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有人认为她是一个留恋灯红酒绿渴望奢靡生活的女子,是不值得同情的;也有人说商人经商是正当的,稍有别离就耐不住寂寞,便“梦啼妆泪红阑干”,难道为妻还不如为娼?但还有人说,琵琶女是一个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关于填数的研究.《系辞上传》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其中“河出图”是指伏羲氏统治天下时,黄河中出现一条龙马载着一张“河图”送给伏羲;“洛出书”则是指大禹治水时,洛水中跃出一头神龟,背上刻着一张“洛书”献给大禹,帮助他统治天下.其中,“洛书”如图1所示:把“洛书”转化为现代数字来表达则如图2所示,这其实就是把1,2,3,…,9这9个数字填入3×3的方格,使它的每行、每列和两条对角线的三个数的和都等于15,这也就是三阶幻方.有人认为“洛书”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天文历法数图.图中的9个数是以北斗星的招摇与二十八宿…  相似文献   

3.
无悔真爱     
我与妻结婚9年,妻一直叫我“老头”,对此我从不厌烦,其实我们并不老,只因为妻说:“老,则老师,给人予智慧的启蒙者;头,即是起带头作用的人。老头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别人带来知识而受尊敬的人。”她因为我是教师而这样称呼我。倘若有人问我:“你们的婚姻在幸福的词典里如何称  相似文献   

4.
《学记》的内涵极为丰富,人们已经较深入地探讨了其中的教育学思想、教学论思想、心理学思想,除此之外,《学记》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教学管理思想。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浅识。 《学记》的教学管理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了培养“圣人”的教学管理目标 战国后期,不同于春秋时的“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人们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荀子·儒效》)。因此,“圣人”是可以通过教学来培养的。怎样才能培养出“圣人”呢?当时的儒家认为:先要从“士”做起,中途经过为“仕”,即“君子”,最后至“圣人”。“士”、“仕”和“圣人”的标准是“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荀子·修身》)即《学记》  相似文献   

5.
《师说》是一篇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散,也是中学语教材的保留篇目。这篇章从内容到形式,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对比手法的有效运用便是其中之一。1.“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章第二段中写到,古之圣人“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是故圣益圣”。古之圣人不仅从师,虚心求学,而且“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  相似文献   

6.
一、孔子 :确立完美人格的德育目标孔子重视人的道德要求 ,认为人要通过不断修养以达到“仁”的境界。“仁”是生命之根本 ,没有道德之仁心就不成其为人 ,所以人人都需通过修养去实现“仁”。孔子对学生的理想人格的要求是使其成为仁人君子 ,并为学生设立了一个终极目标 :成为圣人。圣人是具有崇高德行又能对百姓有恩惠的人。从理论上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但现实当中很难有人达到 ,就连孔子也说 :“若圣与仁 ,则吾岂敢 ?”孔子也不轻许人以圣。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  相似文献   

7.
我最怕读“圣人”写的书,就像我最怕同“圣人”或准“圣人”谈话一样。老友晤对,促膝谈心,是很惬意的事,可以倾听,可以受教,可以辩难,可以反诘,哪怕争得脸红脖子粗,都无碍于友情,因为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同“圣人”或准“圣人”谈话就不一样了。他是“圣人”,什么都对,句句是真理。你只有洗耳恭听,还要不时地恭维几句,从心理上就有一种压迫感。何况,真理都在他手里,你就再没有思考的余地。剃头挑子,一头热乎,这样的谈话,实在没趣。  相似文献   

8.
“人前教子,人后教妻”,已是“渊源流长”的“古训”了。其初衷大约是孩子小,面子窄,有什么错误和过失,尽管现场问罪,尚可落个“家教严明”的美名;而“妻”则不同,“妻”是大人了,多少有个面子,“训妻顺内”,便得看个场合。  相似文献   

9.
1.孟子的学生公孙丑问孟子:“老师,你已经是一个圣人了吗?”孟子说:“连孔老夫子都不敢称自己为圣人,我又算得了什么呢?”2.公孙丑列举了几个以贤德著称的人问孟子,他们是否和孔子一样。孟子回答说:“自有人类以来,没有人比得上孔子的。”3.公孙丑接着又问:“那么,他们和孔子有什么不同呢?”4.孟子借用了孔子的学生有若的一句话说:“麒麟和走兽,凤凰和飞鸟,泰山和小土堆,河海和小水洼,它们都是同类,但前者又都远远超过了它的同类,圣人和老百姓也是同类,都是人,但圣人是远远地超出那一类的。自有人类以来,没有人比孔子更伟大了。”出类拔萃:…  相似文献   

10.
世人论王弼哲学多推其“贵无论”而忽略其圣人观,事实上,在王弼的整体哲学思想中,圣人是贯通有无、本末、体用、动静等诸环节的枢纽,因此,圣人观源始地构筑着王弼哲学,离圣人观而言王弼哲学乃是“无遗有”“失其体”。  相似文献   

11.
据笔者所知,最早将“三百六十日”写入诗中的是诗仙李白。其《赠内》云:“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前两句写自己饮酒无度,“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后两句借用“太常妻”这一典故向妻子表示歉意。据《后汉书·周泽传》记载,东汉的周泽担任掌管皇家祭祀礼仪的太常,因病睡在宗庙里,其妻不放心去探望他,他竟认为妻子违犯禁令,将她投入监狱。当时有人同情他妻子,编歌谣说:“生世不谐,做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后遂以“太常妻”指虽有丈夫而常独守空房的人。李白在诗中称妻子“何异太常妻”,说明他对自己烂醉如泥的状况是深感愧疚的。  相似文献   

12.
慈善这事儿,在中国有点复杂.这不,中国首善陈光标在其公司的网站上发表了一封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信,信中的意思大致是捐一半财产不咋的,他陈光标死后愿意捐所有财产. 在没有高额遗产税的中国,这样的言论一出,舆论顿时沸腾.有人热泪盈眶,大有目睹圣人降世之感;有人不屑一顾,认为这无非又是一次炒作.  相似文献   

13.
班昭称谓考     
东汉班昭在我国历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一生获得的称谓较多,诸如正史称她为“曹世叔妻”,汉和帝及其后妃和当时人尊她为“曹大家”,后世人称她为“女圣人”、“曹昭”。此外她还有“一名姬”之说和字“惠班”、“惠姬”两说。这些名称的得来均有着特定的原因,并反映着一定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本刊第二期发表的辛店学校贫管会的经验,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现在我们继续介绍他们批林批孔的新情况。记得这个贫管会刚进校时,有人嘲笑他们说:“泥腿子没进过学校门,大老粗还想充‘圣人’!”下面这篇文章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泥腿子”管校好得很,“大老粗”能打倒孔“圣人”,社会主义比起孔夫子的“经书”来,不知道要好过多少倍。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两个圣人,一个是孔丘,一个是一生获得38个博士学位的胡适。抛开政治问题,在中国近代史上,无论从学识上,还是从人格上,鲜有出胡适其右者。他才华横溢、胸襟开阔、兴趣广博。同时,他具有坚强的意志和丰富的感情。他曾说:“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相似文献   

16.
“圣人”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范畴。儒家的“圣人”观念与巫文化时期的“巫”存在着渊源关系:圣人由巫演化而来;先秦儒家诸子的政治实践,直接促成了这一转变演化,也就是说,儒家诸子的政治实践过程也就是他们对“圣人”政治理想的构建过程;巫之所以能演化为“圣人”,有深刻的理论根源、社会历史原因和独特的社会经济根源。  相似文献   

17.
理学与心学继承了孔孟以来的教育传统,把“成圣成贤”作为教育的逻辑起点,这也是其教育的最高旨归.但由于二者“圣人观”的不同,导致二者在教育方法及情感体验上都有所不同.理学家认为,圣人是全知全能、知识与道德的完美统一,因此在教育方法上强调“循序渐进”,在情感体验上追求“克己”精神.心学家认为,只要道德完善,就具备了圣人品格,因此在教育方法上追求“立乎其大”、“易简工夫”、“致良知”,在情感体验上追求“求乐”意识.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三人的教育思想,集中代表了理学与心学教育思想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对当代中国的教育理念也有很多启发.  相似文献   

18.
我年轻时,有一次曾到山那边静静的树林里拜访一位圣人,当时,我与他正在谈论着美德的本质,一位盗贼疲惫不堪、脚步趔趄地沿山路走来。走近树林时,他在圣人脚下跪倒,哀求道:“啊,圣人,我要得到您的安慰!我的罪孽已成为我的重负了!”圣人回答:“我的罪孽,也成了我的重负了。”盗贼:“可我是个贼人,是个强盗。”圣人:“我也是个贼人,是个强盗。”盗贼:“我还是个杀人犯,很多人的血在我耳边鸣冤呢。”圣人:“我也是个杀人犯,我耳边也有很多人的血在鸣冤。”盗贼:“我犯下了数不清的罪行。”圣人:“我也犯下了数不清的罪行…  相似文献   

19.
影响高校教育效果的心理因素很多,下面仅着重探讨其中的两个因素.一、教师的威信——影响教育效果的第一个直接因素.韩愈曾经说过:“闻古之学者必有师,所以通其业,成就其道德者也.”“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意为:古代的学者、圣人都不是生而知之,而是要从师.即经过教师的教诲才能有所成就.列宁也曾经说过:“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来  相似文献   

20.
孔子创立的“仁”的学说,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学说,以人为中心展开,又以人的重塑为终结.《论语·述而》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斯可矣”.“君子”是孔子建构的理想人格.“君子”不是完人,“圣人”才是完人.但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圣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连“尧舜其犹病诸”,所以,“君子”是带有很强现实倾向性的理想人格.学术界对君子人格的探讨多拘于其模式,内涵及现代诠释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