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样”与“一个样”在口语和书面语中有时混用 ,有时区别严格。文章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角度分析了二者的差异 ,并探讨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一律"与"一概"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规模语料库的基础上,比较分析现代汉语副词"一律"与"一概"在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上的差异.通过分析认为:在句法上,两者都可以做状语和定语,而"一律"还可以做谓语;"一律"可以直接加名词或数量词,而"一概"不能.在语义和语用上,"一概"和"一律"都表示适用于全体,没有例外,"一律"主要表示主观规定性,而"一概"主要表示客观陈述性.  相似文献   

3.
“一再”和“再三”两词的语义和用法接近。在句法上,二词存在一些较为显著的差异;在语义上,二词有细微的不同之处。“一再”表示的“一次一次”可以有较长的时间跨度,动作次数之间也可以有较长的时间间隔,而“再三”表示的“一次一次”重在短时间内动作次数的反复。“再三”有表集中量的“多次”义,“一再”没有。  相似文献   

4.
“因为”和“由于”连接复句虽然都表示因果关系,但常常表现出一定的差别。从语表形式上看,主要表现在它们所连接的原因句在整个复句中句法位置的不同。这种形式上的差别是由两词深层的语义差别决定的,“因为”连接因果复句时比“由于”有更强的逻辑联系性。语义上的差别也决定了它们产生不同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一量名"和"X量名"(X表示二和二以上的数目)在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在句法上,做主语,"一量名"和"X量名"表现为有标记与无标记的差异;做宾语,表现为有省略与无省略的差异;做谓语,表现为有泛化与无泛化的差异。在语义上,"一量名"和"X量名"存在着单量与多量、本用与转用、指实与指虚的差异。在语用上,"一量名"和"X量名"存在着焦点位置的差异和话题功能的差异。"一量名"和"X量名"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一"的虚化造成的,但同时也和二或二以上数词的集合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蒋宁 《现代语文》2006,(3):62-63
本文主要从句法功能、语义倾向、语用三个方面对表示揣测语气的两个副词"可能"和"也许"进行辨析,揭示出两者所存在的不同,以便我们在今后的语言运用中,注意选词造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7.
"原来"由表示时间的名词引中为表示发现义的副词,并进一步虚化为一个话题标记.随着词义的虚化, "原来"一词的主观性程度不断加强,其主观性主要体现在它的句法位置上.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的“看来”还处于词汇化的进程中,由于其虚化程度的不同,外在形式相同的“看来”在句法、语用等方面有不同的表现。本文分析形式相同的“看来”在句法功能上的差异,语气副词“看来”的句法分布和功能以及形式标记。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可以发现许多“巴(巴)”做词缀的词;名词如“锅巴”、“哑巴”、“盐巴”等,而形容词也有像“干巴(巴)”、“紧巴(巴)”、“急巴巴”、“可怜巴巴”这样一类,而在东北方言中,更可以发现很多像“买巴”、“烧巴”“抽巴”之类“巴”做动词后缀的词。在不同的词里,“巴(巴)”表示的意思不同,如在名词后是构词语素,不能省略,放在形容词后表示程度很深的意思,它主要是用来补述前一个词素并起衬音作用,而在动词后面表示一种口语语体。不管怎么说,“巴”本来是一个实词,那么它是怎么演变虚化为词缀的呢?本文想从“巴”的本义,以及词义演变,最后到虚化为词缀之后的结构方式、语法功能和语用特点几个方面,做一个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0.
"给我"动词短语句的多角度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词短语“给我”加上动词短语用于祈使句有两种意义。表示加强语气、表达说话人意志的一种,我们称之为“给我”动词短语。“给我”动词短语句无论在句法语义上,还是在语用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为正确使用介词短语“给我”,有必要对其语法性质、语法意义、句法语义限制和语用类型作分析描写和解释。  相似文献   

11.
句中语气词“嘛”在句法结构上起着停顿标记的作用,在语义上表示“显而易见”,在语用上则起着划分话题和述题、调节人际关系和加强语篇衔接的功能。“嘛”同“呀”“吧”“呢”“啊”等句中语气词一样,其语义和语用特点都与相应的句末语气词相关。但在语义上表示“显而易见”则是“嘛”独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亲自”“亲手”由于语义、句法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因此在留学生使用时会出现偏误。针对这种现象,文章试图从语义、句法及语用等方面对二者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3.
吴辉 《考试周刊》2007,(4):49-50
语言的主观性指话语中体现的说话者的“自我表现成分,在语言中无所不在,只是表现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在含有情态动词“会”的句子中,除表示实义动词的“会”和客观描述“某人具有某种能力”的“会”外,说话人还可能把自己对“能力”的体验和认识投射到有关的事物上去,形成了主观性表达方式。本文运用“主观化”理论对情态动词“会”的各义项及其之间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由"字句、"被"字句在语义、句法、语用上都有所不同。在语义上,"由"字句指向施事成分,表达过程义、行为义,"被"字句指向受事成分,表达结果义和动作义。在句法上,"由"字句与"被"字句在动词形式、否定形式、主动被动式等方面都有不同之处。在语用方面,"由"字句更倾向表示未然体、主观态度,而"被"字句更倾向表示已然体、客观事实,同时"被"字句更多地表示消极色彩。  相似文献   

15.
“禁不住”“不由得”“由不得”具有情态特征。“禁不住”表示“不能制止”“不能承受”“不由自主地”,“不由得”“由不得”表示“不能任由”“不由自主地”。道义情态出现早于动力情态,前者因果关系强于后者。“不由得”“由不得”的二者情态功能互补。三者主观性程度依次渐高,这与情态类别及其比例、施动者被动性强弱、叙说者强迫性强弱有关。“禁不住”句法独立性较强,可单独做谓语。“由不得”25%用于对话,表强烈的劝阻;“不由得”“禁不住”则几乎不用于对话。  相似文献   

16.
运用认知语法和三个平面的理论,对现代汉语“没有”型比较句的比较结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首先指出什么样的句法成分能够充当比较结果是由该句式“不及”、“达不到”这一基本语义决定的,重点分析了状态形容词充当比较结果的原因和“那么”的用法,接着分析了比较结果的语义模糊性和语义类型,最后分析了整个“没有”句的语用倾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语料库搜集大量关于“非常”和“异常”的语料,然后对这两个意义和用法相近的程度副词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它们在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元芳体”句式具有独特的句法、语义、语用特征;具有话语连贯的篇章功能,且体现交互主观性。其独特的语法特征和篇章功能是流行的语言学动因,而社会心理和传播媒介是流行的幕后推手。  相似文献   

19.
副词“果真”“真的”虽在句法分布、句类选择、表义与功能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者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真的”主观性比“果真”强。“果真”具有料定语气,表示事实与说话人预料相符。“真的”只表示对事物或情况的确认,含有使人相信的意思,没有料定语气。“真的”口语色彩浓,常用于双方对话中。“果真”更偏重于书面语,较少用于对话。“果真”“真的”在评价、强调功能上各有侧重,“真的”可以作为话语标记,“果真”则没有这一功能。  相似文献   

20.
程度副词“很”与“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德熙先生指出:“不同的程度副词除了语义上表示的程度有差别外,语法功能也不完全一样。”本文根据朱先生的观点对运用得比较广泛的程度副词“很”与“最”进行一番考察,从而概括出它们在语义、语用和语法方面的特点。 一、语义和语用方面的特点 “很”与“最”在语义上都表达了程度加深的意思,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在表示深的程度上存在着不同之点。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