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位儿童文学作家曾说:让儿童在阅读中长大是最大的教育道德.在海量的多渠道阅读冲击人们眼球的今天,清原实验小学坚持“以人为本,文化关怀,为学生终身优质发展奠基”的理念,深入探索儿童阅读之“道”,让师生亲近经典,热爱阅读,在阅读中不断成长. 晒晒教师的读书袋:经典作品,有种子的能量!引领学生读书,我们首先要让阅读成为教师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通过校园局域网和教师博客、微信等平台晒读书袋,是全校师生和家长最为关注的内容.摘录一句教育格言,学习一位教育名家,阅读一本教育理论或叙事专著,参与一项课题研究,交流一节读书课的新方法,发表一篇读书感悟……在这些个性鲜明的交流中,教师达成的共识是:“人最大的耻辱是不善于思考,最大的快慰是自己的思想得到别人的认可.”  相似文献   

2.
南京市小西湖小学是南京市"书香校园"之一。校本课程《心智阅读》以指导"阅读经典"为切入点,使儿童心灵更加灿烂、美好、幸福为价值,努力将儿童引领至一种喜欢阅读的状态,使爱读书、会读书成为校园生活的风尚。学校通过创建"我的读书成长记录袋"、班级读书博客、"我的读书生活"个人读书博客等形式,进一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引导儿童及时地倾诉、交流读书的收获,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享受快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21,(56):15-16
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是小学生该养成的良好习惯,更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基础性教育。然而,读书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件单调乏味的事,要想让孩子多读书,就必须让孩子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学生读书才能持久、深入。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用具有悬念的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问为什么,启发学生深刻领会文本字里行间的内涵,让学生用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式感悟文本中的道理。通过这种"趣—问—悟"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归纳出人生的道理,演绎精彩人生。  相似文献   

4.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潜心读书,深入思考,真正地与书本对话,与课文交流。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应该"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他们在读中有所理解,读中有所感悟,读中有所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一.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外国有教育家预言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  相似文献   

5.
一、兴趣:打开阅读之门1.教师做好榜样引导作用。支玉恒老师有一句话:"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勤勉培育勤勉,用爱心波动爱心。"它让我深刻地感受到要让学生喜爱阅读,善于阅读,教师自身首先必须进行大量阅读,除了读自己喜欢的书,还要读学生喜爱的书。一位爱读书、会读书的语文老师,当学生提出想了解的知识,感兴趣的话题,想解开的  相似文献   

6.
<正>近几年来,儿童课外阅读已经成为教师关注的话题。小学是培养学生一生阅读习惯的重要阶段,低年级学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教师应该抓住学生阅读的最佳时段,让学生养成爱读书、会读书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7.
课外阅读在中小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的阅读目标,学校经常开展各项读书活动,教室设有图书角,学生拥有小书架,"让阅读浸润童年"已成为教师和家长的共同追求。但是,面对浩如烟海的儿童读物,教师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是否读、读多少、如何读,更要关注他们阅读后收获了什么。教师要针对班级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开展赏析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回味、思考、辨析中交流读书方法,分享读书感受,从而起到巴金先生所说的"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的作用。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阅读活动,提高阅读的价值?笔者在五年级进行了《时代广场的蟋蟀》的赏析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中,教师总会面临一种尴尬局面:教师不停地解读文本,可学生并没有太多的兴趣。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那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解读文本",裸眼"读书,激发起阅读兴趣,同时教师中肯的评价也会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引进源头活水,让语文课堂天光云影共徘徊。  相似文献   

9.
书是知识的重要载体,据说,一个人一生中拥有的三分之二的知识是从书本上学来的。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教师不可忽视的一项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我们教书育人的首要任务。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50年前明确提出:学习语文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首先要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良好的读书习惯主要有:(1)爱读书、多读书;(2)一边读一边想;(3)认真做读书笔记;(4)经常使用工具书。  相似文献   

10.
周晶瑾 《广西教育》2011,(22):12-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我在近三年的《班级读书会的策略与实施》课题研究中,深切感受到:要把读书变成学生的乐事,让他们在读书中幸福地成长,教师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方法以及家庭的重视、社会的支持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学生素质的高低,同样一个国家的国民阅读水平,往往标志着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因而作为教师要通过"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教给科学的读书方法、培养浓厚的读书兴趣、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相似文献   

12.
骆现强 《生活教育》2014,(22):116-117
要让读书成为乐趣,让学习成为习惯,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充实教师的业余时间;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建设书香校园。通过举办读书阅读活动,促进学生能力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开永莲 《考试周刊》2014,(84):47-47
<正>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提出:"学习语文的目标就是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的习惯。"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实践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会使学生终生受益。现我结合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一、激"趣"——使学生爱读书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由于他们年龄小,缺乏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读书的动机模糊,阅读的盲目性大。因此,教师指导阅读时首先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动机。  相似文献   

14.
在这个电子媒体充斥、电子游戏诱惑学生的时代,作为教师,一如焦虑的家长,也在思索究竟怎么做才能让孩子的眼睛从屏幕上挪开,真正获得"观看"带来的正能量。经过近几年的思考,结合20多年的教学经验,本文试图探讨如何通过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营造阅读氛围,增加阅读数量,通过评选阅读明星等方式,带领学生真正爱上阅读。  相似文献   

15.
读书能够丰富一个人的知识素养,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受到情感熏陶,也会使人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对于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课外阅读习惯,这是语文教师共同深思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感悟读书的意义,真正了解读书的重要性,还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使学生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用创设情境、开展读书活动等方法来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在阅读指导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相似文献   

16.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训练,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引导学生与书交朋友,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到每读一篇文章,都要学习它的写作方法,把阅读与写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才能较快地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7.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儿童阅读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应"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这就需要我们建立新的儿童阅读课程观,把儿童阅读置于课程视野中来建构,让课堂成为儿童阅读指导的重要场所。营造儿童阅读文化氛围,是儿童阅读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必须努力开发环境这一隐性课程,改善学生的阅读环境,让儿童进入一种自然的阅读  相似文献   

18.
课外阅读对于学生成长有着极其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教授学生读书方法,创设良好的读书氛目,使学生在快乐阅读中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9.
陶丽 《现代教学》2007,(9):35-36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就好比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注意课内外结合,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分组读书法是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读书习惯和合作学习能力的一种方法,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性格、知识面及兴趣爱好等因素,将学生进行分组,配合相应的注音读物,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让学生自主阅读。  相似文献   

20.
董迎会 《学子》2013,(6):116
正文:古人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足见广泛阅读的益处。而今,《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语文教学扩大阅读量,拓展阅读范围,延伸阅读空间,让学生大量阅读已经深入人心。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有效的引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