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得1992年夏,我当时任中越边境部队军事记者,到红河前线一个边远、偏僻的前哨阵地采访。当时中越自卫反击战早已结束,《解放军报》对“边防热”的报道早已降温。像这种前哨阵地在边防一线又极平常、极多。要想写出稿件在《解放军报》菜又够吃了。这虽然是在一线基层发生的小事,但对全军所有边防一线部队都很有指导意义。我根据这一线索,进一步采访、核实,采写了《要面子苦了肚子,讲科学壮了身子———云南边防某部因地制宜科学发上刊用是一件很难的事。在采访中我了解到这样一件事:以前这个阵地为了应付上面检查农副业生产,把原先好好的菜…  相似文献   

2.
好新闻需从“土”中刨,这是我从事新闻采写几年来的体会。 一、题材需从“土”中觅 《姚世贵治家》一文的新闻线索是我前年夏季在金集乡农田基建现场上发现的。当时有人告诉我:当年穷得叮铛响的姚世贵推行家庭分工制、奖罚制、民主理财制、家庭工资制,并坚持召开家庭会议,从而脱贫致富。这件事一下子就在我头脑里扎下了根。近  相似文献   

3.
采写新闻报道,要深入实地采访,多找当事人谈心。有时候还要多接触一些与报道有关的人和事,这样报道的思路才能开阔。 1987年7月,我去采写大学毕业生连长张殿东爱兵精武的事迹。当时,《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前卫报》等对此都已作了大量报道。怎样才能采访到有独到之处的材料?我苦思瞑想,一连几天走不出自己  相似文献   

4.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不禁回想起二十一年前亲身经历的一件事。1983年上半年,全国掀起了向新时期的活雷锋朱伯儒同志学习的热潮。当时我是空军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干事,参与了朱伯儒同志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由于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央人民广播  相似文献   

5.
1989年9月11日,我采写了一篇有关环保的工作研究《给落叶找出路》,这篇文章的采写过程,使我感到要想在报道上有突破是件很不容易的事.焚烧落叶,是秋季生活在城市里居民最感烦恼的问题这一,报纸、电台年年讲,群众来信年年抱怨,政府年年发文禁止,可是始终禁止不了.  相似文献   

6.
我参加了人物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和《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下面简称《嘱托》和《报道》)的采写工作。现在,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两篇通讯采写、构思的过程,谈谈它们产生的具体背景。  相似文献   

7.
我从1983年开始给报刊投稿,几年来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采写稿件,有52篇被《内蒙古日报》、《致富之友》、《呼伦贝尔报》等报刊采用。 1983年我正在计财科当会计,当时农场刚刚实行了生产承包责任制,当年,粮豆丰收,加之措施得当,使亏损17年的甘河农场第一次盈利,财算一定,我就写了《甘河农场十七年来首次盈利》一  相似文献   

8.
情系雁翎队     
《雁翎队》这篇报道,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在延安采写的,发表在1943年8月22日的《解放日报》上,距今已整整58年了。 1943年的“七·七”前夕,《解放日报》编辑部为纪念抗日战争六周年,曾组织编辑记者采写一批反映敌后军民英勇抗战事迹的报道,以鼓舞全国抗战军民的斗志。当时编辑部派我去中央党校采访,那里正有一些从敌后根据地来的部队干部在集中学习。他们几乎人人都有一些不平凡的战斗经历,都能讲出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但是,找谁好呢?我考虑了很久,决定采访来自冀中的同志。因为1939年我曾随八路军120师主力挺进冀中,在那里打过近一年的游击战。那里艰  相似文献   

9.
每当翻开自己作品的剪报夹,心中总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其中,尤其是那篇刊登在工人日报七版头条的《襄樊工务段“民心工程”聚“民心”》稿件,其采写经历让我终身难忘。记得那是1998年2月的一天上午,我到党委书记程卓的办公室里送丈件,当时,程书记正跟几个支部书记谈工作上的事,谈着谈着,程书记说的一个故事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原来,武汉有一个企业的工会主席到  相似文献   

10.
我从事基层的新闻报道工作已有十几年了。这些年来,我紧密配合基层党委政府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针对本地实际,努力挖掘、报道人们在建设两个文明建设过程中所涌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和取得的新成绩,为各级报刊采写了3000余篇新闻作品,连续几年被《浙江日报》、《台州日报》、《天台报》三级党报评为“三优”通讯员。 在新闻工作的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首先必须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委政府的工作意图,坚持正确的舆论寻向,才能做好新闻  相似文献   

11.
一事一议,作为一种新闻体裁,据新闻界老前辈回忆,是60年代初兴起于大众日报的。当时,出了一批新闻佳作,人民日报、新华社向全国做了评介。后来,许多报纸相继出现了“一事一议”这个栏目,成为一种特别的新闻体裁,至今被读者喜闻乐见。我结合自己多年来学习采写一事一议的实践,谈一下关于这种体裁的把握和运用。一事一议,必须有事,有新闻。然后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二年和一九八三年,我练习写作的《老草匠改行》和《仲木匠巧为农家做书橱》两篇通讯分别被评为江苏省广播系统两个年度的一等奖稿。回顾这两篇通讯的采写过程,我体会到:要使新闻报道避免“似曾相识”的窠臼,必须锻炼自己的新闻敏感,留心日常生活,不断提高我们发现生活和表现生活的能力。我采写《老草匠改行》是八二年底的事。那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召开了三年,而农民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却  相似文献   

13.
七八年前,偶然从《新闻研究资料》丛刊上看到《主编〈中国青年〉杂志10年的杂忆》,我就开始寻找其作者邢方群先生了。我为《中国青年》在五六十年代一个又一个轰动效应而激动,为著名期刊背后并不著名的期刊编辑家而陷入沉思。我向曾在团中央系统工作的一位老编辑打听,他未知其详。我听从他的建议写信给工人日报社打听,但没有回信。来北京工作两年,忙乱有加,探访的渴望却一直没有熄灭。98年6月,与一同事闲聊,才知道她就住在工人日报社内。一时激动,我竟连要打听的人的名字也记不起来了,只说是位曾在《中国青年》当总编的老头,想不到她竟脱口而出  相似文献   

14.
我曾经认为:写头条新闻是记者和新闻干事的事,与我们业余报道员无缘。当去年12月11日《徐州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我采写的《驻贾汪某部四连四班,十八年坚持学雷锋,十四次荣立集体功》的稿件后,我开始改变了以前的看法,坚信:只要能  相似文献   

15.
今年的2月9日,我按照社里的统一部署,参加了总政组织的“记者蹲点看基层”采写活动。当时,我被分到驻辽西比较偏僻、艰苦的某集团军炮兵团指挥连蹲点。在蹲点的10天里,我了解到很多在编辑部了解不到的真实情况,采写了《“我们不愿这样投弹!”》、《商连长拒礼》、《阵阵清风扑面来》3篇题材鲜活的稿件。我是我们前进报社第一个蹲点的记者,也是第一个发稿的记者。稿件见报后,基层反响较好,总政宣传部在《宣传情况》中还表扬了我写的两篇稿件。结合这次采写活动,我有三点体会和感受——只有真诚地融入官兵才能看到真实的基层这次下基层连队蹲…  相似文献   

16.
我最初认识潘国平是在稿子上,那是1980年的事。他不仅经常写稿,还常常附上一封简短的信, 什么“不求见报,只求赐教”,“我已作了修改,请再指点”云云。这三言两语,看得出他是个虚心好学的人。虚心使人进步。到了九十年代,潘国平采写的新闻作品不仅在《徐州矿工报》面世,而且上了省广播电台、《新华日报》和《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17.
早年我在浙江西部的一家县级党报当记者,2008年成为《中国环境报》一名驻地记者。作为一名国家级专业媒体记者,我总想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恰巧这一年开始,《中国环境报》开展风格年活动,鼓励驻地记者采写提问式深度报道,我就将此作为主攻重点,相关报道近几年来获得一定好评。回顾几年来采写提问报道的体会,我大致经历了"提不了问题、问不到点上和向善于提问努力"三个过程。提不了问题开始采写提问式报道,还真的一下让我迷惘了——不会提问!因为没有这方面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在县级党报当记者的时候,跑的是领导会议线,到了现场就有领导讲话稿、背景资料、新闻通稿等,几乎不用采访,就可做成一  相似文献   

18.
老百姓爱看报,爱看报上自己关心的事,爱看新鲜事,尤其爱看党报,因为党报具有权威性。 时下,党报的订阅大都为公费订阅,且带有一定的行政措施。我认为,采取一定的行政措施,订阅党报是必要的,但这不是唯一的办法。为了扩大党报发行量,使报纸成为老百姓必备的精神食粮,真正走向市场,党报应当贴紧群众办。 党报上刊登的新闻要接近群众,群众才爱订爱看。有一件事使我印象深、启发大。我市一位叫周道金的农村青年,因盗窃被判刑二年释放后,在郢中镇海子河市场干屠宰个体户。他守法经营,立誓重做新人,1990年10月25日,他见一扒手盗走一生意人钱包,上前抓住扒手,将其扭送派出所途中,被扒手用匕首刺死。此事在钟祥城乡引起轰动,众说纷纭,为了正确引导舆论,我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作了汇报,由于当时尚未办起《钟祥报》,我将采写的长篇通讯《留下正义在人间》寄出,分别被《人民日报》、《湖北日报》、《楚天周末》、《湖北新生报》等报刊采用。这篇通讯告诉人们,无论什么人,只要他为人民做了好事,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犯过罪的人,只要他痛改前非,仍然有光明的前途。为了扩大社会影响,我自费从武昌买回共2500份刊有这篇通讯的《湖北日报》、《楚天周末》、《湖北新生报》,交给一名小工在车站、餐馆零售,不到  相似文献   

19.
2001年10月25日,《咸阳日报·周末版》在一版刊发了一条题为《张军为服兵役的儿子订阅〈成阳日报〉》的新闻;同年11月4日,《兰州晚报》又在 B1版刊发了同一作者采写的同人不同事的新闻《子参军牵挂家乡事父为儿订兰州晚报》。笔者读了这两则新闻,总觉得有几句话要说。我不敢断言这位叫张军的父亲为儿子订阅《咸阳日报》、《兰州晚报》的事实有假,但新闻中所反映的有些地方明显属于编造。比如,《咸阳日报》  相似文献   

20.
我采写的《清廉“财神”》这篇通讯,被评为陕西省1989年好新闻通讯一等奖。事后,我扪心自问:这篇通讯究竟算不算成功?从中应汲取些什么经验教训呢? 《清廉“财神”——建行安康扶贫受到交口称赞》,发表在1989年2月18日《人民日报》头版。《陕西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先后转载,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国家建设银行专门打电话给人民日报表示感谢:事过半年之后,习仲勋、马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