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我有很多的名字,但人们通常把我叫做"风"。在春天,我是"和风";在夏天,我是"熏风";在秋天,我是"金风";在冬天,我是"朔风"。  相似文献   

2.
正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在"趣"上动脑筋,在"导"上下工夫,在"活"上出花样,能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而发展个性、培养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一、转变观念是高中语文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体现素质教育,首先必须转变观念。一是教育对象变"少数"为"全体"。二是教学目标变"片面性"为"全面性"。三是教学活动变"被动性"为"主  相似文献   

3.
在《是与时》中关于良知,海德格尔逐一分析了什么是"良知的声音"、"良知的呼唤",是谁在呼唤,又是在呼唤着什么、唤向何处等问题。并最终阐明良知是理解"此是"的核心概念,即良知作为一种无声的呼唤,它将"此是"唤向自己最本己的"能是"和"在-世界-中-是",继而达致对"此是"的真正理解。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说     
"献丑"需要一个场景,可以在戏曲舞台上,可以在某个场合中,也可以在特定环境下。有的人"献丑"是自谦;有的人"献丑"是炫耀;有的人"献丑"是无奈。在人生舞台上,什么是"丑"?怎样"献"?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  相似文献   

5.
在对一多关系的阐发中,方以智提出了"十错","此十错者,实五对也",它们分别是一多之间的对舍、对摄、对入、对夺、对即。"一"是收摄之际放藏着的吾心,"多"是放藏之际收摄着的万物。一多在相错中透显出五重情境:"对舍"是心物之间、天人之间的断裂与坎陷,"舍"境其实是生命中的险境;"夺"境是在坎陷之"舍"境中催逼出来的,一多在"对夺"中走进对方,达及"入"境。"入"境是收摄着走进对方,"夺"境是放藏着返回自身。"舍"境在"对夺"与"对入"的交错中得到克服;在"摄"境中,收摄着的"一"从自身出发,"观"入自己的"离析"中,并在观入离析中确证自身;虽说观入离析的过程总是被收摄在背后的"一"中,但收摄着的"一"却始终是在"离析"中透显出来的;"即"境乃是一种"全神全迹""全张全弛"的境域,它就蕴涵在舍、摄、入、夺之中。  相似文献   

6.
【聚焦题目】"和"是生活中的润滑剂。在家庭生活中,我们需要"和",因为"家和万事兴";在商场上,我们需要"和",因为"和气"能"生财";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和",因为"和善"能有好人缘;在国家的管理中,我们需要"和",因为"人和"是国家稳定的必备条件;在社会发展中,我们需要"和",因为"和谐发展"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7.
《现代语文》2005,(2):18-18
一个水手对自己的朋友说: "我爷爷是个水手,他死在海上;我 爸爸也是个水手,他也死在海上。" 朋友惋惜地说:"那么,大海一 定是很危险了。" 水手笑了,问道:"你爷爷死在 哪儿?" 朋友回答:"当然是死在床 上。" "那么你的父亲呢?" "也是死在床上。" "这就是说,床也是很危险 了。"  相似文献   

8.
"非乐"是墨子美学的表象而非墨子美学思想的本质内容,它是建立在"利人"与"实用"等基础条件之上的"今"时观点。墨子美学是"有用为美"的实用主义美学,是"利人为美"的人本主义美学,是"合宜为美"的辩证主义美学,其本质是建立在"有用为美"、"利人为美"、"合宜为美"基础之上的辩证统一,是实用主义、人本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辩证统一,是主体行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正一、概念型选择题历史概念是指人类在认识的过程中,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抽出来,加以概括形成的认识。考查形式:一是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题肢中的备选项则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在题干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标志性词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二是题干提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题肢提供四个概念作为备选项,在题干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标志性词语有"反映了"、"对其理解……"、"其本质是"等。例1.(2013年高考海南单科)一般认为,1952年法国学者在分析世界格局时,提出"第三世界"一词。这里的"第三世界"是指()A.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  相似文献   

10.
"两依据,一参考"是什么 "两依据"一是依据语、数、外三科及选考科目的高考成绩,二是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则是考生在高中的综合素质评价情况. 1."两依据" "依据一"——高考成绩.在实施"3+3"模式的省份中,前面的"3"是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的卷面成绩,后面的"3"是3科选考科目的等级赋分成绩;在实...  相似文献   

11.
报纸上曾刊登过一则新闻,说"炒"字被当选为象征"中国2006年"的汉字。实际上,将"炒作"选为象征"中国近几年"的动词,也许更加贴切,理由在于"炒作"在我国已成为一种相对普遍的现象。当然,在不同领域,国人"炒作"的内容并不相同:比如在经济界,是"炒作身价";在演艺界,是"炒作隐私";而在学术界,则是"炒作学术"或"学术炒作"。  相似文献   

12.
人文学术本根在界,鲁迅的学术宜在界外探微。速朽不朽是不言而喻的悖论,但在鲁迅那里却隐藏着人文"三界"(临界、零界、领界)运思的奥妙。速朽不朽是欲入"零界"而在"临界"处展开的一番生死较量,是在"零界"处的人文边界观照,是文化裂隙处的寻思,也是在"领界"处开辟出的一片学术新天地的武库。参破人文"三界"奥秘的鲁迅也在速朽不朽中,超越了"作家"与"学者"身份对自己的钳制,文学与哲学看似疆界难以逾越的科别在鲁迅身上缘构生发,共同成就一个独一无二的领界巨人。在"三界"处运思的鲁迅人文学术,是起文于污浊、解文于倒悬的救治,是精神在其自我发展中的去蔽,是化解文学鲁迅和学者鲁迅悖谬的良方,同时也是对"文悖现象"的有所警惕。  相似文献   

13.
"考务"是一项系统工程。确立系统"考务"观念,才能实现"考务"系统管理。系统"考务"观念应该是与"考风"、"学风"和"教风"所体现的"思想"、"精神"相联系的观念。"考务"的系统管理应该是在"风气"上着眼,在"制度"上着手和在"过程"上落实。  相似文献   

14.
认识大学文化品位涉及很多复杂环节。首先,大学文化品位来源于大学之"大"。大学之"大"大在"大学是生产理性的地方"、大在"大学不造就服务者而是造就主体的地方"、大在"大学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地方"、大在"大学是为社会服务的文化机构"、大在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学之学府"、  相似文献   

15.
在现有的课堂教学中,最常出现的"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大于学",其次是"教等于学",而最容易被忽视的"学大于教"和"有教无学"了。理想的教学应当建立在"学大于教"的逻辑起点上,这是新课程教学应当追求的理念和品质,也是现代教学改革所呈现出的一个新特点。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现实中让"学"大于"教"呢?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自《说文》以来,各类典籍对古人"跽"和"长跪"的解释一直不够清楚明白,导致了很多误解。"跽"是在"坐"的基础上,改脚面平贴于地为前脚掌蹬地,是"立"与"坐"之间必不可少的一个过渡动作;"长跪"是在"跪"的基础上,上身微微前倾,此处"长"是"前伸"的意思,"长揖""长跽"之"长"也是"前伸"的意思。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中,教师"无为"的做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是教师最"有为"的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无为"的姿态来接纳学生的"有为",今天的"无为"是为了学生明天的"有为"!  相似文献   

18.
0的遐想     
"0"是什么?在不同人的眼里有着不同的答案。在数学家的眼里,"0"是一切自然数的开始;在天文学家的眼里,"0"是一个天体;在音乐家的眼里,"0"是休止符;在小说家的眼里,"0"是一个故事的完美结局……"0"是UFO,带着我们去探索浩瀚的宇宙,去解开一个个未解之谜。  相似文献   

19.
狄尔泰认为生命是一个时间性和历史性的存在,是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位一体中的体验之流,过去的历史生命是通过现在的体验而走向将来,他更看重"过去"对生命的意义。与狄尔泰不同的是,海德格尔对时间性问题是在存在论的意义上来探讨的,他认为此在是通过将来的筹划所规定的,更看重的是"将来"对此在的意义,因此时间性问题在海德格尔这里发生了转向。尽管如此,他们都走向了艺术这条诗性的归途,都把艺术看成是生命和此在的澄明之境。  相似文献   

20.
迄今为止,在"中小学教学"这个层面上,人们对"教什么与学什么"的认知还不能统一,看似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实则是盲人摸象,各立山头.因为在"什么"问题上人们常常是"自言其话,各树旗帜,概念纷纭",即使是一篇课文也会出现"一千个教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现象,更何况是评课呢? 一、什么是教 "教"是"教师"的教."教师"由"教"与"师"构成."教"是动词,有"指导、训诲、传授、发现"等意思."师"既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作为动词有"效法、榜样"的意思.教师的教应该属于主动之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