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理论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卓越贡献。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由于缺乏足够的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还不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面对强大敌人的袭击,使革命遭受失败。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坚持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正确分析形势,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相似文献   

2.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上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式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此道路形成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进行了艰辛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寻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哲学依据--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和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从而奠定了这一道路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思想概论第四章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毛泽东思想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本章系统地阐述了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全过程,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可以说,...  相似文献   

4.
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开辟了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然后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城市的道路。从而找到了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在建国五十周年之际,认真研究毛泽东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发展,对于总结我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有结合的历史经验,对于更深刻地理解邓小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形成过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是在革命…  相似文献   

5.
谢冰 《华章》2012,(13)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学说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最终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总结,它以新的形式和新的结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已被实践证明的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本文仅就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对这一革命道路的探索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革命道路是从毛泽东拟定以汝城为中心《湘南运动大纲》开始的。汝城"新湖南"形成与发展、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建立、朱范合作和汝城整编、"汝城会议"、毛泽东创建龙溪、西边山革命根据地是这一探索的具体实践。这些理论设想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为主要内容中国革命道路的最早雏形,为中国革命道路的形成奠定了理论、思想、武装力量基础。  相似文献   

7.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而探寻到这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难的求索,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冲破"城市中心论"的教条主义的束缚取得的,它对于中国革命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8.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在详细考察何孟雄在1927年9月到1931年1月间革命活动的基础上,揭示了何孟雄对“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和对中国革命一些重要问题的认识,以达到对何孟雄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方面所作贡献给予全面历史的评价,这对当前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成功找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毛泽东的卓越贡献。中国革命从城市中心向农村中心的转移的认识,首先是毛泽东独立思考的结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在其中起了杰出的历史作用。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武装斗争的重心转向农村,创造了发展农村根据地的完整经验,而且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作出了说明。贯穿这条独特道路及其理论的基本精神,就是独立自主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正是坚持这个基本精神,坚持从实际出发,中国革命就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相似文献   

10.
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开创为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奠定了实践基础,“九月来信”加速了中国革命道路的形成,古田会议及决议保证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胜利实现,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标志中央苏区时期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1.
我党早期杰出的理论家察和森曾对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进行过认真的探索,提出了与“工农武装割据”相接近的思想,对“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是对  相似文献   

12.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创立的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它是我党奋斗的成果,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同志则做了最主要的贡献。在教学中讲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如何贯彻这一思想,特别是如何正确阐述集体与个人贡献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此一陈管见。一、各地武装起义与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关系大革命失败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1927年到1930年初爆发了约二百次武  相似文献   

13.
彭德怀同志与井冈山的斗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半个世纪以前,在中国革命面临失败的严重关头,毛泽东同志在对中国革命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以大无畏的革命胆略,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湘赣边罗宵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第一支工农红军,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从此,揭开了中国革命斗争历史新篇章,井冈山象一盏不灭的明灯指引着革命。1928年4月,朱德、陈毅同志率部上了井冈  相似文献   

14.
我党早期杰出的理论家蔡和森曾对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进行过认真的探索,提出了与“工农武装割据”相接近的思想,对“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毛泽东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进行民主革命,“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具体来说,中国革命的道路同十月革命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武装起义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战争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和回顾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冲破“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束缚,灵活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找到了“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历史,对于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周恩来对这一理论作出了突出而又独特的贡献 :领导八一南昌起义 ,首探中国革命新道路 ;通过对革命经验与教训的总结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以及党的工作应“以乡村为中心”、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三中全会以来党史研究的新进展(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深入研究了下列一些重要问题: 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几年来发表近百篇文章及一些著作。如李鸿文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研究》一书,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了系统而概括的考察。对这个问题,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农村包围城市这条道路在井冈山时期就形成了,而且毛泽东一开始就认识了这条道路。研究者们否定了这一说法,认为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奠基、基本形成和成熟三个历史阶段。井冈山时期为萌芽阶段,1930年上半年的赣南闽西时期为基本形成阶段,其标志是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的发表。1936年以后,毛  相似文献   

18.
我党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转变,是由北伐战争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在这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苦曲折的革命斗争,从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建立和发展了红色政权,最后夺取了全国胜利。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我党许多领导者从发动数以百计的武装起义和创建农村革命政权的尝试中,共同开辟出来的;红色政权的革命理论,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是我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邓中夏、彭湃、毛泽东、  相似文献   

19.
秋收起义     
九月九日,是全中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将永远纪念的日子。五十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同志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在湘东、赣西的广大地区,发动和领导了著名的秋收起义,并且根据大革命失败后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到湘赣边界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率领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  相似文献   

20.
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这条道路的开辟过程中 ,毛泽东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并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