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章分析论证了现代礼仪与中国古代礼的不同,认为中国古代礼的内涵和作用大大超过了现代礼仪,前者主要是与法结合成为一种统治制度,后者主要靠自我约束;前者强调等级差别,后者追求相互平等;前者存在践踏人权、扭曲人性的内容,后者尊重人性,维护人权等。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传统法律精神内核的礼与法,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整合的两种手段,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生活.造就了中华法制数千年的文明。礼与法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法律中也经历了从冲突、分治到协调、合治的历史进程。具体而言,这一历史进程包括礼法异用、礼法冲突、弃礼任法、礼法合流四个大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春秋决狱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通过以礼司法的契入点和以礼统法的审判方法以及对以礼注律的推动,最终达到了以礼入律礼律融合的目的。春秋决狱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礼法融合主潮的促动者。  相似文献   

4.
《邢台学院学报》2021,(1):123-127
作为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礼,为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主要产生了三个方面的影响:礼自身在来源上所带有的"天人合一"的特征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罩上了顺应"天理"的神圣光环;礼自身追求的"礼之用,和为贵"的"贵和"思想和价值取向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规定了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国古代司法官员处理各种司法案件追求的最终结果和终极目标;礼本身追求社会秩序、公众和谐而拥有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特征,不仅补充完善了"刑"-法律的内容和作用,而且规定了"刑"的性质、提供了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5.
赵合俊 《成长》2006,(9):2-3
古籍记载,东晋的谢安想纳妾,却又碍于脸面不好向夫人明言,便派子侄后辈前去说项。子侄们以男人纳妾是“先王之礼”劝说夫人。夫人明知故问:礼是谁制定的?回答说是周公。夫人便回应道,周公是男人,所以如此,假如是周姥制礼,就不会这样。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法律体系形式上是法的而内容却是礼的,作为儒家伦理规范重要范畴的“仁”构成了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核心和出发点。儒家通过以礼入法,从而使儒家伦理不断法律化,导致中国古代礼法界限日益模糊。这一方面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给我们带了一定的启示。我们应采用辨证的态度,来合理地利用这一宝贵的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子产法律实践的总结,认为他的法律思想表现为:反对旧制,颁布成文法;改革内政,以法救世;严控大族,加强集权;礼刑结合,宽猛相济。  相似文献   

8.
从法律文化的角度对《唐律疏议》进行文本解读,指出其包含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即由礼所实现的道德法与实在法之间的统一性和古代律学在法律方法论上对于内部解释与外部解释的兼顾。  相似文献   

9.
礼与法作为传统法律文化特有的现象,有着各自独特的内涵,又有着紧密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虽有对立,但融合始终是主流。二者的融合自汉开始,中经魏晋,至唐其融合基本成熟与定型,明清时期这种融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礼与法的渗透与融合构成了中华法系最本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说文解字》之训诂元语言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了古代法律文化:一是立法以礼,重誉与孝;二是严刑酷罚,刑有等级;三是贱讼无讼,均布和谐。  相似文献   

11.
仿北齐律的结构,《开皇律》确立并完善了封建刑律的十二篇体制,删除了北周不少苛酷的刑罚内容,标志着封建刑罚制度趋于成熟,很好地维护了封建宗法关系,有效地巩固了封建皇权与封建国家的统治,为隋初的社会兴盛和国家统一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并直接影响到唐代。隋帝统治后期和隋炀帝在位期间以法坏法、有法不依、滥用酷刑,使自己制定的良法如同具,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2.
伍廷芳认为中西方法律的目的、性质和作用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其发展变化也有规律可循,由此论证改革中国封建法律的可行性,并且坚定了“以西法援中律”的信心和决心。中西法律最大差异在于:中国司法附属于封建统治体制,西方司法具有相对独立性;在于中国法权无自主可言,西方则“首重法权”。从而主张引进西方法律,以其法理原则改革中国封建主义的法制传统。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封建社会》一书是瞿同祖先生在燕京大学就读时的文学硕士学位论文。本文试从分析封建社会一词的含义着手,阐述了中国封建社会法律的伦理特性,在此基础之上反思了现代法律的伦理背离倾向,认为现代法律应当有其伦理基础,最后得出法律应当与伦理契合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苏维埃时期移风易俗工作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风易俗是苏维埃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涉及到反对宗教迷信、婚丧习俗、禁毒禁赌、放足剪发、卫生等各个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立法、文化教育、政府与群众团体协作、政治经济等措施配合。在移风易俗过程中,既有过“左”的政策,也有执行中的问题,但不可否认,此一时期的移风易俗工作极大改变了根据地的社会风貌,促进了根据地的社会变迁,也使根据地得以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封建社会是高度中央集权的社会。为镇压人民的反抗,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各朝各代都制定有完备的刑法,逐渐形成了诸法合体、以刑为主的法律体系。在司法制度方面,由于受以刑为主的法律传统的影响,古代的侦查制度十分发达,尤其是侦查技术和侦查手段在唐宋已达到相当的水平。《折狱龟鉴》是宋朝郑克编撰的一部关于侦查实践和侦查理论的一部判例集,其中汇集了从汉至宋共计三百九十多个案例,涉及到十几种侦查方法的运用。这些侦查方法的运用体现了古人在侦破案件、辩诬释冤、鞠情谳狱等司法活动中的智慧和才能,对现今的侦查人员从事侦查工作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封建主义"一词具有多义性,这一概念的学术史是由狭义封建主义、广义封建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封建主义概念这三大理论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构成的。狭义封建主义概念源于16世纪法学家对西欧中世纪"封建法"的研究,专指封臣制和封土制。广义封建主义概念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产物,形成于启蒙思想家对中世纪社会的批判,由此这一概念代表整个中世纪社会。马克思主义的封建主义概念源于马克思对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研究,封建主义至此具有生产方式的含义,代表社会形态演进的一个阶段。三大封建主义概念都有各自的学术功用,它们为认识前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无需再以"封建"的本义否定这个词的其他含义。  相似文献   

17.
唐代的女性向来被认为是封建时代比较幸运的一群,她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但她们毕竟没有超脱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因而又在法律、伦理上受到种种歧视和压制。这种悖反现象和两面性,既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唐代妇女自主抗争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新闻法规的形成,从最早有关禁言与禁书的条文规定开始,到清代末年较为独立正式的新闻法规的产生,其内容自始至终带有明显的承袭性,并形成鲜明的个性特点,即以刑为主,以有效确保封建大一统政治统治为目的的零散条款。其产生是中国几千年大一统封建社会结构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9.
朱元璋是一位圣明君主,其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是明代的盛世。他倡导以民为本,以史为鉴;积极制定法律,整饬吏治;主张严厉执法,为封建社会治国安邦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20.
叶适的法治思想已初具雏形,对某些社会问题有独到见解,作为一名封建地主阶级思想家能达到如此认识高度已颇为不易。本文试从法治的两大基本要素(完善法和执行法)这一角度入手,剖析其法治思想。其中执行法这一点主要探讨对法令执行者,即各级执法官吏的选拔与任用问题。同时指出贯穿叶适法治思想的平民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