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斩获第23届上海电视节"最佳季播电视节目"的《朗读者》自播出以来,凭借其文化深度、情感温度与人文情怀吸引众多传统媒体受众以及新媒体用户的关注、喜爱.本文欲研究这档以"访谈+朗读"为形式,融思想性、情感性、艺术性为一体的文化类节目如何来展现电视节目主持人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杨晓燕 《新闻世界》2010,(6):158-160
本文通过"凤姐事件",分析"新闻炒作"在当前的媒介环境、社会环境下的现状。情感类节目既要实现差异化、满足受众的需求,又不陷入低俗、虚假的困境,达到沟通各方感情共鸣的目的,关键在于"度"的把握。所以,很多电视情感类节目虽有好评如潮和高收视率的成功,但也充斥着非议和质疑。本文通过对该事件的反思,试图探讨媒介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流行文化、社会伦理等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3.
民生新闻着重反映社会中的一些看似平常却与每一个受众都息息相关的事件,所以在节目中应当保持节目主体对观众的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的主要来源就是主持人。一位优秀的民生节目主持人应该善于运用情感的感染力建立起与观众沟通的桥梁,用情感去感动和引起受众的共鸣,带领观众走进节目、了解节目甚至爱上节目。本文对民生类节目主持人在主持时的情感把握及运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作一些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姬平燕  王洋 《青年记者》2017,(20):56-57
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引领的文化热潮,余温未退,央视便趁热打铁,推出新一档文化节目——《朗读者》,旨在唤醒受众对文学的温柔记忆.“朗读”,即清清楚楚地高声读诵,使诗文语气连贯而见情意,是把文字转化为声音,转化为自我精神的洗涤.“者”,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表某种属性的人.“朗读”重文字,“者”重人. 创新:三重创新彰显节目特色 《朗读者》致力于打造“无声的文字,有声的倾诉”的分享型文化节目.文字承载情感,朗读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去传达,“人”与“文”相结合,迸发最纯粹的爱.文字的魅力在于对生活的升华,但没有故事的支撑,文字会失去生命内涵.将人物感情注入“高冷”的传统文化,巧妙地转化为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既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又能引起受众情感的共鸣,可谓文化类节目的一重创新.采用“星素”结合的方式,折射出在文化面前,每个人都是有情感的物种,这种“文化”不会因为身份、地位而有所不同,平等是文化传播的前提,热爱文化的传播,便是对人尊严的肯定,谓之二重创新.“访谈+朗读”是节目的三重创新,会客厅式的访谈,私密性的空间,以朋友的方式交谈,更利于嘉宾情感的流露.  相似文献   

5.
《朗读者》是由中央电视台自主创新研发的一档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节目邀请各行业领域内有影响力的嘉宾进行朗读,以"访谈+朗读+轻解析"的模式,让观众看到朗读的魅力,感受文字的力量,进而体会朗读背后的情感。本文尝试从节目的模式创新出发,探索分析节目的情感表现,以期为同类节目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孙欣  周元 《东南传播》2011,(11):135-136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广播直播形式普及开始,广播情感类节目作为其中的一个亮点,就以其贴近受众心理需求的独特性和多元化的参与方式,赢得广泛的关注与肯定。本文将以中国华艺广播公司的两档情感类节目《爱情过山车》和《我的青春谁做主》为例,从满足情感需求,丰富情感内涵和加强情感交流三个方面阐述广播情感类节目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谈话类节目效果的好坏受到主持人的影响,尤其是一个具有鲜明主持风格的主持人能够很好地促进谈话类节目的发展。谈话类节目需要具有较强的控制和应变能力的主持人,主持人能否在与嘉宾交流的同时,准确地把握住自己的情感,是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必须要研究的问题,情感的表达可以更好地与嘉宾交流,可以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本文主要研究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风格塑造,从谈话类主持人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分析,提出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风格塑造的方法,同时结合新、旧媒体分析了对未来谈话类节目主持人风格影响,并提出未来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可能会出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朗读者》是由央视自制的一档文化情感类节目,首播以来,好评如潮。本文拟从创意传播的角度对《朗读者》进行分析,探究其沟通元和创意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9.
《8090》是湖南卫视对情感类节目创新的积极尝试。它将视线对准80、90后.讲述情感经历、分析情感困惑、解决情感问题。凭借鲜明的主题、辛辣的话题、新颖的形式,2010年1—2月以平均收视率1.15.收视份额2.8的成绩,多次在同时段名列前茅,①开辟了情感类节目竞争的“蓝海”,以全新的节目理念和真挚的情感,引起众多年轻人的共鸣。  相似文献   

10.
张喜红  甘波 《声屏世界》2010,(10):45-46
情感类电视节目,以其贴近受众心灵,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适应当前激烈的电视节目竞争而渐渐成为荧屏新宠。近年来,随着情感类节目的发展演变,不断有新的形式和新的内容呈现于受众眼前,如江苏卫视的《人间》、湖南卫视的《真情》、浙江卫视的《涛出心里话》、贵州卫视的《人生》、四川卫视的《情感龙门阵》等等。  相似文献   

11.
电视综艺节目是当今电视媒体非常重要的节目类型,其发展已进入瓶颈时期,克隆化、同质化成为电视媒体人必须解决的问题。2011年5月,深圳卫视一档全新的怀旧类综艺节目《年代秀》的开播,无疑让电视受众、电视媒体人眼前一亮,在栏目的策划中通过对代际元素的合理运用,可以让不同年龄阶段的电视受众在节目中找到各自的情感共鸣,有效解决了电视综艺节目仅为年轻人制作的问题,扩大了受众范围。它的开播开创了电视综艺节目新的节目形态,有效地解决了电视综艺类节目的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广播谈话类节目风生水起,这既是传媒对时代精神的感悟,也是受众对于广播媒体的回馈。目前全国各地电台的谈话类节目就其内容而言,主要分为新闻访谈、情感交流、文化娱乐三个方面。而情感交流由于满足了受众借助媒体进行人际交流、沟通的需要成为其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形式。在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举办的首届“中国广播十佳公共栏目”评比中,《轻风夜话》、“夜卒不寂寞》等四个伎话类节目入选就是一例明证。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4,(19):9-16
本研究参照叙事程度测量、情感共鸣、广告态度、品牌态度的测量模型与指标体系设计实验与问卷调查并获得数据,将叙事广告效果模型作为分析框架,检验叙事广告的情感共鸣效果。基于协方差结构分析方法,本研究验证了广告叙事程度、感情认知、感情移入、广告态度、品牌态度这一影响链条的关系路径。其中,广告叙事程度对感情认知呈现高度影响,广告态度对品牌态度呈现中度影响。情感共鸣是影响受众广告评价的因素之一,受众对广告的叙事程度进行判断后,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对广告中涉及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4.
涂妍  王璇 《新闻世界》2011,(1):28-29
电视情感类节目在中国的发展目前为止经历了两个高峰期。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节目的兴起,是电视情感类节目发展的第二次高峰。本文通过对《非诚勿扰》节目的受众和传播者进行分析,解析其成功之道,同时也分析了其缺陷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情感,心理学上讲,就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情感反映。新闻中的情感表达,也就是把新闻事实中的种种喜、怒、哀、乐和记者的情绪,有选择地通过文字和语言传导给受众,以影响受众的情绪,支配受众的行为,并获得积极的社会效果。新闻中的情感表达得好,就可以引起受众的共鸣,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6.
成功的电视新闻创作应科学依据受众心理特征、普遍需求提升感染力、传播力,广泛激发受众形成情感共鸣。因此笔者就受众心理特征出发探讨了如何科学创作电视新闻,对优化传播效果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节目主持人的情感把握直接影响节目的吸引力,一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应该善于运用情感的感染力建立起与受众沟通的桥梁,用情感去感动和引起受众共鸣。本文结合了节目主持人情感把握一些实际问题,对节目主持人情感把握技巧作了具体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8.
情感,心理学上讲,就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情感反映。新闻中的情感表达,也就是把新闻事实中的种种喜、怒、哀、乐和记的情绪,有选择地通过字和语言传导给受众,以影响受众的情绪,支配受众的行为,并获得积极的社会效果。新闻中的情感表达得好,就可以引起受众的共鸣,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9.
刘星池 《视听》2023,(5):108-11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单纯的物质享受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人们更需要的是情感上的抚慰。在此背景下,我国综艺节目不断完善,以各种新形式满足受众需求。情感观察类节目以多元化的叙事手法、真实的节目视角、丰富的主题满足了受众的情感诉求,在众多类型的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其创新形式和强互动的观察方式使观众获得了崭新的视听体验。但同时,情感类观察节目存在把关不够严谨、关注点偏移等问题。未来,情感观察类节目需要做出调整和改变,只有不断创新,合理地记录真实,把握节目的内涵,才能具备长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罗琦 《今传媒》2020,(2):9-12
5G时代文化类节目正在迅速发展,中央广播电视台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引发观众共鸣和多元媒体互动等创新策略生产了《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等现象级节目。本文在对此进行阐释的同时也提出,文化类节目只有深耕中华传统文化资源,采用形象化与交互式的方式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引领全民核心价值观,并利用5G时代的传播手段,增强节目的传播力、影响力、互动性,才能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