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素质教育是与现代化社会持续发展相适应的一种教育观。顾明远教授指出,素质教育虽然不能等同于基础教育,但基础教育必定是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它必须为学生的成长打好三个方面的基础:一是打好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二是打好进一步学习或终身学习的基础;三是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门必须树立起科学的基础教育观。基础教育必须面向创新,必须全面、适度,必须符合科学规律。这样的基础教育观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就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来看 ,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 ,打基础是小学教育永恒的主题 ,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但是 ,基础教育应该打什么样的基础 ,或者说应树立什么样的基础观 ,这是教育界同仁一直在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 ,小学教育除打好文化知识基础外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某些基本素质 ,至关重要。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是学生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点体会和看法。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相互合作、双向交流的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  相似文献   

4.
作者简介见本刊2006年第1期.“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坚实的基础,何来摩天大楼?基础教育,首要任务是打好基础.数学教育,必须为未来公民提供坚实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人的创造、发展、成功,永远是绚丽多彩的,但是这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必须打好基础.近来,在提倡创新教育的时候,人们有意无意地忽视基础,甚至把打好基础当作陈旧的理念加以摒弃.  相似文献   

5.
随着创新教育理论在基础教育中的广泛应用 ,人们愈来愈体会到创新教育的价值。创新教育的直接表现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创新教育的基础在于基础教育。现阶段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 ,仍然有两种倾向需要校正。一种是认为创新教育的可操作性不强 ,基础教育就是打基础 ,中小学生不可能有什么创新 ;另一种认为现在的基础教育要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 ,传授基础知识不是主要的 ,应该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我们只有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创新 ,同时也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他们才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 ,…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门必须树立起科学的基础教育观.基础教育必须面向创新,必须全面、适度,必须符合科学规律.这样的基础教育观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教育是为四化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它自身的规律。如同“科学种田”可以夺高产一样,中小学也要搞“科学育人”,才能为四化建设培养人才打好基础。不研究教育科学规律,不探讨“科学育人”问题,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失去理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是指为年轻一代未来做人和未来发展打基础的教育。基础教育首先是公民教育,即作为一个公民必须接受的最基础的教育。在现代社会里,首先是初等教育,在当前的我国,是指包括初等教育和初中教育在内的九年义务教育,先是公民教育,其次是为高一级的职业教育和升入高等学校打基础。如果我们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基础教育的性质及其任务,重新制订基础教育的  相似文献   

9.
教育创新:克服教育观念的四大误区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认为:教育观念要创新,首先要克服教育观念上的一些误区。第一,要克服为教育而教育、教育为升学的这种误区。教育要为人的发展服务。我们讲基础教育,就是要打好以下三方面的基础:1.要打好让儿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2.要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3.要打好走向社会的基础。第二,要克服人才观的误区。有的人混淆了人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育创新,而教育创新的基础是学科教学创新。物理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因此,物理学的教育创新首先应体现在实验的教学创新上。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我们学校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基础,着眼素质,提高质量,使学校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各项指标总评连续四年为全市第一。我们的认识和作法是: 一、明确培养目标,端正办学方向 初中教育担负着培养青少年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初中教育是打基础阶段。 1、初中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奠基工程,必须为学生打好各方面的基础。 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术,审美能力等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初中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社会所需要各种人才素质的高低,初中所打的基础至关重要。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部课程内容都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踏踏实实地教好,学好。我校多年来都严格按照国家教委课程计划设课授课,所有学科全面加强,即使史、地、生等学科的及格率也在95%左右。  相似文献   

12.
普通中学是整个教育的奠基性工程,对提高民族素质和培养各级各类人才起着基础作用。端正普通中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必须明确普通中学的性质与任务。一、对普通中学性质的认识普通中学是基础教育。我国的普通中学是为一个社会主义公民一生正常进行工作、学习和生活打基础的,同时也为学生接受各级各类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打好一般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基础。其性质可以从基础性、全面性和发展性三方面来说明。  相似文献   

13.
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正成为当代教育的主旋律。基础教育是为学生未来发展打基础的教育,它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影响着学生的未来走向。一个人将来有没有创造力,能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教育阶段打下的基础。因此,基础教育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面向未来、服务创新,要牢牢把握创新的目标,瞄准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那么,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面向未来,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打基础,为创新型国家的持续发展打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具有比较突出的创造性,包括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是人生发展的基础,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从基础教育阶段起,就要做到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同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主要在幼儿园和中小学阶段。 一、实施创新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 实施创新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教材内容等实际情况。因此,教育活动的开展应遵循下述原则: 1.主体参与原则。指教师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  相似文献   

16.
人们常常讲,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奠基工程,是打基础的。但是打什么基础,似乎并不是所有老师都明白。我认为,基础教育是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的发展打好基础,要为人的高素质的发展打好基础。首先,要打好儿童青少年全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儿童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成长的时期,这个时期需要特别的爱护和培育。但是,却有一些老师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往往随意伤害学生:或者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或者任意挖苦学生,用损人的语言伤害学生。这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  相似文献   

17.
经过2001年以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基本建立起来。但现行基础教育课程教材还没有全面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还没有完全适应教育普及化发展需求,还没有充分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对国民素质、创新人才的新要求。建设科学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必须遵循规律,加强顶层设计,确立建设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科学理念;必须注重策略,加强协同攻关,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科学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学科教学分化还是综合既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科知识本身发展规律,也要符合不同阶段教育的目标、任务和社会要求。高中后期文理分科教学有利于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衔接;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增强学生专业意识。必须为学生的发展打好全面基础;必须提供形成学生兴趣、满足学生发展的丰富课程和教学资源;必须形成文理渗透的有效教学方式;必须以培养有专长的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改革高考,引导中小学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要为儿童和青少年在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和劳动技能等方面打好基础。过去长期形成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新形势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不相适  相似文献   

20.
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履行的法律义务和基本职责。党中央、国务院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规定和要求是明确而具体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全面实施国家课程方案为载体;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中学生物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学会学习,获取生物学知识与技能,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深造和参加现代化建设、适应现代化生活打好坚实的生物学基础。所以我们要树立生物学教育的素质观,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办法去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