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闽台宗教文化交流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明清时期福建宗教文化随闽籍移民传入台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福建祖庙为根、台湾开基庙为枝、台湾分灵庙为叶的宗教联系,为了维持和强化这种联系,闽台宗教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往来关系,在两岸关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闽台关系更加密切,大批台湾善男信女来福建祖庙进行谒祖,客观上推动了福建经济的发展,升华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并促进两岸政治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山学院学报》2016,(4):22-26
由于地处偏远,历史上开发较晚,文山地区至明代始有传统学校教育的萌芽,至清代进入传统学校教育全面发展的时期。官学(府学、县学)、书院、义学等学校机构,至清代已经全部具备,和云南省靠内地区的教育发展实现了趋同,进一步说,至少在教育形态、教育管理、教学内容等方面,清代的文山已经和中原内地差距缩小,完成了教育内地化过程,实现了教育一体化。民国时期,文山紧跟内地发展步伐,完成了传统教育的转型,为新中国学校教育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清代台湾的学校包括儒学、书院、义学、社学和书院等,这些学校虽然由于清廷对台政策的消极而影响到台湾的教育水平,但是毕竟促进了台湾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中华化在台湾生根发芽,完成了两岸理念的整合,其影响是深远的,作用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大批福建闽南人迁居台湾,他们在开发台湾以至定居的过程中,为了争取生存空间,依靠宗族、乡亲的关系,团结互助,一致对外,表现出强烈的宗亲意识,形成富有特色的宗亲文化,对开发台湾的聚落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也有排斥外族、外地人的消极因素。总体看来,闽台宗亲文化在清代台湾开发前期积极作用明显,而在后期由于宗族势力的强化产生消极的影响。这种通过移民传承的闽台宗亲文化,是闽台关系的重要纽带,也是闽台文化的主要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5.
清代,台湾孤悬海外,地理环境的隔绝,使闽台两地的交通往来十分不便,但却没有影响以儒家思想为标志的传统文化向台湾的传播,大一统的政治格局长期保持,社会趋于进步,这其中科举考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闽台属同一个行政区域,两地在科举考试方面的联系尤为密切。...  相似文献   

6.
在日据的五十年间,虽然闽台之间的教育往来并不活跃,但相互之间的教育联系却是客观存在的,台湾籍民在接受教育,台湾少学生赴福建学习,台湾学生在福建的爱国活动,福建学校师生赴台湾学习和工作等,都证明相对隔离的状态并不能彻底闽台两地的教育联系。  相似文献   

7.
论闽南与台湾教育的历史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缘于各种特定因素的交互作用,闽南与台湾历史上教育方面的联系一直非常密切。这种联系在各个时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特点不同,但总体上是一种双向交流。闽南与台湾教育的历史交融对台湾教育兴起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中国沿海地区长期蒙受"海禁"政策之危害,社会经济停滞不前.清朝统一台湾后,当局以"国计民生"为念,果断结束"海禁"政策,转而实施开海贸易与闽台对渡政策,闽台由单口对渡逐步发展到"三口对渡",实现了清代的"三通".这是一项足以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决策,顺应了社会发展之潮流,推动了海峡两岸社会经济的巨大进步,为台湾经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9.
洪彩真 《南平师专学报》2011,30(1):58-62,65
福建与台湾同文同种,有难以分割的亲密关系和民族情结,两岸的教育交流历史悠久。文章从五个时期论述了闽台教育交流的状况。闽台两岸教育交流呈现断断续续的状态,明郑政权时期、清朝统治时期闽台两岸教育交流十分频繁,前者以福建对台湾的单向输入为主,后者呈现双向交流态势;而殖民地时期、日据时期和20世纪50-80年代闽台两岸教育交流则十分困难。20世纪80年代以来,闽台两岸教育呈现双向交流且有不断繁荣的态势。  相似文献   

10.
1922年《壬戌学制》正式改称实业教育为职业教育,改旧制甲种实业学校、乙种实业学校为职业学校。以职业教育取代实业教育并非仅为名称上的变化,实际上体现了社会对职业教育内涵、功能以及地位认识的不断深化。职业教育取代实业教育与当时社会主导思想的变化、职业教育家自下而上的推动以及欧美职业教育思潮的影响相联系,这一历程加强了职业与教育、社会及个人的联系,变革了劳心胜于劳力的教育传统,并借助学制的改进推进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闽台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闽台文化是指生活在闽台两地人民共同创造的、以闽方言为主要载体的区域文化,它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富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本文就闽台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作初步的探讨。 闽台之间源远流长的文化联系,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原始社会。古人类学家证明,距今3万年前的台湾最早古人类“左镇人”和稍后一些的“长滨文化”的主人都是从大陆经福建迁入台湾的。考古发掘也证明,台湾新石器时代的大岔坑文化、凤鼻头文化遗址的中下层的遗物和同时期福建壳丘头文化、昙石山文化遗址的遗物在造型和类型上有不少相似之处。青铜时代,闽台之间的文化联系更加密切,同一时期的考古发现均属于以几何形印纹陶和彩陶共存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2.
1683至1895年间,许多清代大陆进士在台湾任职,他们在捍卫台湾领土主权;为官清廉,科学整顿台湾社会次序;任官教职,热心办学;实施农业减税政策,推动农业发展;正确处理民族矛盾,促进土族民族与汉族融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清朝康熙皇帝统一台湾政策与军事将领施琅对台湾的收复;康熙时期农业、矿业众多行业的发展,为清朝治理台湾,提供了经济实力;清代大陆进士在去台湾任职前,均有在大陆内地任职的丰富经验等,系清代大陆进士在台湾任职时能发挥积极作用之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清代闽台郊商是主要从事台海贸易的地域海商群体,他们一般都聚集在闽台沿海沿河靠近港口的地方,开行设栈,囤货发运或储货待售,逐渐形成了逐港而居、各聚街衢等空间特征的海商聚落。闽台郊商活动的这种空间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闽南海洋社会经济的复兴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福建地方官员及士绅与台湾书院的发展,闽学对台湾书院的影响、闽台书院主要制度的比较等问题的探讨,认为闽台书院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相互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十分频繁,互补性很强,在一个统一的国家里得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闽台经济发展阶段辨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闽台因其区域自然背景及历史文化的相似性和经济发展时序递差性成为区域对比研究的理想对象之一。利用闽台相关统计资料分析显示 ,从发展速度、发展规模、产业结构等指标看 ,台湾经济已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 ,而福建经济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发展阶段。通过对闽台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影响因子的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统计分析表明 ,1978~ 2 0 0 2年间闽台经济发展进程是受不同驱动变量影响、性质上差异明显的两个发展阶段。虽然台湾经济发展道路并不完全适用于福建 ,但台湾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及其经济发展各个阶段的社会经济指标 ,对福建经济发展还是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福建是祖国大陆与台湾距离最近的省份,闽台两地在地理、历史、人文等方面相近相通。随着两岸关系的日益紧密,闽台之间的教育交流也日益频繁。在对厦门、台北、台中三地学校考察基础上,针对闽台两地音乐基础教育的现状,对其共性及差异性进行比较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相互借鉴,优势互补,达到两岸音乐基础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之目的。  相似文献   

17.
论闽台民间信仰的社会历史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闽台素有“好巫尚鬼”的传统,民间信仰特别发达,它以深不可拔的传统和无孔不入的力量,对闽台社会历史产生重要的影响。闽台民间信仰曾经为闽台先民拓展生活空间提供精神支柱,并在维系基层社会的政党秩序,传承文化传统,丰富民众经济文化生活,以及参与社会教化,凝取民族精神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时至今日,闽台民间信仰仍然在民间发挥其特有的社会作用,其中联系海峡两岸骨肉亲情关系的纽带作用还得到一定的强化。  相似文献   

18.
清代闽台海防一体化思想的发展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闽台的海洋地理环境决定海防是须臾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从清代闽台区域的海防实践,传统海防观向近代海防思想发展的过程,论述林则徐、魏源建立外海洋军以为海疆久远之谋的海防思想,以及对闽台海防 思想较有影响的左宗棠、沈葆桢、丁日昌、刘铭传的海防思想,海防思想的中心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个时期的海防思想对尔后兴起的维新变法思想起了筚路蓝缕的开拓作用。  相似文献   

19.
福建与台湾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两地在信仰、风俗、方言等许多方面都是一脉相承的。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密切,闽台之间的教育交流也日益频繁。文章以问卷调查为基础,研究了闽台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及特征,并以厦门、台北、台中三地的九所学校为例,对其共性及差异性进行了比较,分析了每所学校的优势及特色,提出了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舁和社会发生快速变化的时代.一次性的为少数人服务的封闭的学校教育成为建立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根本性障碍。在这种大背景下,要求打破传统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封闭性隔阂,拆除传统学校教育与社会的根本性障碍.实现正规的、官方的学校教育体系与非正规的、非官方的乃至民间自发的社会教育体系、家庭教育体系之间的有机联系,构筑以成年、老年人教育为主体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终身学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满足人们对教育日益增长的要求。在此意义上,终身教育、终身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