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蓝色批评"是继以阅读大地为特征的"绿色批评"之后的一种以阅读海洋为特征的新的生态批评理念。劳伦斯的小说反映了二十世纪前期西方社会的骚动和危机。在"蓝色批评"的视角下,小说《虹》中的大海意象并不仅仅是机械生硬、毫无感情的描述,而是把波澜壮阔的大海和人的内心情绪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生态秩序感隐藏在字里行间,给人以美的感受。以大海为意象,既是对想象世界里工业荒原的斥责,又是对现实世界大海生态将遭蹂躏的警示,表达了小说家的朴素的海洋生态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2.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努力,中国的海洋文学研究取得了诸多成绩,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界定概念以推进类型化研究、选择经典并勾勒海洋文学史、开展海洋文学批评。今后需要进一步推进海洋文学类型化研究,引入生态思想重新审视“海洋性”“人文性”“文学性”的关系,建立起符合海洋文学特征的批评体系,让海洋元素参与丰富中国文学与中华文明的内涵,并为人类与海洋和谐共处打下坚实的文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诸逢佳 《文教资料》2006,(14):30-31
《热爱生命》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创作的经典短篇小说,故事讲述一位不知名的淘金者在北国荒原跋涉时因受伤而被同伴抛弃,只能孤孤单单在危险的环境中苦苦挣扎,最后咬死了一条想要猎取他生命的病狼而终于获救。对该小说的评论,传统文学批评往往停留在赞颂主人公不屈意志的层面上,而对该作品的生态批评并不多见。“生态批评的对象绝不局限于生态文本,而是在重新阅读的基础上建构并努力传递一种生态批评的视角,一种生态批评的思维方式和阅读方式。……生态批评本身就应该是……生态主义阅读视角对经典作品的重构性创作。”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分…  相似文献   

4.
滕瑶 《英语广场》2020,(26):19-22
《白鲸》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在1851年发表的一篇海洋题材的长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亚哈船长为了追逐并杀死白鲸莫比·迪克,最终与白鲸同归于尽。这一矛盾冲突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对抗,而“人与自然,谁为胜者”一直都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的生态意识开始觉醒,生态批评理论由此出现。本文试图运用生态批评理论解读《白鲸》中的基本情节和矛盾冲突,以期挖掘作品的潜在意义,唤醒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5.
抛弃主体性——反思生态批评的动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摘自(《阅读大地——文学与环境研究中的新方向》(Editedby Michael P.Branch,RochelleJohnson,Daniel Patterson,and ScottSlovic,1998 Published by the Univer-sity of Idaho Press)一书,书中收录的所有文章都是从“文学与环坎研究联合会”(ASLE,1995年在矣国科罗拉多州召开)第一届会议中选出的,旨在“尽量广泛的呈现出代表生态批评领域垃新观点的各种现.点和主题”.生态批评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兴起、继女权主义批评和黑人批评之后、美目文化研究中的一个新方向,其目的在于通研究作品中的自然进行文化反恿,应对全球生态危机,促使一种具有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的新文明类型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当今生态批评致力于从文学研究和生态学结合的角度去探索自然与人类文化的关系。在对“湖畔派”作品的阅读中,我们会发现诗人在讴歌大自然、赞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对科学技术也表达了他们的态度。因此,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审视英国浪漫主义“湖畔派”,以期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理解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相似文献   

7.
随手翻阅《语文教学之友》,看到2003年11期上张广祥老师的一篇文章——《“主题”五题》。文章针对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主题”、拔高“主题”带来的种种弊端,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对语文教学中由于偏狭的“主题”追求导致的阅读主体性的丧失提出了中肯的批评。特别是对《黔之驴》《冬天之美》等文章主题的认识,从文本出发,既深刻又合理,  相似文献   

8.
运用新兴的生态批评理论框架,对《贵妇画像》的解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国际主题”已具备超越国家、民族界限的意义;在生态批评的框架内考察作品中主人公的几个选择,发现其中所具备的意义符合生态批评的主题思想:否定自我,否定既定的社会价值观念,进而否定以人为中心的自然观,强调自我与环境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自然”和“女性”是华兹华斯诗歌中的两个重要主题,二者既相互独立又密切相关。本文从生态批评角度研究华诗中自然和女性的关系,以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女性形象作为切入点,探索其不同类型的女性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揭示华兹华斯在女性主题诗歌中流露出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0.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7):249-252
通过对语言修辞、篇章内容、时间文本、主题文本、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可视化,基于语言实验室的文学阅读教学能将松散的阅读状态集中化、将零碎的阅读图示系统化、将肤浅的阅读表象深刻化,帮助解决大学生在文学阅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李明刚 《科教导刊》2021,(3):150-152
"新文科"背景下的《海洋文学》可以探索"读海-思海-写海"的三步曲教学模式.通过挖掘中国本土海洋文化资源构建海洋文学研究的中国话语,通过中外比较研究打开海洋文学研究的世界视野,通过"文学-史学-地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还原海洋文学的历史本真,通过新媒体融入的多元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海洋意识,通过问题导向和素养提升着力培养满足新时代需要的海洋类人才.  相似文献   

12.
运用生态批评(ecocriticism)理论、通过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的方法,从全新的视角对库柏的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主人公鹰眼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认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鹰眼并不像人们描述的是勇敢善良、单纯质朴、见义勇为、自然道德法则化身的英雄人物,而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坚持者,他对自然、对人都有征服的欲望,旨在使鹰眼的形象更加清晰、准确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对鹰眼这个形象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纪亚妮 《天津教育》2021,(11):183-184
部编版教材每个单元都围绕着一个单元主题来组织阅读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力至关重要。“阅读力”是指学生在阅读中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教师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依靠“单元主题”这株“藤”,培育“文本阅读、课外阅读”这些“瓜”,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力。  相似文献   

14.
《奥德赛》被认定为西方海洋文学的开山之作,其具备了这样的要素:在情节安排上,海岛成了史诗主人公浪迹的核心场所;在环境描写上,大海不断延展了史诗主人公活动舞台;在立意构筑上,海岛和大海是作品主旨表达重要支撑.不仅如此,它的认识价值也从中得到凸现:第一,记载了海洋文明兴起之因子;第二,书写了人与海洋关系新转折.  相似文献   

15.
《死去的人》是劳伦斯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中篇小说,以寓言的形式重新阐释了基督教义,故事的核心主题就是"基督复活",劳伦斯想展示的不仅仅是肉体的复活,更主要的是基督精神、血性意识的复活。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揭示小说中的复活主题及其喻义,彰显劳伦斯的人性观。  相似文献   

16.
在一个扁平化、数据化的时代,文学的认知功能大大削弱,娱乐功能大打折扣,精神引领功能亦遭受质疑。高校英语专业文学教学的冲击早已是不争和不容忽视的事实。通过对扁平数据化时代与文学教学现状的概述、文学课程目标内涵的定位,分析造成困境的原因,进行教学的反思,寻求合理有效的出路。生态批评作为这个时代一个“环境敏感性话语”,其跨学科、多文化和国际性表征,其正义主题和时代感,可望成为当下高校英语专业文学教学一个值得推广的教学和研究范例。  相似文献   

17.
《老人与海》的故事情节围绕主人公在海上的单独捕鱼活动展开。这种叙事结构以主人公的独语为支点,构建起属于"一个人"的世界,以人与世界与自我的对立,反衬行动的意义,凸显人的生命价值在于维护心灵的尊严。本文的叙事学解读可以突破以往只重人物形象和主题的阅读思路,充分挖掘这部作品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8.
李传华 《天津教育》2021,(1):138-139
古人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在小学语文阅读方面,应给学生树好终身受益的阅读标杆,让学生重视阅读过程中的思考过程、理解过程,以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意识到阅读应从小做起。本文以“着眼核心素养启迪语文思维”为主题,抓住偏理性思维的核心素养理念,着重探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思维培育方式。  相似文献   

19.
2011年在重庆举办的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众多专家围绕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这一主题作了报告。回顾2002年论坛主题"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阅读了会议资料"国际视野,中国道路——十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回顾与思考"和多位专家有关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文章后深刻的感受到:人文素质教育将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必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师范教育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课外阅读是培养师范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方式,参与校内外社会活动是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通过对19世纪美国名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短篇力作《小伙子布朗)的分析论述,向读介绍作家小说创作中反复出现的“原罪”主题。章指出,由于受加尔教清教意识的根深蒂固的影响,霍桑在其创作思想中深深打上了“人人皆有罪”的烙印,并向读展现了作家在此创作思想指导下如何去提示和刻画作品人物内心隐私的“恶”的写作技巧以及宣扬“罪恶是人的本性”的“原罪”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