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长春地质学院院长喻德渊先生是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今年是他诞生一百周年。人们深情地缅怀他的光辉业绩和崇高风范。 喻德渊出生在江西萍乡县福田乡一个贫苦农家,他自幼勤奋好学,刻苦钻研。1923年,他20岁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萍乡县立中学,并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1925年转入地质系本科学习,著名地质学  相似文献   

2.
陈晓丽 《大学生》2016,(Z1):64-65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前身为北京地质学院博物馆,始建于一九五二年。博物馆虽"身处"象牙塔,不显山不露水,但历史悠久。建馆初期,标本主要继承了北京大学地质系、清华大学地质系、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地质系和唐山铁道学院地质科的收藏,历史已逾百年。  相似文献   

3.
杨彦 《高中生》2008,(23):15-15
毕业于江苏南京金陵中学的丁博文曾获得众多竞赛的一等奖。2006年,他作为江苏省中学生代表赴日本参观与访问;2007年高考,通过自主招生考试,丁博文被北京大学录取。  相似文献   

4.
李登辉(公元1872-1947年),印度尼西亚华侨。14岁赴新加坡求学,后去美国攻读,1899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905年,为了投身教育救国事业,33岁的李登辉只身回到他的祖上已离开7代的祖国。不久受聘担任复旦公学(复旦大学的前身)教师,教授  相似文献   

5.
傅斯年(1896~1950年),字孟真,聊城人,清朝开国状元傅以渐第七世孙,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学家。1919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年底公费赴英国留学,曾在伦敦大学学习历史、数学和实验心理学,后又去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和历史。曾任中山大学教授,中文及历史系主任,代理文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代理北京大学校长、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对教育学造诣精深、贡献巨大。一、教育思想的形成傅斯年早在大学读书时代就确立了献身教育志向,决心走科学教育救国的道路,他不止一次地强调要以教育学术作为自己终…  相似文献   

6.
曾羽教授     
《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8,26(1):F0002-F0002
曾羽,四川简阳人,1962年3月生于贵州,1983毕业于贵州工业学院地质系地勘专业,1985年在贵州工学院地质系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988获中国地质大学理学硕士学位,2006年录取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宏观经济分析方向博士研究生,2006年6月至7月赴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培训,2006年10月至2007年4月赴美国加州富洛顿大学作访问学者。  相似文献   

7.
赵鹏大,男,满族,中共党员,辽宁清原人。1931年5月生。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58年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研究生毕业并获副博士学位。历任武汉地质学院院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中国地质大学常务副校长。1993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校长、  相似文献   

8.
封面人物介绍赵鹏大教授数学地质及矿产普查勘探学家,满族,1931年5月25日出生于沈阳市,原籍辽宁省清原县。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54年至1958年在前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读研究生并获副博士学位。1958年回国后在北京地质学院任教,先...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质大学曾设置过的与地质学相关的专业有: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质力学、古生物及地层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和矿物岩石学七个专业.这些专业,自1952年院系调整,由北京大学地质系、清华大学地质系、天津大学地质系等组成北京地质学院以来,已经经过了四十多年的历史。五十年代初只有一个大专业,即地质普查与勘探专业,理工不分。  相似文献   

10.
北京周口店有个龙骨山,那是“北京猿人”的发现地。山坡上坐西朝东有两座墓,安葬的是著名的古生物和古人类学家杨钟健、裴文中,他们是“北京猿人”的发现发掘者,他们都是“九三学社”社员。 杨钟健(1807—1979),陕西华县人,字克强。192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他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结识了李大钊、毛泽东、邓中夏、许德珩等进步人士,积极参加“五四”运功,参加“平民教育演讲团”;参加李大钊、毛泽东、邓中夏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在“少中”会员志愿调查表  相似文献   

11.
1、“我和柔石最初的相见,不知道是何时,在那里。他仿佛说过,曾在北京听过我的讲义,那么,当在八九年之前了”。柔石于1923年6月毕业于富有斗争传统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7月赴南京考东南大学未被录取,曾在杭州当了几个月家庭教师,于1924年赴慈溪普迪小学任教,至年底,因追求进步主持正义而被辞退。于1925年2月去北京,为北京大学旁听生,听过鲁迅的《中国小说史》和《文艺理论》课。由于柔石对鲁迅的景仰,当时  相似文献   

12.
1996年6月4日,吉林省延吉市。一位来自北京大学的教授站在一个学术研讨会的讲台上,报告着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 突然,他眼前一黑,一阵眩晕突然袭来。他竭尽全力要保持住身体的平衡。但是,太疲劳了,他无力地挣扎着,吐出了最后一个词汇,终于重重地倒在了他为之奋斗和热爱的岗位上。 6月10日,安泰庠,北大地质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一位优秀的知识分子,匆匆地走完了他64年的人生旅程。  相似文献   

13.
张现  朱怀强 《神州学人》2007,(11):26-27
郭建栋,1963年考入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1969年毕业。1987年赴瑞士,在瑞士联邦高等工业大学(EHT)研究高温超导,1993年获得世界高温超导临界温度最高记录,1994年回国到母校北大工作至今。他和他的瑞士同事取得的世界纪录迄今已保持14年,尚未被突破。  相似文献   

14.
《科学启蒙》2009,(9):20-21
发现第四纪冰川 从伯明翰大学毕业的李四光,婉言拒绝了一家矿山的高薪聘请,接受了蔡元培先生的邀请,回到祖国,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担任教授。  相似文献   

15.
何思源是我国现代史上的著名爱国人士,他北京大学读书期间增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以后不论是出国留学,还是在国内从事教育和从政,思想行为始终坚持爱国、救国这一主线。本文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他爱国思想的形成原因和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宋斐如,1902年出生于台湾省台南县。1922年3月,毕业于台湾商工学校(台北)。同年9月,辗转进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学习,1930年9月毕业留校任教。1932年至1935年,追随爱国将领冯玉祥赴察哈尔参加抗日。1935年至1937年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深造。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宋斐如毅然返回  相似文献   

17.
北大的灰楼     
北大的灰楼●清华大学张岂之北京大学于1952年迁至西郊燕园以前,是在城里的沙滩。一幢庄严敦实的红楼就是她的象征。距沙滩不远的后街,有她的理学院。红楼偏西的一个院子是地质系。红楼偏北的一小幢灰楼,便是有过辉煌历史的文学院。至于工学院和医学院,是在西城,...  相似文献   

18.
地学人物     
赵鹏大院士: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54年赴苏留学并于1958年获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副博士学位,1960年任北京地质学院副教授,1980年任武汉地质学院教授。在数学地质与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及评价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于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还是一位地质教育家,1983~2005年(22年间),先后担任武汉地质学院院长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及中国地质大学总校校长。他亲自培养并已毕业的博士生达102人、硕士生数十人,为发展高等地质教育和培养地学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教授风采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4,(6):F0002-F0002
范秋梅.1965年生,辽宁锦州人.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系主任,教授。1989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地理专业,先后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地理教育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地质资源与工程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9年赴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  相似文献   

20.
丁文江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位关键人物。他曾先后参与创办地质研究所、地质调查所、北京大学地质系、中国地质学会等中国最早的一批科研机构;他又与张君劢共同挑起“科玄论战”。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实践上,他都不愧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派的旗手。丁文江在中国科学文化启蒙运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的科学思想既有时代性,又有独特性。他为中国科学的近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