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东、南、西、北是方位词.这四个字又有一些特定的词义.论其掌故,颇为有趣. 东,现代称主人叫“东家”.某某人请客吃饭,则称“我来做东”或“我来会东”.这种说法追本溯源,是“东道主”一词.“东道主”最早出现于《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说的是春秋时期的郑国被晋国军队和秦国军队所包围,情况危急.郑国派烛之武去面见秦国国君,陈述郑国被夹击,消灭之后,只会对晋国有利(因郑国与晋国毗邻),对秦国反而有害.劝说秦国留下郑国,“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意思是,秦国让郑国作为东道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郑国,一旦资粮缺乏,郑国就能及时供给——秦国国君顿时省悟,遂听从了烛之武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郑国是西周时期分封最晚的诸侯国,建国伊始就与商人订立了盟誓,并且终春秋之世都实行商业贸易保护政策,对当时的郑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诸侯国,能在春秋初期实现"庄公小霸",并在此之后一直位居二等国家中的翘首,与这一政策的实施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3.
沈跃春 《科技文萃》2004,(3):105-106
一个无法付诸实施的悖论 据<吕氏春秋·离谓>篇记载,在我国先秦时代曾流传着一个"两可"的故事:郑国夏季炎热多雨,境内常常洪水泛滥.在一次洪水中,有一位郑国的富人淹死了.有人捞得死者的尸体.  相似文献   

4.
"居安思危"一直是中国人常用来告诫执政者的一个词,它出自《左传》.春秋时期,有一次宋、齐、晋、卫等十二国联合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国君慌了,连忙向十二国中最大的晋国求和,得到了晋国的同意,其余十一国也就停止了进攻.  相似文献   

5.
宽容若子产     
与丰卷 有一回,郑国大夫丰卷为了祭祀要求进行狩猎,子产不批准. 丰卷大怒,立刻征调忠于他的势力,意欲有所动作. 子产得知,为了避免国家陷入分裂,马上辞职,并声明要离开郑国,以此表示他并非要通过排挤别人来为自己谋利. 幸亏当时郑国最有实力的罕氏子皮经过考虑,表态支持子产,驱逐丰卷,子产才复职. 复职之后,子产却下令保存丰卷的田产.过了三年,召丰卷回国,又把田产还给丰卷,连这三年的田地收入也交给丰卷. 子产并没有因为丰卷企图造反而没收他的田产. 这是子产的宽容,也是他得到郑国人心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子产是距今两千五百多年前我国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他在青年时期就以有独到的政治见解介入了郑国的政治,从政四十余年,曾被立为郑国的卿,后出任郑国执政(相当于后代的宰相),直至病终。据《左传》记载,子产在担任郑国执政二十二年中,对郑国的经济、政治进行了一些重要的改革,并取得了一些成功,成为春秋时期社会  相似文献   

7.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叙写了泰晋结盟包围郑国,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巧妙运用其出色的外交辞令,瓦解秦晋联盟,说退秦师,从而使郑转危为安的史实.  相似文献   

8.
1.牛贩子拯救了一个国家 秦始皇的祖先秦穆公那会儿,就有一统天下的雄心。有一天,机会来了。他们安插在郑国的卧底送来一个绝密的情报,大意是他已经取得了郑国国君的信任,负责守卫郑国的北城门,如果秦国来个突然袭击,里应外合。就可以一举拿下郑国。  相似文献   

9.
好词实验室     
东道主 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一起围攻郑国,郑国于是派烛之武去秦国劝秦退军。烛之武对秦穆公说:“郑国在秦国的东方,秦国如果不灭掉郑国,而叫它成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到各国来来往往,缺少的食物、物资都由郑国来供应,这对秦国不是也挺好的吗?”  相似文献   

10.
弦高犒军     
《中学生(作文版)》2011,(7):109-109
弦高是郑国的一位行商,经常来往于各国之间做生意。有一年,他去周王室辖地经商,途中遇到秦国军队,当他得知秦军要去袭击他的祖国郑国时.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国报告敌情,一面伪装成郑国国君的特使,以12头牛作为礼物,犒劳秦军。秦军以为郑国已经知道偷袭之事,只好班师返回。郑国避免了一次灭亡的命运。【适用话题】随机应变、机智、爱国、慷慨等。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任忠州刺史的时间仅一年多,而诗歌创作却大约有百首。他在忠州期间的心态是非常特殊的,一方面有一种强烈的归京意识,另一方面又担心归京梦想的破灭,始终处于一种焦虑的期待状态中。  相似文献   

12.
云南明代文学家张含,出身官宦,少年得志,20多岁获得诗名.中举后却七试春闱不第,退居家乡云南永昌,将一生精力放在诗歌创作和文化传播上,对云南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唐高宗新论     
永徽年间,朝政为长孙无忌等人所控制.而武则天早在被册立为皇后之前就开始左右高宗、干预朝政,高宗逐渐被武则天架空,成为仅是李唐王朝的象征.唐高宗在位期间真正掌握实权的时候很少,这固然是由于高宗本性之懦及身体之弱,但更应看到他的智力与太宗、武则天的差距.高宗的奋争说明他并不昏,实际上,他是懦而不昏.  相似文献   

14.
张含年谱     
云南明代文学家张含,出身官宦,少年得志,二十多岁获得诗名。中举后却七试春闱不第,退居家乡云南永昌;将一生精力放在诗歌创作和文化传播上,为云南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傅斡是汉末一位鲜为人知的智者,他一生的功业虽然并不十分显赫,但其生平经历以及政治智慧与诸葛亮有诸多相似之处,对于天下形势的演变及去向也有着共同的看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曹操集团中,傅斡是史书记载中最早评价诸葛亮的敌国谋士,为后来的诸葛亮研究和评论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16.
陈邦彦是明末清初岭南著名的诗人、散文家、民族英雄,“岭南三忠”之首,与黎遂球、邝露并称为“岭南前三家”,有“粤中杜甫”之称。他用散文展示中兴国家的愿望和对朝廷的耿耿忠心,表达出强烈的忠君思想;他用散文分析当时的形势、提出对策,表现出非凡的治国思想;他主张文章应该具有实用性,而且用散文来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表现出典型的实用思想。  相似文献   

17.
《山月记》的主人公李征是陇西人,一心想成为诗人,却屡遭挫折,郁郁不得志,最终异化为虎。陇西自古孕育了许多杰出人才,作为陇西人的李征也是博学聪慧,才情颖异,由此也铺垫了其变虎之后的心理落差,咆哮将李征变虎后的心态展现得一露无疑。作者中岛敦自幼母爱缺失,他将李征作为自己的代言人,通过李征的际遇来阐述自己对母爱的追寻及对当时社会的隐微反讽。  相似文献   

18.
王思任作为一个文人的一大特色就是他的谑,虽晚年他自号“谑庵”有悔谑之意,但终其一生仍不免为谑言、作谑事,其谑浪不仅是一个言行问题,同时也是一种生存之道、斗争手段、处事方式,更是一种人生的选择、循世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康有为在戊维新运动中戌提出设制度局 ,不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屈服于顽固派的压力 ,也不是受到光绪帝的宠信后而尊君权的权宜之策 ,而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外挽救民族危亡 ,以求中国变法自强 ,对内防止“愚民”作乱 ,巩固清朝统治地位 ,并实现参政议政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林森是国民党元老之一,自1931年12月起担任国民政府主席,直至1943年8月逝世。在他参加的国务活动中,出席国民参政会并发表训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林森身为国民参政会的倡导者之一,早在1932年他就力主召开国民参政会。1938年他在武汉主持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促使通过了《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同年4月12日国民政府公布了这一条例;林森作为国民参政会的积极引导者,曾多次亲临会场致开幕训词。他关于国民参政会的历次讲话明确指出了国民参政会的性质、任务与工作方法,其特点是高举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的旗帜、对抗日战争有比较科学的认识、强调团结抗日、具有世界战略眼光。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包容了各抗日党派的代表,在林森关于国民参政会的历次讲话中找不到任何公开指责、批评共产党的言辞,由此也可看出他与此相关的一些政治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