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提出了先验幻相理论,通过分析知性范畴在超验领域中的错误使用而产生的三种先验幻相,说明了人的理性具有有限性,因此,传统形而上学的超验对象是不能为人类所认识的,从而为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扫除了障碍.  相似文献   

2.
由于康德把"我能认识什么?"这一问题置于理性所关切的四大课题之首,因此"范畴论"在其先验哲学中具有奠基性的意义。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通过范畴的"形而上学演绎"和"先验演绎",使范畴的使用权限获致了合法性证明,而范畴的效用问题则是他对该权限的进一步彰显:知识之建构、先验图式论、现象界之确立均与该问题相关涉。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康德哲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要对人类理性进行批判的审查,以发现和规定人类理性的源流,范围和界限,建立一个有关理性主体的自身所具有的“先天纯粹知识体系”。康德认为,哲学乃是“有关人类理性的终极目的的学科”;他的批判理性学说或者说“先验哲学”,乃是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因此,理性的先天纯粹知识体系是一个形而上学的体系,这就是東德认识论中的本体论思想。这一本体论无疑是关于人的先验理性本质的理论,康德名之为“纯粹理性”。这个纯粹理性,作为人的本质,乃是一个不可知的超验本体,但这又并不妨碍它全面发挥先验主体性的功能。康德哲学的这个思想体系,是靠他的“思辨理性”作准备,立足于他的“实践理性”,最后在他的“判断力”中得以完成的,本文着重阐明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此外还要对康德这个独特的“纯粹理性”的功  相似文献   

4.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于纯直观和纯粹概念之间的关系论述较为复杂,并且分散于先验感性论、先验分析论和原理分析论中.在这三层论述的每一种中论述的层次又是不相同的,因而较难把握.文章试图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康德的先天直观和纯粹范畴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康德的《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是康德先验唯心主义的一部纲要。从《导论》对科学形而上学基础的论述中,可以窥见康德哲学的糟粕和精华。康德提出“形而上学如何可能”这一问题是有其思想渊源的。在康德以前存在的具有代表性的形而上学是经验论和唯理论。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用经验说明事物的必然性;唯理论则用理性说明一切知识,否认经验的作用。而休谟本人却怀疑这些,他  相似文献   

6.
康德的先验哲学认为,先验是心灵接受外界生活刺激发生切己联系的系统化认识。而达成这种认识需要借助人与生俱来的三种能力:感性、知性、理性。陶渊明在《饮酒·结庐在人境》中,对真意的理性传达就融合在对感性世界的体验与对自然意趣的知性范畴之中。笔者以康德的先验理论为基础,针对陶渊明在诗中的欲辨忘言这一问题,对忘言进行归因,提出“得意忘言”的观点,从而借此推理诗人的真意直指。  相似文献   

7.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与第二版中,就“概念分析论”部分的“范畴先验演绎”分别提出了“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两种演绎方式,构成了康德批判哲学的一大难点。康德“范畴先验演绎”的内在逻辑矛盾成为德国古典哲学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先验逻辑是康德认识论批判的主体部分,既有先验认识论结构,也有形式逻辑脉络,包含“真理的逻辑”和“幻相的逻辑”。在先验逻辑中,形式逻辑的对当关系、命题逻辑、三段论与先验认识论的概念分析、原理分析、幻相分析之间,具有精巧的对称结构。在哲学维度,先验逻辑是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其中,逻辑线索构成康德认识论迷宫的“导航”,同时它也是认识论体系的“脚手架”。在逻辑史维度,先验逻辑注重形式和内容的结合,意味着非经典逻辑的萌芽,对现代逻辑哲学具有启示意义,并成为黑格尔辩证逻辑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9.
太虚佛教理性观以空理而非实体为世界理性;以五俱意识现量为直觉理智、以康德先验范畴为心不相应分位假法;以独行意识比量为逻辑理智。他批评常人理智现量及比量的谬误,认为只有佛教无分别根本智才能现量亲证世界理性从而起真比量后得智;具有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形而上学(Metaphysik)~度,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1版序言进行了细致的解读.本文从康德所使用的几个关键的德文词入手,探讨了康德对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解,以及他对纯粹理性批判在建构未来科学形而上学中的奠基作用的理解,最后还有他对纯粹理性批判与未来科学形而上学"事业"相互关系的理解.本文还就这几个关键的德文词的翻译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