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2007年,是我国艺术品市场发展史上十分关键的一年。这一年,随着经济发展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收藏家和收藏机构在国际艺术市场中的影响力上升,中国国内艺术品购买力大幅增长,艺术品的高价纪录不断被刷新,平均价格线也不断提高:中国当代艺术家延续国际市场的成功势态,而开始越来越多地被国内市场关注;中国的画廊、博览会、艺术品拍卖等业态继续快速发展的惯性,本土机构和国外机构共同带动当代艺术的繁荣。  相似文献   

2.
艺术金融的兴起是中国文化产业的金融创新。本文介绍了艺术金融涵盖的艺术品信托、艺术品基金、艺术品银行、艺术品股票等。并着重分析了中国艺术金融走向成熟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艺术市场处于基本封闭状态,当时私人间的艺术品,尤其文物艺术品,几乎没有流通;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艺术品市场逐渐发展,尤其上世纪90年代初,艺术品拍卖的崛起,有效地推动了中国民间收藏和艺术拍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艺术北京专项基金启动:该基金为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设立,专门支持与“艺术北京”有关的项目,同时辐射相关画廊实施的艺术项目。“艺术北京”将充分利用基金推广“艺术北京”的品牌,策划学术展览,邀请海外收藏家、媒体,将挑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磨砺,将“艺术北京”打造成亚洲最重要博览会。  相似文献   

5.
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推出“艺术与鉴藏”系列,其中日本作者富田升《近代日本的中国艺术品流转与鉴赏》一书,以大量海外原始资料和渊查研究为基础,考察中国文物近代流出形态,阐明复杂历史背景,资料翔实,视角独特,分析透彻,堪称一部颇具学术意义和参考价值的中国艺术品流转与鉴赏历史专著。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市场经济的后起之秀,却后来者居上。当社会公众摆脱短缺经济的困扰,开始分享市场经济的成果时,便也渐渐习惯以经济价值为第一标准,衡量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每一环节和每一现象,甚至曾被视为文化象牙塔顶尖的艺术品,亦未能幸免。近年,随着艺术品市场的活跃繁荣,各种名目、类型的艺术博览会,纷至沓来,乃至出现市场化程度过高、过火、过热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从国际艺术藏市看中国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纽约《艺术与拍卖》杂志报道,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正在成为国际收藏市场大国,其艺术品市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这一趋势使国际艺术品市骤然有了新的热点。  相似文献   

8.
1999年之前,国内艺术品拍卖的年成交额始终徘徊于4亿人民币以下;到了2000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逐步升温,当年成交额10.5亿人民币。开始以超乎寻常的速度膨胀。去年以来,无论北京、上海,还是南京、广州,各地艺术品拍卖高潮迭起,成交率普遍在70%以上,而全年的成交额可达创纪录的70~80亿元。  相似文献   

9.
《中外文化交流》2011,(11):92-92
近年来,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可谓步入黄金时代,各大拍卖公司举行的拍卖会纷纷告捷,不断刷新拍卖纪录,仿佛预告艺术市场的高速发展,而上海敬华艺术品拍卖公司的2011年秋拍,收藏者可与众多艺术精品共同见证这个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10.
若谈到俄罗斯艺术收藏,就不得不提及山美术馆、山艺术基金会的创办人林明哲。林明哲收藏俄罗斯艺术已超过15年。至今,山艺术基金会的董事们藏有的俄罗斯艺术品共约1500件,涵盖列宾、苏里克夫、叶千松、列维坦、彼得罗夫--沃德金、尼基奇、科尔日夫、梅尔尼科夫、特卡乔夫兄弟、马克西莫夫、萨拉霍夫、雅勃隆史卡亚格里查伊、伊凡诺夫、阿尼库申等的作品,其中多位都对于中国油画的发展影响甚钜。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艺术品投资市场正在蓬勃发展,而世界金融名城伦敦在艺术品投资市场独领风骚经年有余。英国民众悠久的收藏传统、英国政府优惠的税收政策、艺术市场高额的投资回报、伦敦相对集中的艺术院校、相关配套完善的市场机制及各类专业的投资服务,让艺术品在金融城——伦敦身价百倍,散发无穷魅力,对中国培育自己的艺术品投资市场提供有益借鉴。文献搜集、比较研究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均有助于条分缕析伦敦艺术品投资市场的历史与现状,为完善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打开思路。  相似文献   

12.
苏富比270年的发展历程,几乎等于全球艺术品市场演变的进程。中国艺术品市场经历近20年快速发展后,现有的运营模式已然遇到瓶颈。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日趋国际化,海外大行发展的成熟模式将为本土市场带来新的服务标准和交易理念,引领中国拍卖行进入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3.
艺术品市场属于文化产业业态,不仅涉及生产、流通、金融、信息、管理等领域,且与艺术生产、评估、鉴赏和收藏密切相关。漫步新加坡艺术品市场,中国的字画、工艺品、古玩……琳琅满目,吸引众多顾客。就某种意义而言,新加坡的艺术市场也是中国艺术品市场。本文从中国和新加坡艺术品交流的角度,分析新加坡艺术品市场的成因、现状和前景,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中国5000年文明史造就的无以计数的艺术瑰宝,吸引了世界各国的收藏家。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文物艺术领域的拍品资源极为丰富,相当多的文物艺术品拍卖项目影响颇深,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潜力巨大。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艺术品拍卖市场因受当时文物政策的制约,一度滞后。1992年北京国际艺术品拍卖会撞击了传统的文物政策,随后,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厚积薄发,大有“满园春色关不住”之势。中国大陆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开创初期,国内没有先例可供参考,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拍卖界的同仁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完善拍卖规则、程序,…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广大消费者对艺术品的爱好、收藏及其重视程度日渐提高。欣赏艺术臼益成为众多人群的精神享受和精神追求,收藏艺术品也成为都市人的热门话题之一。于是,画廊产业应运而生,成为艺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国人也以重文好古而闻名于世。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影响深远的收藏热和享誉海内的收藏家。中国近现代,随着清王朝的覆亡,一大批珍贵文物艺术品流散民间,流向海外,也造成清末民初收藏的滚滚热浪。但是,连年内战,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使中国传统收藏家在战乱的冲击下衰落。土地改革时期,民间的文物艺术品收藏作为地主老财的浮财,分给了翻身解放的农民。中国文物艺术品遭遇的最大劫难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流散民间的文物艺术品大都被作为“四旧”而损毁,或被收缴作为外贸商品低价流失海外,硕果仅存的社会知名收藏家如张伯驹等人,也把仅有的珍贵文物艺术品捐献国家博物馆收藏。作为民间的文物艺术品收藏,随着著名收藏家的故去和文革的劫难而宣告结束。  相似文献   

17.
多少年来,中国的犀牛角杯和镀金罗汉不被看好,国际藏家对之曾嗤之以鼻,但近年海外疯狂的中国艺术品炒作,尤其大量中国本土藏家收购海外流失的国宝,中国古董艺术品开始被国际藏家看好。如2007年3月19日在纽约举行的亚洲拍卖周上,一只经雕刻成形的稀有犀牛角杯被国际藏家看好,竟然拍出180万美元的天价:而另一件中国明代的镀金佛像,拍价高达450万美元。  相似文献   

18.
《中外文化交流》2006,(8):62-64,F0003
中国艺术品行业黄页开始登记;2006“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开放的6月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游;春流——第三届德国行为艺术节;《具象上海2006-聚焦70》。  相似文献   

19.
《上海文化年鉴》2009,(1):I0079-I0079
雅昌(上海)艺术中心于2006年6月在浦东张江注册成立,隶属于雅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以此为核心向全国辐射,拥有北京、深圳、上海三大运营基地。雅昌公司一直遵循“为人民艺术服务”的经营理念,以中国艺术品数据库为核心,以雅昌首创的商业模式——“传统印刷+现代IT技术+文化艺术”,将中国传统印刷与现代IT技术和文化艺术完美结合,将传统行业变成以艺术品数字资产为核心的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20.
霍尔和尼兹(Hall&Nsitz)曾指出:“企业对艺术品的购买已形成一个独立的‘企业艺术’市场。这个市场本身也遵循‘金钱话事(money talks)的逻辑。于是,艺术日益被有钱购买它们的个人或群体所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