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资治通鉴释文》音切反映的宋代音系--声类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华 《柳州师专学报》2004,19(3):35-37,53
史炤《资治通鉴释文》三十卷是一本作于南宋时期的音义著作,其中大量的音切集中反映了宋代的语音特点。作者采用“反切比较法”,从3万余条音切中,整理出《资治通鉴释文》的音系,即宋代音系,旨在揭示该音系声类的特点,分述以下四部分:轻、重唇音相混;舌头音与舌上音相混;知、庄、章合流与精组合流;牙音和喉音相混。  相似文献   

2.
明手抄本<六音字典>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部闽方言韵书,反映了五百年前福建闽北政和方言音系.本文共分四个部分:一、绪言;二、明手抄本<六音字典>音系及其性质;三、明手抄本<六音字典>声韵调配合表;四、个别韵部讨论.  相似文献   

3.
史炤《资治通鉴释文》(简称《释文》)是一本作于南宋时期的音义著作,其中大量音切集中反映了宋代的语音特点。考察《资治通鉴释文》音切特征之大貌,可烛照宋代语音特点。南宋语音处于上承北宋、下启元代语音变化的阶段,反映着中古音系向近代语音系统的过渡与转变,这一阶段的音变现象研究属于语音演变转型期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4.
石歆苑 《文教资料》2008,(36):37-39
自隋陆法言<切韵>出,后<广韵><集韵>的编纂皆以<切韵>音系为基础,中古音系日益大明.众朴学大家皆以<切韵>音系非一时一地之音,且吴语占有一定比重.今谈及<广韵>哈韵中的"赅""晐"二字,根据已有的语音演变的研究成果,就其语音及意义考证其为苏州方言本字.  相似文献   

5.
南宋语音处于上承北宋下启元代语音变化的阶段,反映着中古音系向近代音系统的过渡与转变,这一阶段的音变现象研究属于语音演变转型期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史熠《资治通鉴释文》三十卷正是一本作于南宋时期的音义著作,其中大量的音切集中反映了宋代的语音特点,分析声类变化中的“浊音清化”现象可窥宋代音变特点之一二。  相似文献   

6.
《列子释文》是研究汉语音韵史的很有价值的材料,通过对《列子释文》声韵调的全面考察,发现它对《切韵》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是中唐到晚唐语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音系。  相似文献   

7.
赵完璧著的<通鉴源委>是研究<资治通鉴>的重要材料,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受到学术界的关注.<通鉴源委>与<广韵>声类相比,赵完璧的音切反映了当时语音的特点和演变.  相似文献   

8.
一、《切韵》祭泰夬废四韵现行拟音质疑从韵尾的角度来看,《切韵》的韵部可以分成三大类,即阴声韵(不带辅音韵尾)、阳声韵(带有鼻音韵尾)和入声韵(带-p、-t、-k尾).《切韵》音系中没有平上声相承的去声韵只有祭泰夬废四个韵.这四个韵音韵学界一般认为属于不带任何辅音韵尾的阴声韵.现代各家音韵学者对这四韵的拟音可表列如下:  相似文献   

9.
《资治通鉴音注》一书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中,入声韵主要发生了同摄入声合并、异摄江宕入声合并、梗曾入声合并的音变现象,同时也有少量异尾混注、阴入混注的现象存在。中古入声韵的塞音韵尾-p、-t、-k在《资治通鉴音注》中依旧保持三分的格局,入声韵与阴声韵相配。  相似文献   

10.
史炤《资治通鉴释文》三十卷是一本作于南宋时期的音义著作,其中大量的音切集中反映了宋代的语音特点,其中的方言现象反映着客家方言的音韵特征。史炤祖籍四川眉山,文章从四川省的移民史入手,着重考察了宋代四川的移民情况,同时从西南官话与客家方言发展的非平行性,论证《释文》中的方言现象反映的是客家方言定型早期的特征,既保留唐时旧音,同时又含有近、现代客家方言的音韵特点。  相似文献   

11.
《切韵》祭泰夬废四韵带辅音韵尾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切韵》祭泰夬废四韵现行拟音质疑从韵尾的角度来着,《切韵》的韵部可以分成三大类,即阴声韵(不带辅音韵尾)、阳声韵(带有鼻音韵尾)和入声韵《带-p、-t、-k尾)。《切韵》音系中没有平上声相承的去声韵只有祭泰夬废四个韵。这四个韵音韵学界一般认为属于不带任何辅音韵尾的阴声韵。现代各家音韵学者对这四韵的拟音可表列如下:  相似文献   

12.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干"均据<集韵>"居案切"立"gan<集韵>居案切"的音项或条目,收与<集韵>"居案切"下所释"扦也"义相当的"捍卫"义等,不妥.从陆德明<经典释文>音义材料来看,"干"作"扦也"义常读"古寒切","居案切"只是个别经师的读音,两部字、词典应取消据<集韵>"居案切"所立音项或条目,将收在该音项或条目下的"捍卫"义等调整到据<广韵>"古寒切"所立的音项或条目下.<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将"狙"的"窥伺(伺察)"义收在据<广韵>所立的"jū(<广韵>)七余切"下,不妥.根据玄应<一切经音义>和慧琳<正续一切经音义>及古书注解中的音义材料证明,"狙"作"窥伺(伺察)"读御韵去声合口三等清母(相当于<广韵>"七虑切"),三部字、词典应分别据<集韵>"七虑切"立"qù<集韵>七虑切"的音项或条目,将"窥伺(伺察)"义收在该音项下.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语言学界对《切韵》音系性质的论定存在很大分歧,大致可归纳为三派:一派认为《切韵》音系是古今南北语音的大杂凑;一派认为《切韵》音系是纯一时一地之音;另一派则认为《切韵》音系是以某地语音为基础的综合音系。本文在辨析上述三种观点的基础上,论定《切韵》音系是以当时的洛阳话为基础,吸收了部分方音和古音的一个综合音系。  相似文献   

14.
就<韵学集成>的音系基础,前修时贤提出不同的见解.我们在考察了韵书的声母、韵母、声调的基础上,得出了<韵学集成>的音系是一种混合型音系的结论,具体来说,包括"雅""正"及方言成分,其中"雅""正"成分是音系中的主流.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用活的、具有代表性的方言材料,采用从分不从合的原则,通过比较研究归纳出一个"最小公倍数",作为现代汉语方言的共同音系,以反映现今方言的音类分合。汉语方言共同音系的构拟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以《切韵》音类为基础,系统地去除现代汉语方言没有的音类和特征,重新整理音系的分类,使之与现代汉语方言音类相一致;二是立足现代方言,通过比较进行回溯式归纳和构建。罗杰瑞《汉语方言通音》采用第一种方法,本文采用第二种方法。理论上,两种方法应该得到基本相同的结果。本文比较《通音》与我们构拟的共同音系,分析不同途径构拟的音系的异同,并对相关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集韵》作为反映中古音重要材料的韵书,更为真实地反映了宋代初年语音发展变化的状况。文章采用系联法对《集韵》韵类进行初步考证,以探究《集韵》韵类全貌,并探讨了陈澧系联法“切语借用”和“切语偶疏”条例的得失。  相似文献   

17.
结合《切韵》作者们的成书意图和态度倾向,从他们的“正音”意识出发来重新审视《切韵》音系的性质.从成书过程看,《切韵》音系是以金陵与洛阳为正音标准,参校了其它多地的方音,考核古书音注得到的语音系统;而从结果看,却反映了东汉魏晋南北朝这一段历史时期的综合特点.  相似文献   

18.
太宗即位考     
宋僧释文莹<湘山野录>(以下简称<湘录>)记载太宗即位之事,留下"斧声烛影"之谜,南宋李焘引入所著<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遂启千古之论端.太祖究竟因何而死?太宗是否有弑兄的嫌疑?太宗即位是否为合法继承?对此,宋代官修国史、实录均讳莫如深,遂使历代学者争论不休.笔者结合宋代史料,对以上问题略加考证,或有失之粗陋之处,敬祈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陈陶诗歌用韵情况进行了穷尽性的考查,共系联归纳出其近体诗用韵16韵部.分析考察后发现,陈诗用韵基本符合<广韵>同用、独用的规则,反映了当时的实际语音,同时也验证了王力先生所考证的"晚唐——五代音系"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历史比较法从声韵调三方面对粤东闽南方言韵书《潮声十五音》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深入探讨了《潮声十五音》的音系性质.认为该韵书所反映的是粤东澄海方言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