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视觉素养培养(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视觉文化的价值正在日益凸显。视觉素养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大众基本文化素养。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视觉素养的特殊性和迫切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学习资源开发建设之必需、视觉教育发展之必需、教育技术自身专业发展之必需。  相似文献   

2.
论教育技术视野下视觉文化的研究框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视觉文化的出现,带来了西方文化在经历了一次"语言论转向"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转向,即"视觉转向".近代意义上的视觉文化研究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可以用"图像、技术、文化"这三个关键词来理解视觉文化的演变.视觉文化研究已然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领域的研究课题,其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成为共识.教育技术专业的研究人员,承担着对"图像、技术、文化"深刻解读的重任,有必要了解如何站在教育技术专业领域内,审视教育技术话语中视觉文化研究的历程,搭建教育技术领域内的视觉文化研究框架,以确定现阶段视觉文化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的研究框架,正是基于当今视觉文化研究在本土的研究进展和研究阶段而搭建的,而且这些研究内容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有关视觉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任何有关视觉文化的深入和拓展研究都将以此为基础.  相似文献   

3.
论教育技术人员视觉文化素养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柯俊 《黄山学院学报》2004,6(1):113-115
随着大众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图像成为当代的日常生活资源,信息、知识、艺术乃至生活愈来愈多的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为了给学习者提供优质的视觉形象,教育技术人员应提高自身的视觉文化素养。该文介绍了视觉传播的兴起和发展,分析了视觉传播在教育技术中的作用,提出从视觉思维和视觉语言创作两个方面来提高教育技术人员的视觉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4.
视觉文化对代,无数新的视觉形式和视觉技术,深刻地塑造着我们对于生活世界的意义的理解和解释,影响着我们的行为走向和思想观念,并进而影响到当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流变。在此背景下.视觉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呈现出既融合又分离的趋势:在教育技术的新化形态上呈融合趋势.但在教育技术的智能型态上却呈分离趋势。融合表现在物质载体、符号载体、信息资源等方面.而分离则表现在社会环境、传播内容、教育价值等方面。如何调和视觉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之间既融合又分离的矛盾,就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命题。  相似文献   

5.
教育技术与视觉文化融合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教育技术的发展,必然要求有效的手段和方式与传统的文化一起来传承科学知识和人类文明。正是这样,视觉文化与教育技术融合在一起成为历史的必然,并使得在教育文化传播中引起视觉文化新的价值变化与新的研究任务。  相似文献   

6.
技术的普及和视觉文化的发展已经打破文字和图像之间的堡垒,视觉素养成为个人必要的生存手段与生活方式.文本文化的演变、素养内涵的重构和视觉语言功用的凸显,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本文认为,结合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和中国语言文化的特征,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四个途径有机地整合视觉素养教育,构建起视觉文化语境下语文课程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视觉有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认识观,视觉是对符号的解读。教育技术的起源就包含视觉研究的成分,视觉研究使教育技术能更好地发挥功能。教育技术中的视觉研究主要包括视觉文化、视觉思维、视觉素养和视觉资源。  相似文献   

8.
当今已经进入了一个图像时代,视觉文化传播成为当今文化和媒介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成为一个跨学科的新型研究领域。教育技术要保持生机和活力并自身获得提高就不可避免地要与视觉文化融合,这就必然带来教育技术实践与研究的新变化,同时对教育技术人员提出新的要求。如果说语言文字奠定了传统教育的基石,那么视觉文化则揭开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序幕。  相似文献   

9.
视觉文化研究作为教育资源创新过程中的媒介,可以让更多的视觉教育资源脱颖而出,起到有效的教育教学作用。视觉文化研究开拓了教育技术的新视野,也要求教育技术人要把真正适合于教育、学习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与利用,把视觉文化的研究融入进去,走出一条适合我们本土教育模式的道路,开发出适合本土教育的视觉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0.
视觉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对教育尤其是教育技术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着重分析视觉文化与教育技术融合的必要性,视觉文化的跨学科支持、融合的途径以及意义。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esents an educational approach that merges ideas of critical pedagogy with those of visual culture. According to this approach – termed visual critical pedagogy – art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textures of society and culture and their manifold and complex visual expressions, including the more controversial and subversive among them. It objects to locking art and visual culture in art departments, and to restricting art history to a formalist analysis of ‘masterpieces’ – which represent primarily the Western art market and its underlying politics. It likewise rejects the conception of art history as the history of artists and art movements – a conservative approach still prevalent in many academic institutions. Integrating critical pedagogy with visual culture provides fertile ground for an educational practice within art classes and beyond them. Visual critical pedagogy is formulated using the concepts exposure, deciphering, representation and visibility, shared by both critical pedagogy and visual culture. These ar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educational projects and activities planned and implemented by Jewish and Arab students enrolled in an education-through-art program in an academic college in northern Israel.  相似文献   

12.
论视觉文化语境中我国高校的影视素质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向以形像为中心的文化转型,视觉文化“狼烟四起”——电影、电视、网络以及各种广告铺天盖地。每时每刻向大众传输着各种信息和形象,“视觉文化在中国兴起,无可争辩地使电影拥有一种远比小说更权威的力量”(周宪),在这种“猖獗”的视觉文化语境中,人的“素质”除了听说读写能力外,更要包括人们应对各种媒介尤其是“视觉”媒介的能力,我国教育界应借鉴一些西方国家在通识教育方面的经验,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影视传播教育,引导学生接受具有憾人心力的视觉效果的影视作品,使他们拥有分析选择影视传播信息内容的自主能力。  相似文献   

13.
针对莆田市中小学教育提出一个教育信息网建设研究方案。主要从建设教育信息网的目标、教育信息网总体结构、教育信息网的中心网站的功能及要求、内容设置以及网站建设的基本原则等几方面,介绍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资源,建设莆田市现代化教育信息网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
教育要素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主体。而现在的基础教育只有总目标,缺少学段目标和具体目标;从教育内容上看,德智体美教育严重失衡,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实践能力教育几为空白;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主体论仍处于主流地位。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主动性、能动性、实践性、科学性的特点,可以使学生激发主体意识,萌生创新欲望,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实践能力。进一步推动教师观念转变,是符合教育要素内在要求、弥补现有教育缺陷、推进素质教育的姨个极好措施。  相似文献   

15.
教育机构名称的改变,反映了教育观念牵教育制度的变革。民国元年改学堂为学校这一历史事件,是中国传统化和外来化相互融合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演进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body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is an absent presence and that this situation needs to be rectified. This absence is highlighted by focusing upon the interrupted body projects of two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the manner in which this impacts upon their sense of self by creating a range of identity dilemmas. The limited narrative resources available to these teachers for resolving such dilemmas and reconstructing a different sense of self are considered. More general issues about the kinds of body stories that circulate within the educational community and the wider culture are also raised.  相似文献   

17.
对学校现代化问题进行文化哲学的探讨,是对人、文化与学校现代化三者关系的深层追问,也为目前的学校现代化实践开拓一个崭新的思维空间。在文化哲学看来,学校现代化的核心和最深刻的内涵是人自身的现代化。而人自身的现代化最终体现为学校教师和学生在生存方式上的根本变革,即学校文化的转型。这就必须立足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对现存学校文化的非现代性因素进行反思、批判与重建,实现从与传统农业文明相适应的由经验、常识、情感为内在要素的学校文化模式向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以理性精神和人本精神为核心的现代学校文化模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18.
The goal of the action research project on visual culture is to contribute to the dialogue on the exploratory ecology vs commodity culture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classroom. Exploratory culture, unlike commodity culture, applauds open-ended thinking, inchoate imaginings, and critical thinking with its attachment to divergent paths to resolving problems. This 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 project moves to effect change, so as to a) understand visual culture as an educational componen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b) awaken the need for the inclusion of research on visual culture in student teacher preparation. Visual culture can best be understood when preservice teachers are immersed in the classroom. The visual landscape of the walls, light, air, hallways, seating arrangements, posters, rugs, room dividers, windows, entrances and exits of the classroom and school building can all be seen as a third teacher. The action research focuses on core classroom experiences revealed through six student teachers weekly reflections, post observation discussions, and interdisciplinary arts-infused lesson planning and facilitation. Engaging in lesson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has shown to broaden student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meaning-making through the visual, the essence of visual culture. The student teachers described the dynamic synergy between language and visual arts teaching and learning, personalization of technology that can extend learning, and the role of imagination in the movable landscape of the classroom.  相似文献   

19.
贝拉·巴拉兹作为视觉文化最早的提出者,对视觉文化从概念到本质,从功能到特点的研究,既具有理论上的开创意义,又具有实践上的指导意义.通过全面梳理和解析巴拉兹的理论视野和思想精髓,可以为今天的视觉文化研究找到新的视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