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体闲广场     
春节话春联春节是炎黄子孙一年中最隆重、历史最悠久的节日。每当春节一到,不管城里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外贴上一副春联。春节贴春联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早在两千多年的春秋战国时代,每逢过年,人们用桃木板刻上传说中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  相似文献   

2.
《元日》(选自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叙事与写景结合,表现了欢乐祥和、万象更新的新年气象,呈现了“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的春节传统文化习俗。  相似文献   

3.
《初中生辅导》2023,(Z9):26-29
<正>鞭炮声响,烟花迷人,又是一年新年时。今天我们就盘点一下,那些文人笔下的中国年是什么样的。辞旧迎新元日[北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全诗描写了春节辞旧迎新的景象,题材取自民间习俗和生活细节,将春节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等习俗完美地嵌入诗中,充分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极具浓厚的生活气息。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相似文献   

4.
诗里小知识     
<正>春节挂的桃符是什么?桃符是周代悬(xuan)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古时候人们认为它是百鬼畏惧(wei ju)的东西。五代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这便是春联。到了宋(song)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  相似文献   

5.
除夕守岁     
正除夕,民间俗称"三十晚上",是阴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所以名"除",就是去旧更新的意思。过去在济南,除夕这天家家"易门神桃符春帖,遍地撒芝麻秸,陈设供果迎祖先。是夕群寿,燃爆竹,家人设酒守岁"。除夕更换桃符的习俗起自春秋时代。到了战国,又有人以桃木刻人,置于门侧。由于刻桃人很费功夫,人们就索性在两块桃木  相似文献   

6.
萧竹 《中华家教》2013,(Z1):26-27
一年一度的春节就要到了,都说"小孩盼过年",那么在春节来临之际,家长如何带领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春节呢?带孩子了解春节习俗春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有一些传统的习俗,比如放鞭炮、购年货、贴对联,贴年画、发压岁钱、拜年、包饺子、吃年夜饭等,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解这些习俗,让孩子对春节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小贴士:可给孩子讲解的春节习俗大扫除:家家户户为了除去旧年的晦气,迎接新年,把屋内打扫得干干净净。办年货:过年必备的用品及食品,也是过年最重要的买卖事。蒸年糕:除夕夜,俗称"年三十",是每年农历的最后一  相似文献   

7.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相似文献   

8.
元日     
垠什声中一岁除②, 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瞳瞳日④, 总把新桃换旧符⑤。 〔注释〕①元日,农历元旦。②爆竹,古时在节日或喜庆日,用火烧竹,爆裂发声,称为“爆竹”,以为能驱除山鬼。一岁除,一年过去了。③这句是说,喝了屠苏酒,春风吹来,感到暖洋洋的。屠苏,古代一种酒名。这种酒是用屠苏草泡的。④这句说,光辉灿烂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瞳瞳,日出时光亮的样子。⑤桃符,古代习俗,用桃木板子画上神像,叫做桃符。农历新年,把它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避邪。 〔说明〕这是一首写春节的著名诗篇。爆竹声声,春风吹暖,阳光普照,万象更新,一派欢…  相似文献   

9.
林然 《老年教育》2008,(2):47-47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由来已久的传统节日习俗,盛行于全国各地。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春牌”即写在红纸上的“福”字。仅“福”一字,民间流传至今,就集有历代仓颉文、重篆文、钟鼎文等各种异体写法一百余种,俗称“百福”。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春节贴“福”字,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相似文献   

10.
春节与春联     
正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那么,桃符又是从何而来呢?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  相似文献   

11.
在众多的中国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春节了,因为春节更加喜庆和热闹,而且还有许多有趣的习俗呢。不同地方的春节习俗各有不同,但寓意新年新气象、吉祥如意等美好愿望的放鞭炮、贴春联、贴"福"字、走家串户去拜年、送红包等习俗还是大同小异的。其中最令人开心的,要数跟着爸爸妈妈去亲戚朋友家拜年了,因为不仅有吃的、玩的,还能收到长辈们给的红包。红包,又叫压岁钱。关于压岁钱,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  相似文献   

12.
对联小知识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千百年来,一直为我国城乡人民所喜爱。对联也叫楹联,楹是指堂屋前的柱子。那么,贴或挂在柱子上的对联,就叫楹联。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春节就有悬挂桃符以驱鬼求吉的风俗。大概由于桃符是在一年送旧迎新之际用来消灾免祸的,  相似文献   

13.
元日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春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家喝着屠苏酒,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作者择取了这些过年时最典型的喜庆场景,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  相似文献   

14.
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人最为看重、庆祝最热烈的传统节日——春节。民俗专家表示,春节虽然已有4000多年历史,但是将农历正月初一作为过年之日,称之为"春节",并且放假,则是在辛亥革命以后的1914年才开始的,加上今年春节,现行春节整整"100岁"了。天津社会科学院的专家介绍说,中国人习惯把过春节叫做"过年"。在传统民间习俗中,过年是指农历十二月二十  相似文献   

15.
春节话春联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因多在春节时使用而得名。每当春节来临在门前贴上一幅得意的春联,会增添新年佳节的喜庆气氛,因此,春联很受人们的欢迎,一直沿用至今。 春联古称“桃符”,或叫“仙木”。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春联》云:“春联者,即桃符也。”据《山海经》等书载称,上古时代,传说神茶、郁垒为兄弟俩,都是神人,家住度朔山上的  相似文献   

16.
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的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宋人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相似文献   

17.
一、春节扫描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我国最古老最隆重的民间传统节日.人们常把过春节叫"过年".春节前一天的晚上叫"除夕",一家人团聚在家中,吃年夜饭,说说笑笑,尽情欢乐.很多人整夜不睡觉等候新年的到来,这种习俗叫"守岁".  相似文献   

18.
带孩子了解春节习俗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有一些传统的习俗,比如放鞭炮、购年货、贴对联,贴年画、发压岁钱、拜年、包饺子、吃年夜饭等,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解这些习俗,让孩子对春节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小贴士 可给孩子讲解的春节习俗 大扫除:家家户户为了除去旧年的晦气,迎接新年,把屋内打扫得干干净净. 办年货:过年必备的用品及食品,也是过年最重要的买卖事. 蒸年糕:除夕夜,俗称"年三十",是每年农历的最后一天,这时候家家户户都忙着蒸年糕.年糕有吉祥的寓意,象征年年高升.  相似文献   

19.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学形式,它的语言特别精练,被称为“诗中之诗”,内涵深广,格律严谨,音韵铿锵,表现手法丰富多彩,集中代表了汉语文字组合变化,运用的特色。早在秦汉以前,民间过年即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郁垒”的名,分别书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1000余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宋史·蜀世家》记载的“新年纳余庆,嘉年号长春”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春联。  相似文献   

20.
在今天的中国,从城市到乡村,每逢春节或其他喜庆的日子,仍然十分流行在门扇上贴红艳艳的“对子”的风俗。但在古代,人们是把“对子”称作“桃符”的。为什么把“对子”叫做“桃符”呢?传说很久以前,在东海有一座很大的度朔山,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根向四周伸开,方圆足有3000多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