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饱含着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离开人文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扬起语文教学的人文风帆,在语文教学中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多角度、多渠道地引导学生关注人文,走近人文。  相似文献   

2.
语文是一门最具灵性、至纯至美的科目,充满灵性的语文呼唤语文教学的灵性。语文教学的灵性体现在哪里呢?1郾目标定位要灵活劳厄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高瞻远瞩,从科学的本质上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期望。现行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也注重了情感、人格、思维。首先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中把“传授知识”作为首要目的的做法,而以思维为首要的目的,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目标,以知识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主要手段。其次改…  相似文献   

3.
王雪芹 《山东教育》2004,(18):38-38
语文是一门最具灵性、至纯至美的科目,充满灵性的语文呼唤语文教学的灵性。  相似文献   

4.
《教师》2020,(8):F0002-F0002
杭州钱塘新区孙琍名师工作坊以灵性语文为核心,以灵性课堂为纽带,使工作坊成为专题研究的平台、学科发展的引领、教师成长的助推器,从而悦师乐生,致力于让教师成为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不断丰富“灵性语文”的教学思想,不断探究“灵性语文”的教学实践。“灵性语文”是在浙江省第六届教研课题二等奖研究成果“情缘音乐灵性语文课堂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基础上,课题负责人孙琍老师提炼并形成的教学主张。  相似文献   

5.
语文学科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工具学科,它还充满和人性一样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是最具美和灵性的一门学科。回顾过去的语文教学,我们确实在一定层面上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灵动性。因此我们要畅享"语文之美",呼唤"灵性语文",努力使学生在感受语文美的同时能丰富情感,获得智慧,拥有灵性。让我们的学生的生命在美的灵性语文中涌动。  相似文献   

6.
语文是一门最具灵性、至纯至美的科目,充满灵性的语文呼唤语文教学的灵性. 语文教学的灵性体现在哪儿呢? 1.目标定位要灵活 劳厄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高瞻远瞩,从科学的本质上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期望.现行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注重了情感、人格、思维.首先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中把"传授知识"作为首要目的的做法,而以思维为首要的目的,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目标,以知识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主要手段.其次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统一目标的做法,针对不同学生的思维特点、性格差异做了不同的目标定位:针对不同课型的不同特点提出了不同的目的要求.灵活的目的定位自然会带来教学的"灵气".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语文的人文性使得语文成为特殊的工具。说它是特殊的工具是因为学习语文不可能离开它所负载的人文精神,离开了,语文就成了空洞无物的东西。语文与人自身的发展、完善密不可分,它是文化的核心载体,是最具灵性的一门学科。笔者以为,语文的灵性,主要包括语感、美感和灵感三个方面。当前的语文教学弱化了对学生语文灵性的培养,广大农村  相似文献   

8.
张宏伟 《小学生》2013,(8):57-57
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生命活跃的殿堂,是儿童获得人生体验的重要活动形式。根据小学语文学科性质和小语教学三维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体现人文情怀,必须还学生以自由,还学生以情感,更重要的是还学生以生命的活力。语文的生命就是人的生命,人创造语文,语文也培育人,两者是生命的共同体。如果缺乏生命的灵性,语文教学将褪却生命的色彩,丧失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以应试为中心的教学体制,极大压抑和禁锢了人类天性的自然发展。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逐渐丧失了固有的灵性,而沦为发号施令的技术指导和答题技工,课堂教学全是条件反射性的机械反应,没有真正触及语文最核心的问题-人的生命,人的情感和精神,人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区别于以往教学大纲的重要一点,就是在对语文科学的定性时,除了继续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质外,特别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质,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人为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育,归根结底只有两个字:灵性。读书的顿悟,写作的灵感,观剧的流泪,思维的豁然开朗,情感的婉转郁结,作诗的提笔而就,演说的侃侃而谈,都源于灵性。语文教材好的标准是精品,精品的标准就是灵性;课后的思考讨论题也是以启迪灵性者为优,扼杀灵性为劣。故问答题、选择题、判断题、复习题、填空题、解词、病句、归纳、改错等等多年延袭的题目大多是劣等的。作文教学的优劣界线也在灵性,而当今作文的根本弊端就在于没有打开学生的灵窦,没有让他们散发出灵性,没有形成灵感。语文灵性是民族化的观念,它与语文工具说和语文人文说…  相似文献   

11.
创造性阅读,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创造性阅读,已成为广大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要想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灵性,灵性可谓创造性阅读的灵魂。现就如何开展创造性阅读,激扬学生灵性,谈几点看法。一、在质疑问难中培养学生的灵性要培养学生的灵性,就要鼓励学生争强好胜, 敢于挑剔、敢于质疑,挑战教材、挑战教师、挑战他人。为发展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灵性,必须创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建立师生间的平等关系、学生间的友好关系,给学生充分的"安全感"、"自由感",使他们敢问、愿问、爱问,让学生在质疑中  相似文献   

12.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生命灵性的学科。灵性动感的课堂,能彰显语文教学的本色。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灵性的对话,引导学生倾听、感悟、质疑,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和文本、作者、教师、同伴对话,感受课堂的魅力,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回首以往的传统语文教学,不禁令人沉思。课堂教学死扣章句,条分缕析的,条条框框使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成了没有感觉的容器,也没有了情感和快乐,更没有了灵活,也使“语文”这个最具灵性的学科失去了灵性。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改革,要还学生以自由,还学生以情感,更重要的是还学生以灵性和活力。一、还学生以灵性。如果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灵性也就没有了。所以我们作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想法去左右学生,应多给他们开放、自由的活动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新课标倡导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新课标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具有个性色彩的学生,而非现如今模式化的培养策略。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灵性和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责任。本文结合小学语文实际教学的例子,对如何激扬小学生的灵性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旨在创造一个具有灵性色彩的语文课堂,也为培养学生的灵性奠定良好的基础。现如今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实在堪忧,语文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发现越来越多小学生的个性没有得到充分的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是有灵性的,语文教学的灵性应该是教师教的个性和学生学的个性在课堂上的协调。  相似文献   

16.
陈建军 《文教资料》2011,(34):62-64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知性与理性完美结合,最具灵性的学科。学生、老师和媒介等多重因素导致的沟通障碍,使聋校语文课堂灵性缺失。实现有效沟通,彰显学科灵性,让课堂更加灵动,对当前的聋校语文教学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小学阶段是学生个体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孩子们生命力勃发,充满着纯真、朴实、活泼的灵动元气。培育语文灵性,能涵育孩子们的天赋异禀,使之生长、发展,催生学生走上学习人生的快车道。用诗歌美学浇灌其语文灵性,是笔者几年来摸索到的一个有效策略。一、语文灵性的概念及其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诉求语文灵性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持久的、兼具感性与理性、极其敏感且极具个人特质的聪慧禀性。它具体表现为极强的理解力、敏锐的问题发现能力、不断成长的自我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偏重于社会正统观念的传授和理性的分析,漠视对学生灵性的培养。很多学生不具备"言我心声"、"我手写我心"的能力,所说所写不是鲜活的个性化的语言,而是小大人式的"套话"和"废话"。语文教学,能否把孩子教得更聪明,关键取决于对孩子灵性的培育和激发。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灵性呢?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偏重于社会正统观念的传授和理性的分析,漠视对学生灵性的培养。很多学生不具备“言我心声”、“我手写我心”的能力,所说所写不是鲜活的个性化的语言,而是小大人式的“套话”和“废话”。语文教学,能否把孩子教得更聪明,关键取决于对孩子灵性的培育和激发。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灵性呢?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个笨拙的人,我原来课堂教学的特点也是属于“拙”的。这几年我有一点进步,有些老师昕了我的课后给了我鼓励和赞誉,夸我的课上得有点灵性,我听了很高兴。因为将课上得富有灵性这是我的追求。2008年,福建省特级教师协会和福建省语文学会联合召开的“陈成龙创造性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我为会议拟的一副会场对联即是“课堂因灵性而充满精彩,教师唯创新才获得成功”。从这幅对联中就可以看出,我把灵性看作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我认为只有充满灵性的课才是好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