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到作文,鲁迅先生曾经有两段至理名言。其一:“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其二:“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类,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但偶然之间,也会不知怎么一来,——真是‘偶然之间’,也会不知怎么一来,卷子上的文章,居然被涂改的少了下去,留下的,而且有密圈的处所多起来了.”这里,鲁迅先生已指明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因素是“多读多练”。如果说多读是作文的基础,那末多写就是培养熟练技巧的重要方式.只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在《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中有过这样的描述:“以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决不说坏处在哪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但偶然之间,也会不  相似文献   

3.
孟子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就是说,解说文学作品,不能抓取个别字词以致曲解词句,也不能孤立地解释词句以致歪曲作品的原意;而要以自己的体验去迎受作品的主旨。陶渊明读书,也看重"会意","每有会意",他会愉快地沉浸其中,甚至"欣然忘食"。他们都是说"读"作品要注重整体感悟。关于"写",鲁迅说过一段话:"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时间长了,"先生就不再删改你的文章了,只在篇末批些‘有书有笔,不蔓不枝’之类,到这时候,即可以算作‘通’"。鲁迅未必完全赞成他的先生这种教作文的办法,但他显然认同,要写好作文,主要靠反复的、综合性的练和悟。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写作,鲁迅先生曾经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言辞:“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做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不说坏处在哪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鲁迅先生并不是主张作文教学要靠语法和章法的指导,而是批判教师在学生作文中不注意引导,或不会引导,听凭学生自己去瞎摸乱闯。毋庸讳言,时至今日,恐怕我们许多学生仍然摸索在那条黑漆漆的“暗胡同”之中。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重结果而轻过程。对学生写作过程缺乏必要的指导,这…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二心集》中《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中有过这样的描述:“以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决不说坏处在哪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但偶然之间,也会不知怎么一来……真是‘偶然之间’而且‘不知怎么一来’,……卷子上的文章,居然被涂改的少下去,留下的,而且有密圈的处所多起来了。……到这时候,即可以算作‘通’。”文章虽另有所贬,但鲁迅先生的这段话倒是把旧时的写作教学方式概括出来了。而时下,…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在《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中有过这样的描述:“以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决不说坏处在哪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但偶然之间,也会不知怎么一来……真是‘偶然之间’而且‘不知怎么一来’,……卷子上的文章,居然被涂改得少下去,留下的,而且有密圈的处所多起来了。……到这时候,即可以算作‘通’”。文章虽另有所贬,但鲁迅先生的这段话倒是把旧时的写作教学方式概括出来了。旧时文人不能写文…  相似文献   

7.
马士钧 《辽宁教育》2009,(11):57-59
师:今天,先请大家来读一篇作文,题目叫《一张画像》,看看这位同学的作文写得怎么样。(给学生看1963年叶圣陶先生修改肖复兴作文《一张画像》原稿,选自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肖复兴著《我教儿子学作文》附录二。)  相似文献   

8.
案例一:《我的五样》怎么教?苏教版必修教材第一模块选入了毕淑敏的《我的五样》一文,一位老师在学生课前自读课文的基础上,上课时的第一句话是:“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分组活动,模仿作家毕淑敏在文中设  相似文献   

9.
读了闻泉新先生的《示范动作》(《教师博览》2000年第2期转载——编者),我想说说语文教学的示范。语文教学也有示范。语文老师不像体育老师做几个动作,也不像美术老师画张画,数学老师算几道题,而是指导学生读写。读是教学生怎样阅读范文。古代的语文教学,是以四书五经等书为范文。学生熟读了这些书,才开始对对子、吟诗、作文的。今天  相似文献   

10.
李爱丽 《教师》2013,(31):51-52
一、让课外短文训练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积累是写作基本功训练的开始.如何积累?当然得从课外阅读开始.课外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非常密切.鲁迅先生说过的一段话或可作为注脚: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决不说坏处在那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但偶然之间,也会不知怎么一来——真是‘偶然之间’而且‘不知怎么一来’,——卷子上的文章,居然被涂改的少下去,留下的,而且有密圈的处所多起来了.这段文字,透露出了写作的秘诀所在,就是读与做.要做,还得先读,这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丰富和积累学生的语言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渗透在课内与课外的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1、通过朗读训练积累语言朗读是理解语言、体会感情的有效手段。经常进行朗读训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鲁迅先生曾说:“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决不说坏处在哪里……但偶然之间也不知怎么一来……卷子上的文章,居然被涂改的少下去,留下的,而且有密圈的场所多起来了……年月久之后,先生就不再删改你的文章了。”实践表明,学生读书琅琅上口…  相似文献   

12.
2013年3月18日晴中午,老师一进教室门门,就满脸兴奋地对全班同学说:"我们班同学的作文发表在《马小跳》专刊上了。下面,我读一下发表姓名,周锐的《个性乌龟》,项笑柯《我的‘密友’绒毛球》……"哈哈,又有我的文章啦!我的心里暗暗高兴。因为算上这篇作文,  相似文献   

13.
读了《光明日报》(3月27日)曹文轩先生《语文课的几个辩证关系》一文,笔者深受启发.先生的点评切中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弊,特别是"细读与漫读""技法与大法"更是点中语文教学的命门.笔者不揣浅陋,想对"技法与大法"做点引申: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大法"是"教什么","技法"是"怎么教";大法是"战略方向","技法"是"战术方法",战略方向决定战术方法.正因为如此,王荣生教授早就提出"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的著名观点,他认为:"对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内容不当,再高超的教学方法也是枉然.或者说,如果对教学目标的定位、选择不恰当、不准确,就会影响到教学效率与质量.  相似文献   

14.
<正>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中学。"又说:"事该怎么做便该怎么教,该怎么学就该怎么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学做合一。""做"是核心,"做"是实践。陶行知先生的教学以"做"为中心的理论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  相似文献   

15.
<正>叶圣陶先生1941年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到:"把整本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做辅助。"这应该是最早的关于对"整本书阅读"概念的阐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也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统编教材更是构建了一个从"教读课文"  相似文献   

16.
汪木兰先生的《我教孩子学作文——汪海林的作文“童子功”》摆在书案前已经多时,没事时读上几节,总能引来无限感慨。  相似文献   

17.
<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老师的作品《戴小桥全传》里,有一位被学生们称为"哥们"的"好玩老师"毛小弟,他在教学生写作时采用"两面派"作法,让孩子们写两种作文:考试作文按老师的要求写;平时自己写作文,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结果呢,学生自己写的作文是最有趣的。无独有偶,著名特级教师孙芳铭先生前些时传给我一篇淮阴中学徐晓驰同学的《作文,做文》,小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了对"小情小调"但却是"言为心声"的文字的喜爱。孙芳铭先生让我  相似文献   

18.
<正>毕淑敏档案盘点:毕淑敏的身份很多,她是医生、心理师、作家,还是一个"生活家"。她的作品多与自己的职业角色有关,笔下流淌出的质朴文字,渗透着睿智、哲思和温情。她的心灵之旅好比一篇哲理散文,主题是"爱";她的传奇人生经历又似一本长篇小说,主题还是"爱"。她的主要著作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处女作《昆仑殇》(《阿里》),长篇小说《红处方》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读"是基础,"写"是目的。只有"读"这个基础打好了,才能厚积而薄发,但只"读"不写,就如过眼云烟。只有读写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环节: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  相似文献   

20.
读书和作文的关系实在难以说清,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互为依存,不可分割。鲁迅先生说过的一段话或可作为注脚:"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