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儒学传统对现代人的负面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对儒学传统辩证思考和批判继承的程度不足,背上儒学传统文化的包袱,使中华民族落伍于西方发达国家。所以,我们要换一种思维方式看待传统,理清儒学传统对现代社会的阻力作用和对现代人的主要负面影响;处理好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马克思主义及西方文化科学结合多元发展问题,从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2.
语文是文化的栽体,具有人文性、思想性、美学性和工具性的特征。儒家思想(又称为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启思想之志、引美学之思、修语言之功的目标。取儒学之教育思想拓小学语文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儒学教育思想也是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我们在取儒学教育思想之精华的同时,新时代为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提供了更好的社会素材,使语文教学价值、语文教学理念、语文教学方法、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了新的特质,也丰富拓展了儒学教育思想的精华部分,融合成为新时代语文教学的指向针。  相似文献   

3.
文化建设的立足点问题,是文化建设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为立足点不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文化当然就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立足于文化(指传统文化,特别是指儒家文化)来谈文化,还是立足于现实(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来谈文化,这关系到文化建设能否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大问题。本文就此谈谈笔者的认识。 一 在文化建设立足点问题上,有人认为,文化建设必须以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为立足点。现代新儒学及其“儒学复兴”思潮,恰是给这一观点作了论证。现代新儒学是相对于先秦原始儒学和宋明新儒学而言的。“五·四”前后,一批知识分子,面对传统伦理学和价值系统的崩溃,面对帝国主义文化的入侵和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痛心疾首,欲图恢复传统文化地位,弘扬儒学,以适应时代潮流,这就是时人所称的现代新儒学。现代新儒学代表梁漱溟在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将西方、印度、中国三大文化系统归结为三条不同的路向,认为只有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尝到“人生的真味”。因而儒家才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解放后,现代新儒学思潮在大陆基本上处于消声匿迹,主要转移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现代思潮的三大流派之一,现代新儒学力图返传统儒学之“本”、开民主科学之新,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来谋求中国的现代化。现代新儒家将这一过程名之为“内圣开出新外王”。为实现“内圣外王”的现代联结,第二代新儒家的重镇牟宗三提出了“良知自我坎陷”说,其中心意旨是认为:作为传统儒学之本的道德理性可以通过自我否  相似文献   

5.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是让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当然要让学生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本文针对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包括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国学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国学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紧密结合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首先,高校要让大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结构是指以儒学为中心,吸收诸子百家以及古代各学派、教派和其他外来文化,从而形成的综合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教学阶段,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融入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中,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无穷的思想动力,同时这也是语文教学研究活动永恒的生命源泉。在教育领域,语文的教学应该在尊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应用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探索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和利用国学资源,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学生的成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汉文化传统是由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共同构成的:其一是以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基础的殷商文化传统,其二是以周灭殷之后建立的分封制国家为基础的周文化传统。前者是以上下等级森严的政治关系为主体的权力文化,后者是以家庭人伦关系为主体的人文文化。周之后,殷商文化传统并没有完全灭亡,只将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人文文化作为中国汉文化统一的文化传统根本无法说明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中国古代的儒学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一是先秦从孔子、孟子到稷下学派的东夷儒学、山东儒学,其二是从董仲舒到韩愈再到二程(程颢、程颐)的中原儒学,其三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南方儒学。东夷儒学是独立知识分子阶层的儒学,是以独立知识分子的愿望改善社会政治关系的儒学;中原儒学实际是以维护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政权为目的的官僚知识分子的儒学,从文化传统的意义上来说,中原儒学实际是被斩首了的殷商文化的一种换头术,是以周文化为头颅的殷商文化传统,儒家文化在中原儒家文化中被改造成了一种将政治专制与文化专制结合在一起的更加繁冗的政治权力文化;南方文化则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在内的整个上层社会的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则是南方儒学的主要特征,这为现代新儒学与现代资本主义文化的结合奠定了基础。本文还认为,当前河南人的问题实际是中国古代殷商文化趋于解体的表现,这给河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利用的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9.
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中国文化有独特的现代化背景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支柱的儒家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了困境。对此 ,本文拟以对晚近异常活跃的新儒学的研究为中心 ,用现代化这一话语背景统摄对中国文化的考察 ,力图寻求新儒学进而中国文化的新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将五四新文化运动视为一次反儒学运动,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解;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的是封建礼教,而不是儒学所代表的基本价值;新文化派并不是要废止儒学而是要改革儒学,重建儒学;综观五四新文化运动,无论是它的思想革命,还是文学革命,都是致力于解决传统思想与外来思想的关系问题,其方式是通过输入西方文化而使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转化;如何使儒学适应现代社会需要,这便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儒家文化近百年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秉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实现其与现代世界的有效对接,梁漱溟等一批新儒家从复兴传统文化的角度对中国的传统儒学进行了新的诠释。他们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比西方的文化差,只要我们自己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且正确处理好东西方文化的关系,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就一定能够复兴。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作为伦理型文化的重要传承手段与方式,历来重视模糊感知,而现代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企图在追求精确化中走向科学化。而这种以西方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追求,忽略了语言信息、教学状态和接受主体的认知行为与过程的模糊性特点,在偏执中丧失了以人的精神创造产物为载体的语文教学的文学审美与教育功能,从而在急躁中走进了偏隘。重新认识语文教学中模糊性的合理存在,使其成为语文教学理念的两翼之一,对于现代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一个重要补正。  相似文献   

13.
中国语文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弊端。诸如教材确定、教学方式、试卷命题以及教学质量评估等环节的缺陷还只是表象,如果我们对语文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我们将会发现,中国语文教育虽然在改革中蹒跚前行,然而其深层次的症结依旧根深蒂固,这个结症主要表现为:中国语文教育缺乏最基本的语言技术训练,语文教学的体系尚不健全,教师讲课言意分离,学生眼高手低,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基本功不足,却又在高年级的语文课学习中常常表现出有力无处使的状态。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实质白话文是现代汉语即普通话的书面形式。它是唐宋以来在口语的基…  相似文献   

14.
以儒学为中心的华夏文化是东亚传统文化的源头。“十年动乱”,全国人民发生精神休克,一度呆若木鸡,丧失了思考能力。后来慢慢清醒过来,恢复思考文化问题。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阿弥陀佛,无人再听。外来教条不答国情,强行灌输,激起反感。既不要传统文化,又不要现代文化,中国大地成为一片文化荒原。这时候,华夏传统自然复苏,儒学哲理记忆犹新,悄悄地填补了文化的真空。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历史大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留下了种类繁多的传统文化,反映着中国人的思想精髓,需要经过一代代的传承与创新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语文是以我国母语教育为中心的学科,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是优化小学生思维品质,激发小学生对中华民族产生认同感与自豪感的重要保障,是新时代下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本文将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借助语文实践组织传统文化体验、借助课外阅读渗透传统文化教学三个角度分析传统文化之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  相似文献   

16.
传统文化是我国在五千年的发展中积淀下来的,是我们的民族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认识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内容的联系,并促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厚重感和传承性,为学生创造机会体验传统文化,吸收其精华,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其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本文主要探索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效融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从传统到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如何看待儒学、如何实现中国文化的重建,一直是困扰中国文化界的重要问题。一百多年以来,对于该问题的探讨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理论。儒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多层次的内容与复杂的内在结构,无论是对“人生究竟”问题的追问、对传统社会规范的建构,还是对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塑造、人文伦理的建构、民族心理的形成等等,儒学都作了独特的回答。因此,面对儒学内涵的多层次与多角度,我们应该避免那种对儒学以偏概全的简单评析,以及大而化之的笼统界定;而应该在理清儒学内在层次及逻辑架构的基础上,对儒学的现代价值问题做出细致分析,以期能够找出一条儒学与现代文明的衔接之路。  相似文献   

18.
正千年历史的书院,随着清末光绪帝的一纸诏令而被宣告废止。随着西方文化鱼贯而入,国人幵始厌弃以儒学为主体的古老文化,将目光转向西方文化。虽然西方文化并没有因此而真正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独特而源远流长的河床,但我们旳传统文化却因此而失去家园。余英时用"游魂"来比喻失去寄身之所的现代儒学。如果说儒学是"魂",那么书院是"体",只有儒学之"魂"与  相似文献   

19.
儒家文化——传统中国的文化主流——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马克思主义由于得到了深受儒家传统影响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文化心理结构上认同才被接受、传播甚至信仰的。人们总是根据时代的要求去理解传统、挖掘传统的价值。今天,中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全方位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融入一种现代表达的儒家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借助于传统的支持使时代所要回答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观念、政策主张能够为大众所理解和认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儒学路径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国学的定义发起于20世纪,一般是以儒学为主体,包含哲学、史学、文学、伦理等各类学科,以及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是以经、史、子、集为一体的文化体系。随着"国学热"的兴起,现代教育中对国学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在国内大力宣传国学精华思想的同时,国外也兴起一股强烈的中国风。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沉积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和人文思想,这些思想和文化哺育着中华儿女繁衍至今,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更新,同时也奠定了现代文化的基础。国学经过众多学者的提炼和改进,已经大量融入现代教育中,并对我国现代思想品德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国学的界定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文化和思想以及学术研究,夏商周时期,国学被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