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交媒体时代,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更加尖锐,新闻媒体有时为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而不当披露灾难经历者社交媒体上的隐私信息。针对人物特稿《MU5735航班上的人们》是否侵犯隐私权的问题,业界与学界观点也产生了分歧。本研究历时性地梳理了知情权与隐私权及两者关系的演变,并分析两种权利冲突在社交媒体时代加剧的原因。针对灾难报道的两权冲突大多属于私权利冲突的情况,本文建议新闻媒体以权利协调为基本平衡原则,并遵循“征得知情同意”和“协商隐私管理规则”的操作规范来平衡知情权与隐私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一些新闻媒体越来越多的采取"曝噱头"的方法吸引公众眼球,这造成了媒体侵犯公民隐私权的案例日益增多.本文从新闻媒体侵犯隐私权的原因入手,探析新闻传播与隐私权之间的协调和平衡之道.  相似文献   

3.
张汉丽 《新闻世界》2009,(7):101-102
近年来,新闻报道侵犯隐私权事件日益增多,引发了很多讨论。本文从新闻采访报道中侵犯他人隐私权现象入手,探讨新闻媒体如何避免在新闻报道中侵犯他人隐私权。  相似文献   

4.
新闻自由与隐私权保护互有联系又相互牵制,它一方面表现在新闻媒体对公民隐私权的侵权纠纷,另一方面表现在隐私权的过度主张对新闻自由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功能的妨碍与抵触。新闻自由与隐私权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与生俱来、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5.
隐私权与新闻自由都是人的基本权利,但在现实生活中,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经常发生.如何合理界定隐私权与新闻自由,协调两者冲突,成为现代法律和新闻媒体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隐私权与新闻自由都是人的基本权利,但在现实生活中,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经常发生。如何合理界定隐私权与新闻自由,协调两者冲突,成为现代法律和新闻媒体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前,业界研究灾难新闻报道伦理问题的多,探讨法律问题的少,研究受众知情权的多,分析灾难当事人人格权的少,本文从权利冲突人手,旨在探讨灾难新闻报道中灾难当事人的生命健康权、隐私权等人格权,与新闻媒体的采访权、受众的知情权等发生冲突和如何平衡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关于不文明行为新闻报道的讨论中,对公民隐私权保护的支持具有绝对化倾向,而关于普通公民而不是公共人物的隐私权对公共权利的适度让渡则很少讨论.其中,近期以马赛克为主的技术处理成为深扰新闻媒体平衡公共权利与公民隐私权的集中表征之一.本文运用新闻学和法学的有关原理,结合武汉地铁"泼面女"等新闻事件,对新闻媒体关于严重的不文明行为的新闻报道对当事公民的肖像权和隐私权触及进行了论述,在坚持媒体新闻信息传播公民隐私权保护原则的前提下,又主张公民隐私权保护的适度性.不过,新闻信息传播中普通公民隐私权对公共权利的适当让渡也有禁区,即特殊群体例外原则和有助于有错方不给社会增加负能量原则.  相似文献   

9.
随着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与之相关的读者隐私权保护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本文介绍了读者隐私权问题及个性化服务下读者隐私权保护的特殊性,分析了读者隐私权被侵犯或泄露的隐患,指出了图书馆在个性化服务下加强读者隐私权保护的策略和手段.  相似文献   

10.
公众人物是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人,是社会关注的对象,他们和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新闻媒体对公众人物隐私权报道时受到一定的限制与保护,当前应尽快完善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报道机制.  相似文献   

11.
论文对隐私及隐私权的内涵进行法律意义上的界定,在分析国内外读者隐私权法律救助原则的基础上,对我国图书馆读者隐私权保护研究主流观点进行了综合与评述。参考文献15。  相似文献   

12.
新闻舆论监督权与公民隐私权的冲突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舆论监督作为社会监督的一个重要途径,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普遍认为它是实现公众知情权的至关重要的途径。但是,随着社会对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日渐推崇,新闻媒体也屡屡以侵犯他人隐私权被推上法庭,人们一方面对新闻界揭穿克林顿“绯闻案”而拍案叫绝;一方面又为英国戴安娜王妃为避“狗仔队”追逐香消玉殒而震惊。这种保护公民隐私权与新闻媒体的社会使命的冲突,使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不得不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程英 《青年记者》2003,(9):50-51
1890年,基于对新闻媒体肆无忌惮暴露公民私生活的不满,美国法学家路易斯·布兰蒂斯和萨莫尔·华伦在他们著名的论文《隐私权》中首次提出隐私权概念,发展至今,已为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所接受。隐私权指的是公民所拥有的对其私人事务进行支配、控制并且  相似文献   

14.
简要介绍了读者权利的概念及其包括的平等自由权、知情权、隐私权等。图书馆应采取加强图书馆立法、提高服务质量等一系列措施来维护和保障读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崔松旺 《新闻世界》2014,(9):211-212
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闻媒介竞争的加剧,以及新闻法律规范的不健全,新闻侵权诉讼骤升,特别是隐私权诉讼层出不穷,不但可能影响媒体的公信力,也可能对受害人或者原告造成严重损失。本文探讨了新闻媒体如何免于新闻侵权诉讼及在诉讼中如何减少损失,以为司法和新闻活动提供些许可资参考的视角,最终实现公民隐私权得到保护和新闻媒体健康发展的双赢或者多赢效果。  相似文献   

16.
娱乐新闻侵害隐私权及法律内涵隐私权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沃伦和波兰戴斯提出的,1890年,他们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了论文<论隐私权>,主张一种新的"不被了解的权利",即隐私权.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①娱乐新闻侵害隐私权是指娱乐新闻媒体或记者在采访和报道过程中,未经他人同意,侵入他人的私人领域,披露他人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事务和活动,造成他人损害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事业不断发展,新闻媒体注重经营创收的传媒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媒体人通过新闻的隐性采访来达到新闻策划的目的。然而在这一采访方式的运用过程中造成了与公民隐私权的冲突。本文针对隐性采访与公民隐私权出现的问题和冲突进行梳理,进而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便于传媒人在使用隐性采访时能对侵犯公民隐私权情况进行良好的规避。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有部分新闻媒体的采访手法和报道内容十分低劣与不堪,为了写出一篇哗众取宠的内容而不择手段,在追求新闻自由的同时,反而侵犯到了他人的个人隐私,如果没有保障个人隐私权,一切的私人行为将像被摊在阳光底下,不受任何保障,因此是否该给予新闻媒体报道的特权,还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对于怎样在新闻自由与个人隐私之间找出一个平衡点,还仍有待努力。本文综合分析了新闻报道隐私权保护的意义、类型及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当前,由于新闻报道而引发的隐私权问题,正引起激烈的争议,也成为新闻业界、学界、和法律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由传媒侵犯隐私权导致的争议,不仅因为我国目前尚无专门针对隐私权的法律规定,为其留下了争论的空间,而且源于许多人对隐私权似是而非的理解,各取所需.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一些人持隐私权神圣不可侵犯的态度,动辄将媒体告上法庭,而媒体多数败诉,这就助长了一种倾向--隐私权成为个人的一种绝对权利,成了媒体报道的"雷区".笔者则认为,隐私权不应成为绝对的私权.  相似文献   

20.
新闻侵害法人名誉权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明社会,信息犹如空气、水一样都必不可少。在新闻以及新闻媒体已然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的同时,新闻侵权现象也成为家常便饭了。新闻侵权的客体主要是公民和法人的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与著作权等。在我国隐私权尚未成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得到法律保护,而是把侵害隐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