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言是文化的反映与积淀,是地域或群体的标志性符号。文章以荆楚方言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语料描述法,观察荆楚方言与楚文化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荆楚方言的词汇系统、语调特征、造词方式、语用现象几个方面分析荆楚文化的特质,从语言的视角对楚文化进行解读,进一步丰富了荆楚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正>本次"弘扬荆楚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于2014年年末举行,具有辞旧迎新的特别意味,将促使我们在文化研究、文化建设上迈出新的步伐。湖北对荆楚文化的研究与弘扬已取得坚实有力的成果,王生铁同志本年出版的《楚文化概要》,将荆楚文化概括为"六大支柱、五种精神",是一项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推进,现已主持"荆楚文化八千年"一书,这两本书适时地结合了习主席大力倡导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强化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3.
2010年12月19日,"荆楚文化暨长江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6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90余篇。与会学者就楚文化、荆楚文化、长江文明等专题各抒己见,对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前者包含于后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在当代地域文化中的遗存,因而非遗具有地域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荆州非遗文化在荆楚文化土壤中生成、发展与传承,具有先秦楚文化的烙印以及荆楚文化的典型特征,是湖北现代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因素。荆州非遗传统音乐项目具有浓郁的楚歌艺术特色,手工技艺类项目则继承了楚国手工艺技术的特色,而民间文学类项目也普遍以荆楚地域历史文化、名人为创作和歌颂的对象,它们共同体现了荆州非遗的楚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对于中国先秦地域文化的研究可谓百舸争流,百芳争艳。以山东淄博为中心的齐文化研究、以山东曲阜为中心的鲁文化研究、以陕西为中心的秦文化研究、以两湖为中心的楚文化研究、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三晋文化研究、以京津为中心的燕文化研究、以江浙为中心的吴越文化研究等等,崛然而起,在研究成果方面,如《齐文化丛书》、《中国儒学史》、《秦文化论丛》、《楚学文库》、《晋国史》、《赵国  相似文献   

6.
巴蜀是夏、楚文化的发祥地。商周以来。巴蜀东与中原文化交融.南承荆楚文化濡溉.积淀富集,自成体系.卓立于世。司马相如之作是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三种文化熔铸的结晶。司马相如是巴蜀文化崛起的标志。巴蜀文化孕育着司马相如.孕育着王褒、扬雄,孕育着西汉上乘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7.
清华简《楚居》为楚人始居地的研究提供了新线索,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楚人来自中原的说法,与楚文化“西来说”也存在一定呼应。但由于相关考古资料的缺乏,楚人始居地尚难论定。楚人来源“东方说”存在时代局限性,难以成立,但它指明了楚文化与商文化的密切联系,值得我们重视。《楚居》记叙了季连娶“盘庚之子”妣隹,实际上说的是楚商联姻的情形。而楚人之所以叫“楚”,与先为殷商大臣后为大神的巫咸有关。虽然《楚居》的记述多神话色彩,但其中楚商联姻及巫咸助产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楚文化与商文化的密切关联。楚文化与商文化的关系,在楚文字、《楚辞》等方面也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8.
<正>为增进广大读者、作者对本刊栏目设置规划的了解,增强研究的针对性,更好促进本刊栏目建设,现将《荆楚学刊》2015年重点栏目设置及有关征稿注意事项说明如下:一、重点栏目说明则楚文化研免:以泛荆楚区域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为研究对象,提倡具体问题研究,既可追根J朔源,也可古为今用,力求有新发现、新理论、新实践。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对外汉语游戏《北京胡同》开发背景及故事情节,分析了视觉文化和教育游戏的概念以及教育游戏中的视觉文化,详细论述了视觉文化在《北京胡同》教育游戏设计中的应用,总结和展望了应用视觉文化设计教育游戏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将荆楚文化符号应用于乡村民宿设计之中,对提升荆楚文化地位和话语权和促进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荆楚文化符号形式多样,且内涵丰富,应当通过“文化挖掘-本土建构”这一设计过程,创造性地将其应用于乡村民宿设计之中。在此基础上,开展“云栖”乡村民宿设计实践,作为荆楚文化符号创新性实践的具体案例。  相似文献   

11.
《楚文化概要》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它为总结和传承楚国历史文化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更好地研究、宣传和普及荆楚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编者献给湖北、献给广大读者的又一道极其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该书立意高远,构思独特,文化内涵丰富,内容广博翔实,文辞优美,图文并茂,兼融知识性、美观性和可读性于一体。  相似文献   

12.
荆州人杰地灵,物产丰宫,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就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的美誉。楚先民创造了堪与古希腊雅典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荆州出土的战国丝绸、越王勾践剑和整套石磬编钟,无不折射出楚文化的熠熠光辉。作为拥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的名城,荆州不仅在历史发展的舞台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荆楚儿女以其勤劳,热情,乐观的性格特征,在曲艺文化发展的舞台上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楚人好歌,从古至今,无论农忙与闲暇时皆与歌相伴,无歌不欢。因此,荆州的戏曲品种很多,而且都深刻的体现了荆楚儿女善于创造,乐观处世,开朗豁达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13.
《离骚》有楚文化的外部特征和中原文化的内在实质。楚地的山川风物、民俗民风,楚人原始神话思维及风味独特的楚声楚歌是其产生的沃土;中原文化的现实关怀和理性精神是其产生的催化剂。《离骚》抒情主人公是浪漫的神性和现实的人性的统一。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合,浪漫的神与理性的人相统一,才成就了《离骚》这篇千古奇文。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773—819)出生在唐代长安,就中华文化形态学来讲,他是在中原华夏文化中茁壮成长的。他33岁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后贬居永州。永州地处荆楚南越之间,正是楚文化的洞庭湖南部基地。如果说,楚文化是以主源祝融,干流华夏文化,支流蛮夷文化,“三者交汇合流”(张正明《楚文化史》)而成的话,柳宗元就是从中原华夏文化,进入到楚文化的次腹地永州,既与楚文化,又与古越文化的遗风,朝夕与共,整整十年。屈原(约前304—前278)是战国时代楚人,他是在楚文化心腹地成长壮大的。现在谈谈屈、柳两人的文学创作思维,在楚文化的孕育和薰陶下,既有共同认可,又有不同折射。  相似文献   

15.
《庄子》的文化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一书独特个性的形成可以从地域文化与家族文化等方面找到答案。具体说来,商宋文化、荆楚文化以及宋国的悲剧命运和庄周家族的兴衰历史等因素共同构成了《庄子》产生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6.
学人风采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30(5):F0002-F0002,F0003
徐文武,1964年4月生于湖北洪湖,长江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江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荆楚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屈原学会理事、湖北省屈原学会理事、湖北省荆楚民间文化研究基地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等。主要从事楚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任(《荆楚文化研究丛书》执行副主编;先后出版学术著作《楚国宗教概论》(武汉出版社,1999)、《楚国思想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相似文献   

17.
从典籍史料、出土文物、尤其是不断发掘的郭店楚墓竹简等考察研究表明:中原文化对楚文化影响深广而悠久,这在楚夏同源、北人南下的文化传播、楚地出土文物与中原文化、楚人与中原儒家经典的情结、楚与中原的制度文化及方言现象、楚与中原文化的龙图腾及其文化习俗等六方面最为明显,由此可以证明中原文化的代表《诗经》对楚文化的代表《楚辞》确有诸多之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地域文化是我国整体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荆楚文化作为南方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两千多年来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艺术等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然而,如何清理和实现荆楚文化的当代价值,在学术界却一直未得到充分的讨论。为此,湖北省文艺家联合会与长江大学于2008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联合主办“荆楚文化研究高峰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荆楚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主题下,深入研讨楚国制度、荆楚艺术、荆楚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荆楚文化的发掘与整理以及荆楚文化的精神特质等问题,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9.
中原文化影响楚文化六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典籍史料、出土文物、尤其是不断发掘的郭店楚墓竹简等考察研究表明:中原文化对楚文化影响深广而悠久,这在楚夏同源、北人南下的文化传播、楚地出土文物与中原文化、楚人与中原儒家经典的情结、楚与中原的制度文化及方言现象、楚与中原文化的龙图腾及其习俗等六方面最为明显,由此可以证明中原文化的代表《诗经》对楚文化的代表《楚辞》确有诸多之影响.  相似文献   

20.
《史记》创作于楚文化炽热张扬的年代,深受楚歌、楚人、楚地风俗文化的影响,具有神奇奔放、飞跃浪漫的楚文化气息,成为继《离骚》之后又一部禀受楚文化恩泽之大作。本文从不同侧面诠释了楚文化对《史记》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