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俄罗斯史学,是指自戈尔巴乔夫改革以来30多年的史学发展和史学研究。其主要研究对象和考察内容,应当包括俄罗斯史学危机引发的史学改革、史学转型,以及在改革、转型基础上形成新史学的整个过程。本文针对一种回避俄罗斯史学危机、史学转型,回避俄罗斯新史学形成过程的观点,认为俄罗斯史学的转型是全面的,包括从理论方法到从古至今各个时期具体历史的转型,不是局部的转型;其研究对象应以史学转型为中心,涵括对史学危机和新史学形成的整个过程的系统研究,不应该只局限于对所谓"当代俄罗斯历史反思的历史"之研究。  相似文献   

2.
以改革开放为突破口和催化剂,我国社会正经历重大变化和转型,在社会变动过程中,许多重大的现实问题需要史学提供思考和回答。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来自史学的声音很微弱,甚至在许多重大的问题上失声了,史学在社会的变化中逐渐失去了自己应有的位置,史学与时代、史学与社会存在明显的疏离,史学发展少了些生机和活力。我们认为史学应该正视和适应当今社会的变化和转型,因时而变,既不抱残守缺,也不附势媚俗,在保持史学独立学术品格的前提下,通过史学的社会化过程,积极主动地在社会的变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时代使命,并对社会变化和转型做出具有历史深度的思考和回应。  相似文献   

3.
《宜宾学院学报》2017,(10):21-27
李思纯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早年曾留学法、德,学贯中西。李思纯治史主要受西方实证史学和中国传统考据学的影响。李思纯翻译《史学原论》,进行中西史学比较,这是他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史料观方面,李思纯强调"穷尽一切史料",重视对史料的考证和第一手史料的价值。研究方法论方面,李思纯以"理想推度"之法试图弥补史料之不足。  相似文献   

4.
中国史学史学科建立至今,在中外史学交流和比较研究中,经历了从学习西方的史学观念和理论方法,到探索中国史学的对外影响,再到重视外国对中国史学研究的三个类型。对"海外中国学"的研究和"从周边看中国"构想的提出,突破了以往"自我诠释"和借鉴"西方透视"的思维局限,开拓了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领域,是当前史学发展的趋势所在。  相似文献   

5.
1949年,随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迁台,以及台湾大学历史系的"重建",大陆史料学派移植台湾,并逐步占据史学主流地位。但到了60年代,随着一批新生代学者的返台,台湾史学界开始出现不同的声音,他们反对单纯的考据,提倡历史书写和解释。在对"史学即是史料学"进行批判的同时,亦通过对兰克史学的重新认识,对史学的"科学性"提出质疑。台湾史学由此而呈现出由实证史学向解释史学的转向。这种史学观念的转向,又与史学的社会科学化思潮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6.
明代基本没有影响较大的大部头画史著作,尤其是关于山水画史的.然而在明代总结山水画史脉络的言论却层出不穷,从宋濂到王世贞、何良俊、詹景凤,再到著名的"南北宗论",在这些著者当中,王世贞是一个极为特殊和复杂的人物.既有历史学家的学养.又有收藏鉴赏家的眼光,他的山水画"五变说"基本没有遭到后人的质疑,这与他的史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五变说"的接受是一种史学接受,不是风格学意义上的接受.  相似文献   

7.
《资治通鉴》是应用史学的光辉范例,应用史学是专门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以供后人借鉴的史学,是历史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用史学现在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史学遗产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10月底在浙江温州举行,会议重点探讨史学遗产与民族精神,分析史学遗产的价值,反思近代以来的史学成就和继承问题,研究中外史学的交流和回响等问题,对于今后的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必将会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60年代之后的一段时期,是法国年鉴学派"总体史"史学发展的鼎盛时期,但物极必反,就在这辉煌之时,以布罗代尔为代表的总体史研究却日益式微。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史学受到全面的批评和质疑。80年代以后,这种批评和质疑就越来越多,"史学危机"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为了矫正史学研究的弊端,史学家逐渐将研究的重心转到了个人以及与个人有关的细微事件上来了,于是微观史学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0.
当前的"史学大众化"是大众史学在中国进步的必要程序。作为一种史学与大众逐渐走向统一的文化现象",史学大众化"承载着更多的质疑和期望,尤其在专业性的要求方面。大众史学所面临的危机,某种程度上也是整个历史学所遭遇的严峻挑战。因而,在发展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史学工作者,应更加积极地发挥主导作用,肩负起学术责任。  相似文献   

11.
<资治通鉴>是应用史学的光辉范例.应用史学是专门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以供后人借鉴的史学,是历史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用史学现在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历史名人轶事汇编,实际上是汇集"正史"之外各类野史笔记、稗乘杂史中有关历史人物事迹的著作物。它作为中国史学遗产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自汉代起,在志书中即有所记载。明清以来,存世者多达数千种。如何对待这批历史文献,历代学者褒贬参半,争论不休。从史学发展的角度看,其有补正史之不足,丰富历史记载之内容,活泼历史撰述之形式等重要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历史的故事性内含了史学的受众维度。史学受众具有自我和他者两个面向、求真与致用两层维度。史学受众的问题实际上是史学认识论批判的内容。从史学受众视角出发,可以发现教育史学的危机可以转换成一个受众流失的问题。教育史学可以从内外两方路向寻找受众,以摆脱危机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4.
文章试图对西方古典史学的兴起过程做一个大致的梳理,将其分为史学的酝酿、史学的萌芽、史学的产生三个阶段。从神话与史诗、散文作家的著作直至历史的真正产生,论述了古典史学产生的源流。古希腊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对古典史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影响,而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优越的爱奥尼亚地区在古典史学产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希腊哲学思想对史学的影响,以及历史学产生的标志——希罗多德的《历史》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史学受众具有自我和他者两个面向,求真与致用两个维度.史学受众的问题实际上是史学认识论批判的内容.从受众的角度来看,教育史学的危机可以转换成一个受众流失的问题.教育史学应从内、外两个路径寻找受众,以摆脱危机,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史家对史学本体问题的探讨,积累了相当厚重的理论遗产.在中国古代史学本体论的内涵中,史学"求真"和"寓义"是两个最基本的要素.然而从先秦至清代史家对于史学本体的认识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偏颇,一个时期过度强调史学本体的"求真"理念,另一个时期则过分强调史学本体的"寓义"理念,导致史学思潮在征实与空疏之间畸轻畸重循环发展,给史学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很有必要深入考察古代史家对"史义"认识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站在今天的认识高度借鉴和吸收,丰富和滋养当代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7.
当前史学受到了社会的冷落,这是“史学危机论”提出的依据。之所以遭受冷落有其客观原因,也有它的主观原因。我们之所以认为“史学危机论”难以成立,是以史学的相对永恒的客观功能为根据。最近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同样重要”,对于从事社会科学史学研究的我们,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相似文献   

18.
由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大连大学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大连大学人文学部联合主办的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学术研讨会是一次成功的学术盛会。与会代表们主要围绕史学批评和史学文化两个议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从多方面总结了史学批评的成就,探讨了史学批评发展的途径和前景,也从多角度审视了史学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制度经济史学建构了一套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广泛的分析框架,是一个以制度、制度结构、制度变迁与创新为主轴的史学理论体系,它为经济史学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以新制度经济史学为切入点,对民国贵州禁烟特殊环境、举措、效果进行考察,显示出在贵州农业新制度确立过程中,没有合适的法律和制度,只有国家意识等,市场就不会产生体现任何价值最大化意义上的"效率"。  相似文献   

20.
孔子──中国史学、东方史学之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确立作为“史学之父”的标准与条件的前提下,论孔子的史学贡献,认为中国史学之父是孔子而不是司马迁,并认为孔子也是东方史学之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