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一项紧迫任务。端正办学思想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创新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强化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点;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以促进创新型人才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一项紧迫任务。端正办学思想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创新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强化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点;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以促进创新型人才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培养创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创新来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创造型师资来指导.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转变单纯传授知识的教育思想,树立既传授知识又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教育观念,同时,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即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更新教学内容,构建知识结构的多元化;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破除旧的框框,创建一个宽松并利于个性发展的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4.
创新人才缺乏是我国协同创新的瓶颈性问题,为此我们要通过协同创新、在协同创新中培养创新人才,并最终推进协同创新。创新人才是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区域创新、国防创新、服务创新的主体,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应该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纳入国家的创新体系。为此,要重视基础研究,大幅度地增加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投入;改革高校学科的结构、形态、组织方式,培养科研创新人才;改革体制,促进科研和教育的有机融合,加快培养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5.
培养机械工程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转变教育观念 ,切实提高对创新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重要性的认识 ;要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要加强实验教学 ,强化学生动手环节 ,培养创新、动手能力 ;要建好实习基地 ,规范实习管理 ,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 ;要在毕业设计中强化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6.
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我国当前教育的改革(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访谈中,朱院士明确指出:我国学生创新能力不强,是因为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不适合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是教育体制和结构问题,仿苏联式的教育体制和结构极大的限制了创新人才的培养;严重的教育不公平,特别是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培养创新人才,当前教育首要的问题是继承,而不是创新,首先要继承优秀的教育传统。  相似文献   

7.
访谈中,朱院士明确指出:我国学生创新能力不强,是因为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不适合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是教育体制和结构问题,仿苏联式的教育体制和结构极大的限制了创新人才的培养;严重的教育不公平,特别是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培养创新人才,当前教育首要的问题是继承,而不是创新,首先要继承优秀的教育传统。  相似文献   

8.
访谈中,朱院士明确指出:我国学生创新能力不强,是因为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不适合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是教育体制和结构问题,仿苏联式的教育体制和结构极大地限制了创新人才的培养;严重的教育不公平,特剐是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培养创新人才,当前教育首要的问题是继承,而不是创新,首先要继承优秀的教育传统。  相似文献   

9.
知识经济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创新人才的竞争。要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能,就必须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创造教育,创造教育旨在造就富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是改革传统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创造教育的主阵地在高等院校,基础在中小学。创造教育的开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从中小学抓起。  相似文献   

10.
教育创新的重点是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育要深入改革,改革就在于创新。要做到与时代同步,就必须创新。当然,创新并不是未来社会的唯一特征,创新也不是对人才的唯一要求,但创新无疑是21世纪人才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的重要引领,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指针。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下,人才竞争的核心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因此,以素质教育为指导,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针对跨界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内涵进行简单分析,清晰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构建递进化、综合性的教育体系。地方应用型大学跨界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结合学科特征、产业发展现状等,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这是应用型大学教育改革的科学方向,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对未来产业发展及竞争力的提升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基于地方应用型大学教育的内容及学生未来发展需求,提出创新教育理念、创新课程体系及丰富培养路径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新世纪、新时代的挑战,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要求人才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我国高校现有的培养模式在教育思想、教学模式、考试制度及教学改革上都存在很多的不足,这些不足极大地制约了新形势下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客观上要求高校从教育观念、教学改革、考试制度和实践教育等方面入手构建适应需要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坚持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是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的关键.经过7年的实践探索,国际青少年创新设计大赛融合教育总结出创新人才培养与评价的关键要点,即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健康体魄与健全人格、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全球视野的未来创新人才.国际青少年...  相似文献   

15.
充实教学改革内涵 强化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改革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依托。高等学校要以推进新一轮教学改革为契机,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以转变教学观念为先导,为创新人才培养营造良好氛围;以深化课程改革为重点,为创新人才培养打好知识基础;以强化实践教学为核心,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基地;探索稳定的产学研结合机制,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6.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in graduate education of Zhejiang University for a professional degree in clinical medicine accommodates the demand of both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Ministry of Health of China for educational reform by putting forward a "5+3" pattern, an innovative training pattern for this degree. The pattern focuses on innovation in training talent as well as reform of the administrative mechanism. It advances the organic link between student cultivation and standardized training for residents, and it facilitates the tight connection between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occupational qualifications.  相似文献   

17.
在“双创”教育视域下,应用型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呈现区域服务定位、培养目标导向、复合型的教学实践设置、多维度的人才评价等特征,但在创新人才培育方面仍存在着创新创业理念模糊、师资结构单一、人才培养观念滞后、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推动应用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就必须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产教融合创新服务等方面探索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提高教育质量是国家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集美大学秉承陈嘉庚先生的实科教育理念,遵循“诚毅“校训,近年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学科竞赛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具有常规教学不可及的特殊的创新教育功能,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和提高教育质量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结合学科竞赛的特点以及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可以从完善组织机构、建立激励机制、完善硬件建设、建立创新基地、加强队伍建设、注重梯队培养、建立联动机制、深化教学改革等方面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20.
高校建设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密切配合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工程训练为载体,以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创新潜能、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口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进行规模化、系统化和实体化的建设。从教学体系建设、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阐述了实现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