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14年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组成的周原考古队发掘了一座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基址位于岐山县凤雏村南,北距原凤雏甲组基址约40米,编号为2014ZYIIC4F3(凤雏三号基址)。基址平面呈"回"字形,四面为夯土台基,中间为长方形庭院;总占地面积约2180平方米,是迄今发掘的最大规模的西周建筑遗址。三号基址庭院中发现了一处特殊的立石和铺石遗迹;外围出土了金箔、绿松石、原始瓷器残片等贵重物品。基址始建于西周早期,中期前后曾大面积失火;庭院中的立石、铺石遗迹在西周晚期彻底废弃。  相似文献   

2.
2014年秋冬季,周原考古队在陕西周原遗址发掘了一座西周时期的大型建筑基址,形制独特,内涵丰富。本文从基址的形制和有关设施出发,结合文献记载,论证此建筑是西周时期居住在周原地区殷遗民所建的亳社。对该建筑性质的上述判断,可以将它与著名的凤雏一号基址、凤雏甲骨、微氏家族铜器窖藏等重要遗存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仅可以证明今凤雏村一带在西周时期是殷遗民的居邑,为深入研究周原遗址的聚落形态提供了重要契机,而且可以证明周原遗址就是西周的都邑"周"地所在。  相似文献   

3.
周原遗址新见凤雏三号西周夯土建筑基址的宏大体量,及立石、铺石等特殊设置,明显具有宗教祀典场所的特征。发掘者推断为社祀遗迹应较可信,但比较发现与山东高青陈庄西周城址的夯土之社,形制特征等有明显不同。后者为西周时期齐国卿大夫采邑之社,与文献记载周人封土为社吻合,前者显然属立石为社的典型,以文献推求可知与殷商文化的关系密切,参照以往周原等地考古发现情况,可知西周早期有以微氏家族为代表的贵族和手工业作坊工匠等大量的殷商移民迁居周原,故其应该是周王朝为了安抚人心、发展经济的需要,允许商遗民所建之社及社宫。但环围于建筑之内似有贬抑的含义,当属于文献记载的亡国之社,名称应为学者已论证的"亳社"。  相似文献   

4.
周原遗址范围内发掘的三处手工业作坊遗址为我们了解西周时期手工业生产情况以及周原遗址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本文对周原遗址经过发掘的三处手工业作坊遗址的生产状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云塘制骨作坊兴衰过程的考察、对齐家制玦作坊生产原料变化和李家铸铜遗址产品种类变化的分析,认为这三处手工业作坊遗址均在西周晚期偏早阶段发生了某种类型的变化。这一变化与遗址中其它类型的遗迹、遗物表现出的变化(如青铜器窖藏所反映的贵族家族的变化等)相吻合,说明周原社会有可能在西周晚期偏早阶段经历过一次重要的变动。  相似文献   

5.
本文尝试复原了新发现的凤雏三号基址的柱网结构,认为其主体台基和东西两侧台基进深大,庭院面积占比较小,梁架结构复杂。对比年代早于和晚于三号基址的商周时期大型建筑,可以认为它正处于建筑形式和梁架结构发展的关键阶段,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凤雏三号基址的庭院中有特殊的立石和铺石遗迹,我们认为可能是某种神主和祭祀神主的坛场。由于现存文献中石质社主的记录相对丰富,可以进一步推测这处遗迹可能是社主和社坛。三号基址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是官方有组织建造的,大概相当于文献中记载的社宫。它是目前证据最充分、年代也较早的官方社祀遗存。  相似文献   

6.
一号和二号基址位于洹北商城的"内城"中心。其形制布局与陕西岐山凤雏西周宗庙基址基本相同,都有多房间的主体建筑"大室",而且还有程度不同的祭祀遗存。因此,一号和二号基址的性质不是宫殿而是宗庙。本文进一步证明一号基址有9个房间的主体建筑"大室"内所奉祀的神主,应是自大乙(成汤)至祖丁的九位直系先王,即武丁卜辞的"九示"。二号基址有4个房间的主体建筑的"大室"内所奉祀的神主应是阳甲、盘庚、小辛、小乙等武丁的"四父",也称"四示"的宗庙。根据一号基址"大室"东西两侧通道对一号基址的打破关系,证明一号宗庙是盘庚时期始建的,二号宗庙是武丁时期续建的。洹北商城即"盘庚迁殷"的都城"殷",年代下限为武丁早期。证明盘庚和武丁时代不仅没有始祖居中、昭穆分列左右的昭穆制度,也没有五庙、六庙。  相似文献   

7.
岐山县周原博物馆近年新入藏了一批西周青铜器,为研究周原青铜器及周原遗址的墓地分布提供了新的资料:2010年7月9日,京当镇礼村村民在村南刘家沟西岸发现铜鼎1件,该鼎为球形腹、蹄形足,形制与毛公鼎接近,时代为西周晚期;2010年9月13日,京当镇王家嘴村村南台地上发现铜甗、铜盆形簋各1件,二者出自同一座墓葬,时代为西周早期。王家嘴村周围以往发掘的西周墓葬多位于村北,本次发现的墓葬与1953年发现铜器的地点距离相近。王家嘴村南与村北各有一处西周墓地,就目前所见的资料而言,两处墓地的时代均集中于西周早期。  相似文献   

8.
毕娟  田贵双  张钊 《北京档案》2015,(11):58-59
一、精美的瓦当 瓦当是古代汉族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是用以装饰、美化和蔽护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从文字记载看,瓦当的实物最早见于西周中晚期扶风召陈遗址,盛行于汉唐时期.瓦和瓦当解决了屋顶防雨水问题,是我们祖先的一项了不起的独创性发明.就形制区分,瓦当有半圆形、圆形和大半圆形三种,就纹饰区分,瓦当又可以分为图案纹瓦当,图像纹瓦当和文字瓦当三大类.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为精致的艺术品,属于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遗产.  相似文献   

9.
商周玉石容器在大型墓葬偶有发现,与同时期的容器在形制、纹饰、尺寸大小上极为相近。本文就玉石器皿的器型、纹饰、年代等问题,结合墓葬出土的青铜器、陶器等进行类比,认为玉石容器与青铜礼器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簋、盘、豆、觯这几种器型上,纹饰方面也尽量模仿青铜器但较为简单,但也有器物仿陶器。商代的玉石器皿以实用器为主,主要出土于殷墟,西周则主要发现于周原地区,均为把玩的小器皿,而非实用器。  相似文献   

10.
小双桥遗址发现有夯土建筑基址、宫城城墙基槽遗迹及大型青铜建筑构件,祭祀遗存数量多,分布密集,出土有与铸铜、制陶和制骨手工业相关的文化遗存以及较多的青铜器、玉器和原始瓷器等珍品,完全具备都城的规模和内涵。而此时郑州商城的宫殿逐渐废弃,制陶和铸铜等手工业作坊趋于衰落,青铜器、原始瓷器和玉器的出土数量减少,出土地点比较分散,已不具备都城应有的规模和内涵。作为都城,小双桥与郑州商城遗址存在着兴废交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2010年9月,周原遗址王家嘴村南发现一座铜器墓,出土一批青铜器残片和牙璋、卜骨等文物。铜器目前可辨器形者包括鬲、尊、觚、爵和斝,年代有早晚之别,鬲、斝、觚三器的时代为二里岗上层期,爵的时代为殷墟一期,尊的时代为殷墟二期偏早。综合判断,该墓属商文化京当型。铜尊为京当型商文化中首次发现的器形,其造型、纹饰与长江流域的铜尊有相似之处。将铜器砸碎埋葬的葬俗亦不见于以往发现的京当型商文化铜器墓。这批资料有助于推进学界对京当型商文化葬俗、周原遗址京当型墓地的分布及周原遗址聚落结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自2007年开始,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在周家庄遗址开展了连续多年的考古发掘工作,旨在探索龙山期遗存,为研究早期国家起源等问题提供实物资料。除获取大量龙山遗存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时期的遗迹与遗物,本文主要介绍2007—2013年在周家庄遗址发现的周代遗存。周代遗迹大都为居址堆积,包括房址、灰坑等;另有少量瓮棺葬。依时代不同,可将周代遗存分为西周、东周两个时期。西周遗存的数量较少,仅见少量灰坑,另在一些地层中发现少量西周陶片。但西周遗存的内涵较丰富。据初步分析,可知其包含商、周两类因素,为探索商周关系等学术问题提供了资料;东周遗存的种类相对丰富,文化面貌也比较清楚,时代约当春战之交,属典型的晋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3.
广东咨议局旧址位于广州市中山三路烈士陵园内,为一组中西合璧的建筑群。该建筑群坐北向南,自南至北有中式大门(已毁)、石砌荷池拱桥、主楼、后座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已毁)。其主体建筑为前圆后方的两层砖木结构楼房,是西方古罗马式议会建筑。大厅屋顶  相似文献   

14.
西周时期三个都邑所在的洛阳地区、丰镐地区和周原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车马器,这些青铜车马器在埋葬种类、数量、流行年代及摆放位置上呈现出的特点表明,西周都邑的车马器埋葬存在地域上的东西差异。洛阳地区在车马器选择上更侧重实用性,丰镐地区和周原地区更侧重装饰性,这种东西差异同时也反映了车马器在西周时期含义的变化。在从实用性向装饰性转变的过程中,车马器的埋葬方式和摆放位置亦发生变化,车马器的含义从马车的附属品逐渐变成马车的象征物,继而成为拥有者身份的象征。车马器埋葬的东西差异归根结底源于商人与周人对马车、车马器的不同对待,西周中期车马及车马器埋葬方式的变化是周文化形成自身特色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周原遗址贺家村出土的昔鸡簋铭文的关键字词、所记礼制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昔鸡簋铭中的"▉"应读为遏,训为止。"遏偪姞于韩",义即嫁偪姞于韩。昔鸡为送者,故韩侯用贝、马傧赠昔鸡。昔鸡簋铭文所记与《仪礼·士昏礼》相合。昔鸡簋为西周国族研究提供了新史料,偪或即姞姓之密须,其地在今甘肃灵台附近;韩乃武之穆,初封或在冀北之固安,西周末徙至晋南;昔氏为周大夫封昔者,其地或在今河北巨鹿附近。昔鸡簋之年代在西周昭王、穆王之际,簋铭所见王姒究系时王之后,抑或先王之后,还需再做讨论。本文指出,周代嫔妃的称谓不仅关系周代礼制,更涉及西周铜器的断代研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晋陕高原包括今陕西北部和山西西北部地区,属黄土丘陵的自然地貌单元。此区域文化面貌独立而极具特色,一般被认为属与商王朝同时期的方国文化,学者称之为"李家崖文化"。从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清涧李家崖遗址、绥德薛家渠遗址、吕梁柳林高红遗址的逐步发掘和近年来清涧辛庄遗址的发掘以及周邻区域的调查和发现,增进了对该区域文化的认知,丰富了该考古学文化的内涵。本文在搜集相关报告和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晚商时期该地区四处遗址的聚落特征作对比分析,从位置、规模、布局、建筑遗存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得以发现其间的共通和差异。结合该地区的环境特征,本文试图架构出晚商时期李家崖文化的聚落形态,以期对商代方国地理结构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第一章我国书籍的产生和早期的发展 (从远古到公元前221年) 第二节我国原始的书籍 (二)铸在青铜器上的书我国商代和西周是使用青铜器极盛的时期,许多青铜器上铸有文字,这些文字和甲骨文同样,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青铜是将铜与锡或铅配合而熔铸成的合金,因为以铜为主,颜色呈青,所以叫做青铜。它比红铜(纯铜)的熔点低,硬度大,  相似文献   

18.
2016年9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清华大学艺术馆联合推出了"其金孔吉—一商周青铜器艺术"展览,共展出62组件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商周时期青铜器。本文从这次展览的展品出发,选取两个主题进行讨论。一是商代长江流域青铜器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二是春秋中期青铜器风格的变化。第一个主题,本文从这次展出的要和鬲出发,讨论了商代中原及北方地区所见的带有长韵状扉棱的铜器,认为它们与长江流域具有一定联系;第二个主题从展出的春秋中期青铜器出发,讨论了这一阶段青铜器造型及纹饰风格的变化,指出,春秋中期在青铜器风格的转变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应该将这一阶段的代表性铜器墓独立进行讨论,这样更容易把握和理解春秋时期青铜器风格由西周风格向列国风格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坐落于南京东郊中山陵景区内的南京体育学院,其原址是民国时期的首都中央体育场.中央体育场是国民政府兴建的第一个大型体育设施,整个建筑群是民国建筑中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体育类建筑,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中央体育场自1930年开始筹建,距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笔者依据中央体育场历史档案资料,结合有关的调查走访情况,对其建设、使用与维护等情况进行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20.
唐玉华宫建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其前身是建于武德七年(624年)的仁智宫,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废宫为玉华寺。显庆四年(659年)至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在玉华寺翻译佛经。玉华宫不仅是一处重要的初唐离宫,而且在中国佛教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金锁关镇玉华村。玉华宫的主体建筑数量,有宋人张"九殿五门"和今人"十殿五门"两说,而此两说的产生与对紫微殿的认识有关。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考证,认同"九殿五门"之说,玉华宫建筑中无紫微殿和显道门。玉华宫建筑布局应该是由中路、东路和西路三组建筑群组成,中路建筑是专供唐太宗居住和日常活动的场所,东路是太子居所,西路可能是随驾妃嫔的住所,至于百官居处则另有所在。玉华宫晖和殿与耀和殿名称在文献中的演变与宋代避濮王赵宗晖之名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