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和福申相识,渊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上海出版工作协会主办的<出版史料>(季刊)上的一段"文字之缘".那时我们曾撰述、探讨、切磋1929-1930年上海左翼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热潮中出版的<出版月刊>.  相似文献   

2.
<出版生涯七十年>一书,是王仿子先生继前几年先后出版<王仿子出版文集>及其续编之后的又一部力作,现在作为出版博物馆(筹)出版史资料丛书,由上海百家出版社出版,为我国现当代出版史增添了一份厚重、鲜活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上海作为旧中国的文化中心城市之一,它的出版业在20世纪30年代曾有过一个短暂的繁荣阶段.但它的繁荣背后,也充满着激烈的竞争.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虽然也颁布有<著作权法>和<出版法>,但它更多的是对人民出版自由的限制,而对著作权者版权和出版者出版权的保护作用则是很有限的.出版业在正当的和不正当的竞争中,必然会引起一些版权纠纷.1929年,开明书店为了和商务印书馆的<模范英文读本>竞争,让林语堂编了一本<开明英文读本>,于1929年出版,并且打开了销路.世界书局实力雄厚,对此也有所觊觎,另外让林汉达编了一本<标准英文读本>,与<开明英文读本>展开激烈竞争.以此为诱因,双方发生了一场轰动上海滩的版权纠纷.这场纠纷由私下谈判调解,进而发展到对簿公堂,甚至吸引了上海主要报纸媒体,最后还闹到了南京中央教育部.官司虽然打得沸沸扬扬,但由于当时法制的黑暗与废弛、官府衙门人员的介入,最终双方却落得个不败而败、不胜而胜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1928年,对于任职于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吴宓教授来说,有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就是编辑在天津出版的<大公报·文学副刊>. 因为<大公报·文学副刊>,生活在吴宓的面前翻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5.
上海,是近代中国出版业的发祥地,在上一世纪的前五十年,是中国的出版中心.新中国建立后,上海的出版业享有全国出版业的"半壁江山"之誉.<上海出版志>以极其丰富翔实的资料全面地客观地记录了上海出版业的历史发展轨迹.上溯出版事物之肇始,下限至1998年,近千年上海出版业的兴衰、起伏,都记录在案."往事越千年",读<上海出版志>,不能不对上海出版业的历史辉煌,发出由衷的感叹.  相似文献   

6.
商务印书馆编辑、印刷、发行的<出版周刊>,创刊于1924年1月.1932年1月28日,由于日本侵略军炸毁了商务印书馆在上海闸北的厂房,<出版周刊>被迫中断出版;1932年12月复刊.1937年"七七"事变后,商务印书馆10月迁长沙,将<出版周刊>改名为<出版月刊>,另计期数出版.1941年8月此杂志停刊.  相似文献   

7.
获悉上海鲁迅纪念馆要开会研讨纪念楼适夷百年诞辰事宜,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我与楼老生前接触的一些往事.首先想到的是他1929年出版的那本早期译作<桥>,因为这本书对我研究世界文化名人、著名犹太作家肖洛姆一阿莱汉姆有很大的帮助.<桥>中所收的肖氏短篇小说<三个小孩>是我国最早发表的肖氏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8.
《救亡日报》:留下短暂成永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7年7月28日,在潘汉年及上海地下党组织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下,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成立(简称“文协”),潘汉年与宋庆龄、蔡元培、胡愈之、张志让等83人被推选为理事。“文协”成立后,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潘汉年即通过该会宣传部长、共产党员汪光焕,向国民党上海市党部提出出版《救  相似文献   

9.
在<上海监狱志>彩页中,有三张珍贵的历史照片,通栏一张是1950年12月上海市市长陈毅、副市长潘汉年坐在办公桌前听取上海市垦区劳动生产管理局局长黄序周汇报垦区计划建设工作.左下方为陈毅审阅垦区计划的特写近照.右下角为陈毅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垦区管理局建设计划草案上的批示手迹.这三张拍摄于1950年的历史照片,为<上海监狱志>增添亮丽的色彩,烙上时代的记印.那么这三张照片是哪个单位所拍摄?是谁提供的?又是如何保留至今?这倒说来话长,其中还蕴含着不少动人的情结.  相似文献   

10.
去年8月,我在嘉必梅湾街淘到一本珍贵的红色书刊--黄炎培先生的著作<延安归来>.该书版权页上写有"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七月重庆初版.民国三十四年十月上海再版,印量5000册"的字样.据有关资料记载,<延安归来>书稿于:1945年7月30日送重庆南岸润华印书馆,8月7日出书.8月9日<新华日报>头版刊出<延安归来>出版广告,初版2万册,几天之内悉以告罄,是年10月在上海再版5000册.  相似文献   

11.
据目前新史料表明,古代"采访"一词,最早出现于<人物志>之中,比学界公认的<搜神记·序>提前了近半个世纪.在近代,"采访"一词与新闻活动紧密联系起来,"采访"的称谓逐渐被新闻学界认可,特别是1928年周孝庵著<最新实验新闻学>出版后,"采访"一词始成为新闻学专业术语,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2.
一、用出版写下出版人的思想和创作 图文并重的十卷本的<中华文明传真>出版后,获得海内外学术文化界和教育界的认同,而且读者反应热烈.作为参与策划的出版人,该套书的良好成效,对我个人从事出版二十年的生涯,是一个很好的纪念.<中华文明传真>由构思到最后的出版,整整化了六年的时间.更直率地说,这是我个人和同事从事图像中国历史文化出版二十年来所积累下来的认识和经验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庾晋 《湖北档案》2003,(5):45-46
中共首次在国统区 获得的宣传陈地 《救亡日报》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所办,这是一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报纸。1937年7月28日,在潘汉年及上海地下党组织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下,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成立(简称“文协”),潘汉年与宋庆龄、蔡元培、胡愈之、张志让等83人被推选为理事。 “文协”成立后,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潘汉年即通过该会宣传部长、共产党员汪光焕向国民党上海市党部提出出版《救亡日报》。但上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第一张英文日报是1950年5月由国际新闻局(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的前身)决定创刊的英文<上海新闻>(The Shanghai News).由我国著名的进步新闻工作者、名刊<世界知识>创办人金仲华任社长,黄华、夏衍、姚溱、陈虞孙等任社务委员,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文学家陈麟瑞任编辑部主任.它在上海出版是因为当时在上海还有为数不少的外侨(主要是俄罗斯侨民和犹太人),需要了解国内外时事和新中国的各项政策.  相似文献   

15.
由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编纂的第二辑<当代上海记者丛书>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仲伟为丛书撰写了总序,他指出:<当代上海记者丛书>的编纂出版,是上海新闻出版工作的创新之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海新闻事业改革、发展、创新、繁荣的进程.他祝愿上海的新闻事业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建设小康,构建和谐,走向新的更大的繁荣.  相似文献   

16.
叶永烈,上海人,自1951年起发表诗作,早年的代表作为1961年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丛书(担任主要作者)和1978年出版的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进入20世纪80年代,他开始从事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的纪实文学创作.其中有:反映中国共产党斗争历程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四人帮"全传>--<江青传>、<张春桥传>、<姚文元传>、<王洪文传>以及<陈伯达传>.  相似文献   

17.
再谈D.A.M.     
笔者在香港<印艺学会月刊>第197期(2000年5月)上曾发表一稿,后<中国包装报>曾予转载.但为了进一步引起国内出版及印刷业界的重视,特借上海<出版与印刷>的专栏,再谈D.A.M..  相似文献   

18.
我不是上海人,但对上海的石库门文化有浓厚的兴趣,我创作的电视剧大多是写上海普通人的.如早期的<家事>、<她在人流中>、<奋飞>、<深深的大草甸>、<结婚一年间>等,所以我每次去北京等地参加创作研讨会,人们都认为我是"海派"代表呢.  相似文献   

19.
1893年出版的<盛世危言>提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所以,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都认为:"第一次提出了在上海举办世博会主张"的人,是<盛世危言>的作者郑观应.  相似文献   

20.
一、从<编辑参考>到"读者参考" <读者参考>创办于1978年.初期以活页刊印,主要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新闻出版单位、部分科研机构内发行;几年后扩版为16K月刊,传布渐广.80年代后期,因经营困难一度中辍.1989年改为"读者参考丛书",由学林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