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力钧是我想念最多的一个朋友。其实我只写过一篇关于方力钧的稿子,有时太近了反而不知道写什么,而且我又不会象那些艺评家那样评论他的画,说他“玩世”或者“泼皮”,而且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我以为是为国争光为人类造福,对我却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我读过他的“艺术手记”,其实那“手记”在别人看来好象跟艺术没大关系,说是全是人与人的关系;我也看到过别人的文章里援引“手记”,每当这时我都想发笑——因为我觉得他的“手记”象小学生作文,稚嫩得能掐出一把水来,而引用者居然还真把它当一  相似文献   

2.
贵刊《说长道短》专栏,我十分爱读。原因是这个栏目里的文章短小精悍,从不同侧面对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一针见血,主题鲜明,语言泼辣,有较强的哲理和说服力。如去年以来,这个栏目先后刊登的“说更新‘官’念”、“为何不增加一点透明度”、“警  相似文献   

3.
话中有画     
“我就像一只老鼠,而李安是一只猫,别看它并不张牙舞爪,可是一抬脚就能把我踩死。” ——凭借《卧虎藏龙》中的玉蛟龙成为美国年轻观众新偶像的章子怡说她很怕导演李安。 “把需要讲的信息尽快讲完,那些不  相似文献   

4.
潮流新品     
《中国新闻周刊》2013,(38):98-98
1圣诞树挂架 这款“松树”,是为那些总想与众不同的朋友准备的。你可以DIY自家的树,然后装扮出想要的效果。更好的是,明天还能打乱重来,多环保的创意!当“松树”成了一件家具,家里就有了天天扮靓的理由。  相似文献   

5.
某报登了一篇题为《弱女洗冤记》的报道,揭露了某妇女被丈夫欺凌的事实。报道是以受害者“我”的追述形式展开的,但在追述过程中,不少论断是不恰当的,有的甚至是很错误的。现将其中一段摘抄如下: “他与我结婚后,依然公开同他的妻子同居,我去他妻子的家里堵截他们,他竟一拳把我打翻在地。”从整个文章来看,文章中的“我”是文章中的“他”的合法妻子,而文章中的“妻子”则已经不再是文章中的“他”的妻子.可是在这段文字里,“我”固然是“他”的妻子,但却又同时也称不是  相似文献   

6.
李燕萍  赵晖 《新闻天地》2010,(10):64-64
“如果一切可以重来,我宁愿受伤害的是我。”这是因涉嫌诈骗被郑州市管城区检察院批捕的犯罪嫌疑人杨丽的心声。她说:“贪欲让我迷了双眼,报复让我黑了心肠。我不该骗,不该诈。如果上天能给我一次赎罪的机会,我一定好好补过。”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图书情报知识》2006,(5):F0002-F0002
曾经有作者问我,你们刊物什么样的文章最好发?我说:“我也不知道。”别人还以为我在敷衍他。的确,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样的文章最好发。我只能说最好的文章最好发,而这等于没说。所谓的最好,当然是相对众多来稿中的其他稿件而言的。因此,发表什么样的文章并不取决于我们,而是取决于学术研究者的整体水平,取决于作者论文在这整体中的相对位置。编辑所做的只不过是在挥舞着一把并不锋利的镰刀,收割那些高出秸秆一截的麦穗,仅此而已。问题在于,你的文章究竟是秸秆还是麦穗?我想,一个最无疑义的验证方法就是把它植入合适的土壤中,给予它适宜的气温…  相似文献   

8.
越来越多的评论家,把一部分人的小说创作,称为“私小说”。这个定义,无非是把那些读不懂的小说、个人渲泄的小说归结在一个范畴里,提醒读者们可以关注它也可以不必去关注它。直话直说,在当今这个五光十色的社会里,读不读小说已经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写不写小说,对于我来说却十二分地重要。从我打算写小说的那一天开始。我就遭遇了无休无止的忙碌和辛  相似文献   

9.
“与”,“及”是从文言釆的,口语里很少说;“同”流行于华中一带,带一点方言色彩。在普通话里,“跟”用得最多,但是文章里最常见的是“和”. “和、跟、同、与”都有两种作用。比较:(1)水仙和腊梅都开了。(2)他和我说话呢!在前一句里,“水仙”和“腊梅”的地位是平等的,“和”字的作用在于把这两个并列的成分连接起来,这个“和”是连词。在后一句里,“他”和“我”的地位不平等,“他”是“主”,是说话的人,  相似文献   

10.
到现在我还遗憾,如果当初坚持下去,中国足坛备不住会冒出一颗堪与佐夫、舒马赫、达萨耶夫、蓬皮多媲美的球星。那是中学时的事儿。当时我在一支省青年足球队里守门,天天在心里编织“球星梦”,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能把守国门,也像那些世界球星们一样,在沸腾的足球场上接受观众的鲜花和欢呼。可爸爸不干。爸爸没有上过大学,那是他老人家毕生的遗憾,他把上大学光  相似文献   

11.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埋在,埋在这春天里。”一首《春天里》曾经唱出了众多“北漂族”的辛酸与无奈。“北漂”,作为中国人口流动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漂”一族主要是指那些在大城市闯荡的年轻人、,时至今日,这个族群中又多了一些被称之为“老漂族”的老年人。  相似文献   

12.
刊中报     
缘(散文)晓丁依稀记得上五年级时,有一天母亲翻阅着报纸对我说:“滨呐,长大以后,妈妈能在这上面看到你写的文章吗?”母亲一定想不到她随意一句话,促成女儿与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护校毕业后分配到晋南一座小城,火热的军营,启动了我的思维,尽管我还不懂得主题结构,只知道写了一篇又一篇。一天,好友送来一张《健康报》的稿费汇款单,这是一月前完成的小散文《产房随笔》,没想到宣传干事略加修改后寄往报社,竟被采用了,版面上还加了围框和题图。初尝成功的甘甜,手中的笔就把不住关了,开始把那些难以称之为“文章”的文字四处…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写作上,早先有一种说法:“要把读者看作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如今,有些记者、编辑好象把读者看作什么都“知道”的人了。我近来读报,就一连碰到好多“不知道”。有这么几条消: 《国际二手设备洽谈会在杭州开幕》。什么叫“二手设备”?消息里没解释,我这个读者“不知道”。《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二》。第一是谁?消息里没交待,我这个读者“不知道”。《台湾“迷你猪”身价大涨》。“迷你猪”是何物?消息里没说明,我这个读者“不知道”。  相似文献   

14.
“每个人应把自己视为一滴水,考虑怎样融入这个社会中,而不是把自己看得太伟大,水的本色是处低不就高,滋养着万物而不居功;水同样有着坚忍不拔的精神,滴水能穿石,这里面也包含着容忍和刚强。”当这些朴实而又蕴含着哲理的话语从一个普通的社区主任口里说出时,记者着实感到十分惊讶。的确,水的本色是这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女人在工作、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真实写照。社区的工作千头万绪,只有做事,没有批文,只有落实,没有指示。昨天,她穿梭在社区的各单位间,为装路灯而到处“化缘”,今天为了改变“老死不相往来”冷淡的邻里关系,她正策划着邻里节的活动,明天要走访慰问那些困难户,她小心翼翼,深恐在寒冷的冬夜里漏掉一户。没有牢骚,没有怨  相似文献   

15.
把“重来”演绎到“胡来”,端的是更大胆,更露骨了  相似文献   

16.
隐形冠军     
阿龙 《中国广播》2005,(11):69-70
古代哲人在深秋初冬的季节总讲究个“藏”字,但到了现代商业社会,这些富有哲理意味的古训却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眼下正值年度广告征订高峰,媒体不但不低调地“藏”,反而是要高调地“秀”。当人们把注意力聚焦于那些超大型媒体时,当造势的宣传让你情不自禁地怦然心动时,往往忽略的是那些像“隐形冠军”似的媒体。它们藏而不露,在“年年花落知多少”的动荡中,不知不觉地竟成了市场竞争中的“常青树”。正所谓“善战者不显赫赫之功”啊!  相似文献   

17.
通讯员园地     
“豆腐干”:编者读者都喜欢郑日金 “你都是大学里的学者和干部了,怎么还老是写‘小豆腐干’文章呀?”有人不无揶揄地问我。是的,我多年来一直乐此不疲地写小言论,小体会、小通讯及知识小品,每周一篇,有时数篇,可并非一开始就乐于这种“小打小闹”,这一业余写作习惯乃是在听从编辑引导和遵从实际需要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的。 是不是文章短小、简明,就可以信手拈来、一蹴而就呢?不,我对“小豆腐干”同样有自己的严要求,力求做到:“小中见大,小而精细”,“把短东西写深,把小东西写透”。在坚持多年写短文、说短话的实践中,我渐…  相似文献   

18.
一年多了,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为我精心修改文章的情景,依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1987年9月2日,费孝通教授以77岁的高龄,第13次到“江村”作社会调查。那时,我刚到报社工作不久,领导上考虑到我曾是费老“江村”调查的联络员,多次陪同费老访问美丽的“江村”,就把采访费老的任务交给了我。我真是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能和费老再次见面,聆听他对社会问题的精辟论述;担心的是自己“半路出家”作记者,怕采访不好写不成文章。我立即从苏州来到吴江县盛泽镇,和费老吃、住在一起,一边陪同他作社会调查,一边见缝插针地  相似文献   

19.
我的一位友人有次对我说:“蚂蚁看溪流也是瀑布。” 愚思之,以为此言充满哲理。 自鲁迅以降,数十年来中国的国民性到底优劣和如何改造的问题,一直特别缠绕和困扰着我们。以至于有学者说,一些中国人至今仍抱有不健康的“看客”心态;鲁迅笔下那些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在今日之吾土上仍有着可怕的广泛性,深入到许多国民的肌肤和血液中。  相似文献   

20.
刊中报     
周末,我编“书”(散文)袁丹君一把剪刀,一瓶胶水,几本剪贴本,狭小的单人宿舍里铺着满地的废旧报纸,这些都是我周末编“书”时用的。平时我见到报纸上有好文章,便精心收集起来。到了周末,我就把这些平时收集的报纸和从办公室抱回家,仔细查阅后,把好文章小心翼翼地从报上剪下来,一篇一篇反复欣赏,挑选出好文章,按照文章的不同体裁分别贴进不同的剪贴本里,编辑成“书。编“书”是5年前开始的。自从调到机关工作以后,业余时间大多只能一人独守空房,为了驱赶寂寞,只有让书陪伴我。看书多了,便要不断买书.随着书价一个劲地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