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底世界》(六册)这篇课文一开头就用“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这个疑问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最后用“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明确地回答了课文开头的提问,总括了课文说明的中心。这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就是提挈全文内容的纲,是文中的重点句。教学时,可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从“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两个方面去理解全文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海底世界》是人教社新编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教学的重点是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教学这篇课文时 ,要以学生为主体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 ,切实把段的训练落到实处。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首先激发学生兴趣 ,揭示教学目标。齐读课题后问 :海底到底是个怎样的世界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接着让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侧重写海底景色奇异 ,哪几个自然段侧重写海底物产丰富?板书 :景色奇异 ,物产丰富。这样 ,学生对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3.
五年制第六册6课《海底世界》在结构上有着鲜明的特色。课文开头,引发下文。课文开头(第一自然段),述写了“你可知道大海的深处是怎样的吗?”这一开头,一方面,自然引起了下文,提出了要描述的问题——大海深处的情况;另一方面,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激起他们寻求答案的强烈愿望。课文末尾,总结上文。课文结尾“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联系上文深入地思考,  相似文献   

4.
教材分析《海底世界》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它以生动有趣的语言,从“光”和“声”两方面描述了海底的景象,从动物、植物、矿物三方面介绍了海底的物产,从而让人们认识到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教学目的1了解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激发学生热爱...  相似文献   

5.
《海底世界》一文是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传统课文。本课介绍了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象和丰富资源,使学生认识到“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并启发学生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教学本课可设计这样的教案:  相似文献   

6.
《海底世界》是一篇常识性的课文,介绍了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象和丰富资源。文章以一疑问句开头,提出问题,引出下文,又以回答开头问题作结,点明了中心,首尾呼应。课文结构严谨,条理井然。教学时,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着重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让学生掌握“整——分——整”的写作方法。一、抓住首尾,理清层次1.抓开头“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吗?”激发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一句话回答了课文  相似文献   

7.
缪桂珍 《云南教育》2005,(16):31-32
《海底世界》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海底奇异的景象和丰富的物产。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教学这篇课文,笔者尝试信息技术与阅读的整合。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的〕 这是一篇介绍海底景象和资源的常识性课文。它为孩子们初步揭开了“大海深处是怎样的”海底秘密。板书要使学生了解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洋基本知识,激励学生热爱科学,立志探索自然奥秘,开发自然资  相似文献   

9.
《海底世界》一文第2、3自然段,介绍了海底景色奇异。学习这两个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提问:海底有光吗?“没有。”“有。”海底有声音吗?“没有”,“有”。显然出现了两种答案。一部分同学认为:课文中有两处这样写的,“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探水鱼在游动。”“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这就说明海底有光,有声音;另一部分同学认为:大海500米以下全黑了,光线射不到海底。无论海面上有多大的风浪,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  相似文献   

10.
《海底世界》是苏教版教材第六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浅显的知识性课文,课文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  相似文献   

11.
《海底世界》是一篇常识性课文,第一自然段侧重介绍了海底的景色奇异。如何教出新意,让学生学得主动,读得有味呢?请看下面的一个教学片断实录。 师指板书(澎湃:却宁静 黑暗:却闪光)过渡:海面波涛澎湃,海底却依然宁静;海底一片黑暗却又有一些星光闪烁,真是奇妙无穷啊!那么除此之外,  相似文献   

12.
〔教例〕  教学目标 :   1 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 通过第二、三自然段的教学 ,懂得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初步进行句与句联系的训练。   3 学会“涛”、“却”、“否”、“私”等字 ;理解“依然”、“是否”、“窃窃私语”等词语。   4 朗读课文 ,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 :  指导学生理解第三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的特点。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 ,启发谈话 ,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自学课文。   (1 )读准…  相似文献   

13.
课文中精美的结尾,读后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写作时受到启发。一、概括全文,点明中心。比如《海底世界》,写的是大海深处的光点、声音、动物、植物、海底深处的地形、矿产等,结尾写道:“海底真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只用了一句话,直截了当、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全文的内容,给读者留下了明确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正一、构建专题网站,探究问题1.默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点击电子白板"幕布拖拉")(1)引导学生归纳问题:海底的景色是怎样奇异的呢?海底的物产又是怎样的丰富呢?(板书:景色奇异、物产丰富)(2)探究问题: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海底物产丰富呢?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要求:1. 自学生字词,读懂课文,使学生知道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2. 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二、教学时间:两课时。三、教具:有关海洋动植物、矿物挂图。  相似文献   

16.
难点及分析 《海底世界》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三组的一篇生动有趣、知识性较强的课文。课文的难点是了解海底世界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表现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同时,要搞清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是海底世界的两大特点,这两大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景色奇异中包含着物产丰富,丰富的物产又造就了奇异的景色。这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如:黑暗中闪动的光点意味着海底有许多鱼,宁静中的窃窃私语声说明动物很多。可见海底奇异景象的形成与丰富的物产是分不开的。同样,丰富的物产也显示  相似文献   

17.
《海底世界》是一篇常识性讲读课文。作者生动地介绍了海底的光、声音、动物、植物、地貌、矿物等方面的知识,描绘出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教学时,应抓纲理线,使学生读懂课文,既掌握有关海底的知识,又弄清作者是怎样介绍这些知识的。  相似文献   

18.
教材简析:《海底世界》是苏教版第六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浅显的知识性课文,课文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你可知道,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吗?第2、3、4、5自然段针  相似文献   

19.
一、抓重点句 重点句指的是那些能够直接反映中心的句子,它对全文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海底世界》中的“海底世界真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和《寄菜刀》中“解放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以及《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小兴安岭的树海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就属这类句子。前两个位于课文的结尾,是总结句,后一个位于文章的开头,是总述句。它们都是对全文的概括总结,体现了全文的精华。  相似文献   

20.
充分挖掘课后习题资源.巧妙运用课后练习,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一、依据课后习题。确定教学目标课后练习在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要求,实际上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之一。翻开教材,我们就会发现每篇课文一般安排了四五道练习题,并按照朗读目标、字词教学目标、文本理解性目标、课外拓展目标的顺序进行组合。如苏教版第六册《海底世界》的课后练习是:1.朗读课文(这是教学中应达到的读的训练目标);2.用钢笔描红(这是写字教学目标的体现);3.读一读,再抄写,并用带点的词语造句(这是词语教学应达到的基本教学目标);4.联系课文,说说你对“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句话的理解(这是课文的教学重点);5.学了《赶海》和《海底世界》,你想对大海说些什么(这是一道拓展性练习题,既紧扣本文,又联系前面所学课文,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上的练习设计,注重让学生经历“感知→领悟→扩展→应用”这一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隐性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