能在政治各方面发生了变化,以后,其权力逐渐被元首吸收,逐渐衰败。  相似文献   

5.
《大连大学学报》2017,(5):47-51
罗马共和制的二元政治结构是元老院同以执政官为代表的高级官员、公民大会互相制衡的结果。在马略改革之前,主要以公民大会和元老院的互相抗衡为核心,公民大会和保民官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共和制中的民主因素。因公民大会自身机构的复杂性和制度设计不完善,加上公民权的扩大,使得公民大会在共和制中的地位逐渐下降。马略改革之后,执政官凭借军队实力在共和国中地位不断提高,最终形成了以元老院和执政官相对抗的二元体制。共和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让元老院的弊端凸显,最终恺撒通过改革建立独裁统治,结束了共和国的二元体制。  相似文献   

6.
论罗马共和国的制度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罗马是最早尝试建立宪政的国家。在推翻王政统治后,罗马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共和政体形式来治理自己的国家,并进行了长达5个世纪的历史实践。罗马宪政制度的核心是权力的平衡。它主要体现为三大要素:以执政官为核心的行政长官制度,以政界精英为基础的元老院制度以及以全体公民为主体的公民大会制度。这三大权力体系虽然没有形成近代意义上的“三权鼎立”局面,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权力之间的相互平衡。本着对权力进行制衡的精神,在建立行政长官制度的过程中,罗马确立了最高长官的选举制、短任期制和同僚协议制,从而奠定了共和国官制的三大原则基础。  相似文献   

7.
公元69年罗马帝国元老院通过的韦伯芗大权法(LexdeimperioVespasiani),是古罗马唯一一部成文宪法,也是西方世界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较完整宪法文本。罗马帝国初期的共和复辟运动,说明了元首制的确立和巩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公元68—69年内战结束后,罗马元老院通过韦伯芗大权法,为元首权力的合法性进行辩护,对元首与元老院的权力关系进行了界定,为元首制的最终确立奠定了法理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公民大会是主要立法机构。在罗马帝国建立后,公民大会立法权日趋衰落,到公元2世纪初彻底停滞。在帝国初期,元老院成为主要立法机构。在弗拉维王朝时期,元首在国家立法活动中的影响日益增加。公元2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后,在罗马帝国法律来源中,元老院决议明显减少,元首敕令逐渐成为主要来源,元首和元老院在立法权上实现了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古代罗马史包括共和制和帝制两个阶段。罗马共和国的对外扩张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地中海世界,并一举成为地中海地区的霸主。这是世界古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建立世界帝国是罗马对外扩张的目标;掠夺财富是扩张战争的动力;崇尚战争是实施侵略行为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10.
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保民官,以其独特的否决权,维护了广大平民的利益,缓和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维护了国家的稳定,极大地推进了罗马共和国的民主进程,为罗马共和国成功地抗击外敌侵略以及对外扩张,成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古代史上的大帝国准备了条件。然而,保民官并非十全十美,同样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罗马共和国末期的征服战争给罗马带来了巨额的财富,同时也改变了罗马的社会风尚。在上层阶级的家庭里,由于妇女逐渐掌握了家庭的财权,她们开始分享丈夫的权利和荣誉,成为共和国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她们政治地位的提升表现为反对限制妇女立法的运动,参与政治生活等。研究这一问题对于进一步了解罗马社会全面而丰富的历史内容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后人所称道的民国时期的“教授治校”,有其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以民国时期清华大学“教授治校”为例,教授会与评议会是其基础性组织。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在清华学校改办大学的过程中,“教授治校”制度的成立和“教授治校”管理模式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思潮引领、组织基础与人员支持。特别是留美“少壮派”作为中坚力量,在教授会与评议会成立过程与早期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时,教授会与评议会代表着清华教师群体,在维护教师权益、践行“教授治校”过程中发挥了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作用。以教授会与评议会为基础的教授治校制度,深深影响了清华二三十年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拟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调整,北洋政府、参议院、地方政府、社会舆论等对此进行广泛的讨论。讨论中达成一致意见的是减少前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层级,分歧是废省存道抑或废道存省。经过两年多的酝酿讨论,北洋政府于1914年5月以法令的形式,宣布地方设立省、道、县三级行政制度。  相似文献   

14.
教师评议会是美国大学普遍设置的全校范围内教师参与大学治理的机构,东北大学是其中一个颇具特色的案例。透过该校校内各个群体对教师评议会的看法,理想状态下教师评议会的运作机制应是教师与行政人员之间既存在一定的建设性冲突,又互相合作。为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教师评议会在美国大学治理中的作用及其在治理结构中扮演的角色,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过程中重视协调教师与行政人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农业在古罗马人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古罗马早中期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罗马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古罗马王政时期到共和国中期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整个罗马早中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为罗马成为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古罗马农业的发展形成了欧洲以后的农业格局雏形,奠定了以后欧洲农业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美国大学的教师评议会是与中国大学的学术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功能相似的组织机构。波士顿学院曾经在1968年创建过"大学学术评议会",但在1979年解散。2000年之后,部分教师积极呼吁恢复教师评议会,但行政人员对此予以坚决否定。通过质性研究,笔者发现行政人员、广大教师和部分AAUP教师对创建教师评议会持三种不同的看法。透过这三方的观点,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教师评议会这一组织机构,并借以反思国内的学术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改革。  相似文献   

17.
撒路斯提乌斯是古罗马的政治家、史学家。他的作品《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和《历史》是我们了解罗马共和时期政治、社会发展状况的较好的史料来源之一。撒路斯提乌斯作为罗马的元老,对罗马的政治、战争有着比一般人更敏锐的观察、分析视角。在他的第一部作品《喀提林阴谋》巾,撒路斯提乌斯描绘的喀提林阴谋是否客观,在史学界历来是订争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