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张志勇 《成才之路》2011,(17):10-I0005
第一本:冕享之骂 无字之书,就是生活本身这本大书。谁读好生就会变得日益聪明智慧起来。谁今天,我们的学生朋友,不能说读书不多,不能说读书时间不长,但是,我们读的书,其结构本身有大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读生活实践这本大书用的时间太少,用的心思不够。  相似文献   

2.
<正>请先读懂自己的心萨特曾说:"我是在书堆里开始我的生活的。""书"总是伴随我们的一生。据一位作家所言,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是"有字之书",那是知识的海洋;一是"无字之书",那是社会的历练;一是"心灵之书",那是心灵的觉醒。三本大书缺一不可,否则人生这段历程似乎缺了一个角。但我说,"心灵之书"才是每个人最该读透、最该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先生不止一次地说过:在童年时,他除了读一本“小书”,还读了一本“大书”。所谓这本大书,就是“用人事写成的”生活。另一方面,沈先生又用他如椽之笔写出湘西这本“大书”。因而有人说,沈从文的作品是一本社会百科全书,俨如展开一幅社会生活画卷。  相似文献   

4.
<正>人生有三本大书:"有字之书",即最一般意义上的书;"无字之书",代指生活中的经验;"心灵之书",则是对生命世界最本质的追求与省思。如我所言,三本书各有侧重,但首要的是读好"心灵之书"。"有字之书"是我们获取知识最主要和直接的来源。我们出生、  相似文献   

5.
<正>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于2016年秋季正式投入使用。下面,笔者结合教材的编写特点,就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谈几点看法,以就教于方家。基于生活,高于生活把读有字之书与读无字之书结合起来,基于学生生活经验来处理和运用教材。教材是有字之书,要把有字之书读懂、读活,就必须读懂社会生活这本无字之书。只有在实践基础上把读有  相似文献   

6.
天地间有两种书:一是有字之书,一是无字之书。我们生活的社会就是一部活的无字之书。无字之书的内容广博而又深奥,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我们留心读之,便也能从中享受到开卷有益的愉悦。阅读这部宏大、深邃的无字之书,需要我们用真情去接纳,用心灵去感应,用头脑去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从人际交往的情境当中,感受到人间的温情,咂摸到生活的滋味;  相似文献   

7.
读心为魂     
<正>阅读常被奉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有位作家说,人生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这话说得确实精辟,但我仍想为其添上一种层次:以"有字之书"为人之底,以"无字之书"为人之骨,以"心灵之书"为人之魂。"有字之书"指世间客观存在的一切文字内容,也是人们狭义上的阅读之物。杜拉斯曾说过"每一本书都是漫漫长夜",夜晚,用一本  相似文献   

8.
人生如书     
<正>有位作家说,人生要读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以及心灵之书。我认为这三者间是存在渐进关系的,好比一个人的成长,由浅入深,是个不断上升、臻于完善的过程。在人生的初级阶段,有字之书是我们的启蒙书。从教科书到教师推荐读物,我们广泛地涉猎,饥渴地汲取。与此同时,我们的视野由一个小屋子扩展到山河大地,三观不断被塑造与巩固,坚固到支撑  相似文献   

9.
读书:读有字的书,也读无字的书读有字的书,可以使人博学而睿智。然而,如果只读手中的小书,而不读生活这部无字的大书,那“阅读”就会受到很大的局限。沈睫、严金秋这两位同学,就从有字的小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走了出来,深入到生活的大书中去。当他们对生活这部无字书有所理解、有所感悟的时候,那部有字的书就变得浅显易懂了。  相似文献   

10.
今天,读书活动不仅构成了儿童校内生活的重心,还僭越了儿童的校外生活,这造成了儿童对自然和社会感性认识的匮乏,超负荷的读书活动戕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从而也带来了教育的困境。教育应该把儿童读大书的机会还给儿童,使儿童在读文字之书之余还有机会去读由自然、社会人事组成的大书,这是由儿童教育的基本任务和特点决定的,也是儿童教育获得成功的秘密。  相似文献   

11.
人生之书     
<正>列夫·托尔斯泰曾言:"人生的目的不在于达到完善,而在于越来越接近完善。"在卷帙浩繁的人生之书里,人有了力量,也更接近着生命的完善。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此言得之。人虽是独立的个体,但却不孤立。人要从外在  相似文献   

12.
天地间有两种书:一是有字之书,一是无字之书。我们生活的社会就是一部活的无字之书。无字之书的内容广博而又深奥,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我们留心读之,便也能从中享受到开卷有益的愉悦。阅读这部宏大、深邃的无字之书,需要我们用真情去接纳,用心灵去感应,用头脑去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从人际交往的情境当中,感受到人间的温情,咂摸到生活的滋味;才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现象当中,窥见到社会的发展,洞察到人类的进步;才能够从司空见惯的琐事当中,感悟到真善美的高尚和假恶丑的卑鄙,体悟到人生的真谛。有道是,世事通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要我们能够养成善于翻阅无字之书的习惯,时时留意,处处留心,我们的真情便会被激荡起来,就会有了倾吐的欲望,且有着一吐为快的惬意!  相似文献   

13.
<正>【文题展示】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注意】(1)题目自拟。(2)不得少于800字。(3)不得抄袭、套作。  相似文献   

14.
书该怎么读?该读什么书?“书”除了“有字之书”还有“无字之书”吗?那么,什么是“无字之书”?“有字之书”读什么?“无字之书”读什么?带着这些疑问,走进本期我们为你编选的《书虫完全手册》。相信你的所有疑问会在阅读中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5.
<正>人的一生要读两本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而“有字之书”来源于“无字之书”。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一本大大的“无字之书”。很小的时候,爸爸就带着我去很多地方旅行,去图书馆里看书。只要到一个城市,爸爸就会带我去寻找图书馆、图书大厦和书城。让我记忆犹新的有天津图书大厦、石家庄图书大厦和开封书城。我打开一本本的书,就像打开一座座魔幻城堡的大门。  相似文献   

16.
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亦是如此,没有积累大量的写作材料,作文便会言之无物、言不成文。那么,写作素材从何而来?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去积累掌握?笔者认为,生活是写作最大的素材库。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去读生活这本大书,让他们从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事件和人物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当对生活之书阅读"破万卷"时,学生笔下自然就"如有神"了。  相似文献   

17.
教学生读书不只是为了读书本身,更应当引导学生走入所读之书,再从中走出来并进而走向自己,用自己的思考去品味书中的观点,用自己的思维去加工书中的材料,在思考中寻求手中的书与自己的生活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用“手不释卷”、“韦编三绝”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他的读书佳话也颇多,现在读来仍使我们受益匪浅。一、手中无笔不读书。1917年下半年至1918年上半年,毛泽东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当时“修身课”教材是《伦理学原理》。毛泽东读这本教材的时候,总要拿起笔在书上写下读书的认识、感想等。这本教材只有约10万字,但毛泽东却在这本书中写下了2万多字的批注。独立思考,勤奋刻苦,手中无笔不读书,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就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此后几十年都坚持不废,是多么难能可贵啊!二、好书不厌百回读。1975年的一天,毛…  相似文献   

19.
古人说,夏日读书滋味长.夏天炎炎,酷暑难耐.可因为读书,夏天也有了诗情画意.用书香消夏,能让人回到自然,能让枯燥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夏天读书,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夏天万物繁盛,而阅读的灵感,也像夏天的雨一样说来就来.在树下,在时时飘来的风中,一卷在手,与古今的智者对话,读到精彩处是“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的舒适.读圣贤之书,能涵养身心体会大道;读君子之书,能知察天地通晓人情.  相似文献   

20.
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数学知识.记得伽利略曾经说过:"自然界这本大书是用数学语言写的!"因而只要我们留心生活,就可以发现生活中有很多数学探究活动事例,下面的事例就是其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