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6 毫秒
1.
1.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在“背”着新课程的同时还“抱”着旧课程。实行了20多年的高考制度已经造就出极为固定的、功利化的教学模式,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练什么。教师们已经太习惯按应试教育的思维指导教学了。如果高考一卷定终身的方式不改,如果学校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尺度不改,如果选修课的最终评价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配套,高中课改就有可能变味;如果改革不彻底、不全面,就会有人认为谁改谁吃亏,就会有人对课改观望,最终导致课改的效果大打折扣。现在部分教师实施课改不力,其实就是担心课改会逐渐变成说与做两张皮。2.了解新…  相似文献   

2.
说到课改,所有接受采访的老师都认为势在必行。因为靠一张试卷定终身的高考,从形式上看固然比较公平,但在衡量学生真实水平上,在构建学生均衡的知识结构上的确弊端多多。但老师们认为课改有几大难点:一、实行了20多年的高考制度已经造就出极为固定的、功利化的教学模式,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练什么。老师们已经太习惯按应试教育的思维指导教学了。如果高考一卷定终身的方式不改,如果学校对老师教学的评价尺度不改,如果选修课的最终评价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配套或不科学,高中课改就有可能变味。如果改革不彻底,不全面,就会谁改谁吃亏,就会…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育的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各地广泛地开展起来,新课程改革无疑要求教师变革教学方式,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则是关键性的前提。新课改到底要我们改变什么?笔者认为新课改不仅仅是单纯的“课改问题”,在“改”之前,我们必须搞清楚谁最需要新课改,新课改到底为了谁?现在,我仅就目前课改中所出现一些问题,谈谈几点浅显的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教师针对教学活动所作的教学研究是一种典型的“行为研究”。通常情况下的“行为研究”应该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上展开:第一,通过研究努力对行为本身作出准确认识;第二,通过研究能够从行为当中有所感悟;第三,通过研究可以在对行为的理性感悟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如果教师的教学研究已经深入到第三个层次,则相应的成果往往会以教学研究论文的形式呈现;如果教师的教学研究只局限于前两个层次,则相应的成果就应该是与教学论文有所区别的某种初级呈现方式。本文着重谈一谈这几种教学研究成果的初级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5.
陈大伟 《现代教学》2007,(1):125-125
“评课,究竟谁说了算”是不少教师会提到的问题。其实,要讨论“谁说了算”,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算”?怎么才“算”?我认为,中小学教师参与听课评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实在在地改进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因此,看听课评课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是否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而教师是否用于实践。并不取决于评课者说了什么,而是取决于他们认同了什么,接受了什么。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带来的实验教学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已经两年多了,笔者做为一线的教师,感受到这次课程改革有别于前几次的课程改革。新的理念、新的观念强烈地冲击着我们每一位教师。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课改的人,都会随着这场潮流在教学观念上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并且在观念变化的同时在教学行为上也发生着变化。它改变着我们多年形成的熟悉的教学程序、熟悉的教学目标、熟悉的实验方式、熟悉的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来说都将面临着一个新的课题。适应这种改革,教师的教学行为必将发生历史性的变化。课改要求教师彻底改变“权威式”的教学为“学友式”的参与学习活动,这就需要教师放下架子、走下讲台,俯下身来,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那么什么样的数学教学才是符合当前课改的要求、反映素质教育的理念呢?对此,笔者有以下浅见。  相似文献   

8.
为了实质性地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如约与我们相遇了,虽然我们与课改同行的时间并不长,但是我们正感受着课改带来的希望,领略着课改赋予的激情,分享着课改的喜悦。面对新课改“我们该怎么办呢?”“课改要改变我们什么?”专家培训参加了,课程标准也读了,课例光盘也看了。但是,我们还是在困惑和茫然中不知所措。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要更新,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要转变……所有这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去实现、去落实、去操作呢?这才是当前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请教前来培训的专家,专家告诉我们说,课改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现成的答案,要结合教学实践去摸索寻找。想想专家的话,不错!多少年来,我们早已习惯了去执行大纲,统一教学计划,抄写教参,应付考试,没有哪一天,我们把自己当作一位研究者去自主地、创新地进行过教学。今天,不妨换个思路,不去想“该怎么办”,先来探寻一下“不应该怎样做吧”。看一看,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哪些教学行为、教学方式需要改变,有人说,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是教学理念的具体的表现,思想观点的转变是一个思想斗争的痛苦过程。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推行以来,人们总感到并非事先预想的那样顺利。人们在思考,是什么因素在制约着“新课程”的推进?有人说是管理,并预言课改将“成于教师,败于管理”;有人说是考试评价制度:评价不改,课改寸步难行。笔者认为,制约课改的瓶颈因素不是管理、不是考试评价制度,而是教师素质。这是因为,从理论上说,教师工作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管理也好,考试评价也罢,这毕竟是外在的东西,充其量起一个导向作用,而其作用还受到教师的价值取向的制约。从实践层面上看,在“新课程”实施之前,也有一大批教育改革的典型,如大家熟悉的斯霞、霍懋征、魏书生等,他们的理念和教育行为与“新课程”要求非常一致。  相似文献   

10.
课改后,许多教师反映,最大的困难是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用,完不成教学任务。此问题的原因值得我们细细分析。课改首先是“加法”,教学目标更多元了,教学内容更广阔了,教学方式更丰富了。可是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时间是常量,有“加”就得有“减”啊,否则时间的矛盾就无法解决。那么,减什么呢?减不了,也就加不进,“改”就成了空话。  相似文献   

11.
龚超 《现代教学》2010,(11):31-31
常态化教学评价指的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调整教学行为服务的一项活动,同时也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一个过程。自上海二期课改实施以来,传统的教学评价受到了挑战,常态化的教学评价虽然得以维持,但是它却面临着教学评价目标不明确,评价主体较单一,评价行为意识不强等评价困境,使得它难以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服务。因此,教师要做好一“定”,二“建”,三“确立”,走出常态化教学评价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愈来愈多的教师走进新课程、体验新课程、实践新课程,教育思想与时俱进,教育观念日益更新,教育方法、技术和手段也日趋多样化。依托课标理念的引领,广大生物教师在重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机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课改的主旋律中还掺杂着不和谐的音符——无效教学行为,成为课改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作为课改这项系统而庞大工程的缔造者——教师需适时地审视自己与同事的教学行为,看有无“无效教学行为”,而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相似文献   

13.
课改后,许多教师反映,最大的困难是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用,完不成教学任务。此问题的原因,值得我们细细分析。课改首先是“加法”,教学目标更多元了,教学内容更广阔了,教学方式更丰富了(“探究”就是一例)。可是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时间是常量,有“加”就得有“减”啊,否则时间的矛盾就无法解决。那么,减什么呢?减不了,也就加不进,“改”就成了空话。  相似文献   

14.
新课改实验已实施数年,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有很大提高,新课改倡导的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体现。然而,随着课改进一步的深入,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如在课堂实践中,“肢解三维目标”、与“新课标”貌合神离、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时有显现;在观念层面,“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传统经典理论与现代创新理论”片面左右着教学行为与评价方式,等等。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只有通过教师自己的思考和研究,把新课改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新课程理念正在转化为教师们的自觉行动,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贴近课改的本义。不过,在实际操作中教师时常“带着镣铐跳舞”,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翻开我们的备课本,目标的设立已经充分注重了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的挖掘。然而细观内容,依然是“组织-复习-新课-巩固-小结-练习”的传统模式,这种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的人为割裂,实质是打着课改的旗号装点一下自己的“门面”。  相似文献   

16.
胡开甲 《课外阅读》2011,(11):352-352
我们在坎坎坷坷的教改摸爬滚打中深深体会到:如果教师没有领会指导教学行为的先进教育理念,对先进教学模式的精髓自然也就领会不透。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追求课改的效果,在课堂的形式上采取盲目“跟风”,只做表面文章,采用“引导”和“探究”的形式反映出他们并没有真正领悟课改的实质,追求的只是形式。由于对先进经验的精髓缺少整体把握,教师们当然对旧有的教学方式不肯轻易舍弃,教学改革也就只能落在表面上,缺少了持续发展的动力。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克服“书本中心”和“教师中心”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17.
现在,许多学校都有这样一个硬性的规定:教师上课必须站着(或游动着)讲课,坐着讲课将视为教学事故。有些学校已经将此列入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管理条例。为此,学校领导还经常到各教学班巡视,检查教师的讲课状态。一旦发现教师有坐着讲课的,轻当面劝告,重大会批评。更有甚,因连续几次被校方发现坐着讲课,会给予行政警告处分(或本年度内不准评优晋级的处分)。更为严蘑的会被校方勒令“下课”,或调离原工作单位。对此,绝大多数教师很不理解:校方制定这种管理条例的依据是什么?这种规定有利于新课改吗?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吗?年龄大的教师连续站着讲两节课,体力不济,坚持不下来怎么办?这对年迈体衰或疾病缠身的教师来说是否有些残酷?即便是身体还不错的教师,为了教学的需要,坐下来和学生进行诚恳的对话有何不可?都去关心学生,谁来关心老师?  相似文献   

18.
聂德庆 《成才之路》2010,(30):23-24
中专的课改不可谓不重视,但如何改?改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许多专家都在研究,本人作为一名中专一线教师在教学中也一直在思考中专的教学有效性是什么及如何在中专物理教学中提高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日常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然而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经常“答非所问”。学生为什么会“答非所问”?我们借着一节常态课中的两则教学片段探究学生答非所问的原因,从中思考教师的提问行为,给一线教师一些启迪。虽然两则教学片断不足以看清日常课堂教学的全貌,但是,这是一节常态课,教师不自觉地流露出的习惯性行为,常常隐含着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如果我们能从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中感悟到什么,  相似文献   

20.
每次外出听讲座,当讲者谈及课程改革的精神及前景时,总会听到旁边一些教师发出沉重的叹息:“考试制度不改,再好的课改有什么用?”其悲叹之忧伤,夹杂着对课改的埋怨,对考试制度的无奈与责难。对此,我常常在想,教师们为什么走不出“应试教学”的樊篱?他们的心中为什么总是存在着如此厚实的禁锢自我的“围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