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作为民间传统艺术,中国戏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其生存和发展受到了电影、电视等新兴艺术形式的严峻挑战。中国戏曲固然应该承担起传播民族文化遗产、演绎民族优秀经典的责任,但也应该创造新的时代经典,将现代生活的新题材融进戏曲艺术形式中,跳出传统艺术形式演绎老题材的圈子。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索了北京电影学院教学中纪实美学风格从形成到成熟的过程,其发展和演变既是固有电影艺术和美学传统决定的,又不断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的影响。对这个课题的研究在电影教育研究领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后现代视域下,各种艺术类型在表达上都开始消除传统的美学特性,追逐一种无深度、无内涵、无规范式的美学新追求。在电影艺术领域,后现代主义的思潮也深刻地影响了电影的创作表达。强调主题深度的现实主义风格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危机,因此近年来开始涌现出一批具有相同表达风格边缘人物生活题材电影:例如《一个勺子》《一出好戏》《无名之辈》《人潮汹涌》《第十一回》《同学麦娜丝》等,这些电影将镜头对准了现实生活中失语的“边缘人”群体,但是又并没有进行传统的现实主义式刻画,反而以一种解构式、荒诞式、隐喻式的后现代主义电影表达特征重新获得了市场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电影业日渐靠拢好莱坞商业模式的潮流中,德国民族电影在秉承其传统美学风格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并寻求突破,融汇其一贯浓郁的民族文化于现实气息之中,本文试图通过对新世纪十年中德国电影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从风格、题材、主题等各方面辨析电影的艺术使命、社会功能与商业化潮流的冲突融合,并为中国本土电影在电影资本化运作过程中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5.
暴力美学电影的最初产生,是有着其深刻的时代背景的。然而,最初的市场成功之后,文化产业的逐利性使得电影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跟风之作,这使得暴力美学电影演变成为一种典型的后工业时代的媚俗艺术,仅仅依靠一味的模仿重复,或者以先进的数字技术制造出来精美的画面来吸引观众,却难掩其思想内容的空洞。它必然走向衰败。文化产业必须注重创意,注重思想性,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相似文献   

6.
走向开放的电视美学陈新民当电影以其百年的历程牢固地确立了“第八艺术”的地位以来,美学就将其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并且日渐成熟,逐步建立起电影美学体系。电影美学成为指导电影艺术创作、提高电影艺术品位等诸多方面不可或缺的核心理论。然而对自三四十年代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7.
作为美国主流体制中的独立电影导演,韦斯·安德森几乎参与到自己电影作品摄制的各个层面,而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几乎涵盖了其所有鲜明的创作个性,虽然在视听艺术上延续了以往的“形式主义”,但在叙事层面上却打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将欧洲古老的历史、文化、艺术、美学等融入在具有好莱坞娱乐精神的喜剧情节之下,这种具有浓厚隐喻意味的叙事方式使得这部影片极具个人特色.  相似文献   

8.
价值美学也叫做价值论美学,属于美学的一个分支,它建立在哲学价值的基础之上,是将审美活动当做是一种价值活动来进行研究与探索的一门学问。对于审美活动来说,价值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少了价值评价的审美活动可能连审美都算不上,审美活动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价值评价活动。笔者主要分析价值美学理论下影视传媒艺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以《疯狂的石头》、《我叫刘跃进》、《即日启程》、《十全九美》等为代表的中小成本影片以"现代荒诞剧"的类型姿态在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这类电影是在新世纪咄咄逼人的商业大片和小制作的艺术电影遭遇美学和市场危机的背景下开启的一条新路径,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但在肯定其文化意义的同时,年轻的电影导演还必须面对和解决电影产业化态势下这类小制作影片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0.
郑琳 《报刊之友》2014,(3):140-141
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观中蕴含着十分鲜明的理想化色彩,所以我们不难发现,“乌托邦精神”与导演的电影创作存在着微妙的内在联系,如他所竭力推崇的真实就主要表现为虚幻与现实交织的结构模式,大量象征蒙太奇影像的使用等等。本文的研究将以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创作观念为基点,以分析其电影的艺术手法与艺术特征为途径,将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思想与电影艺术实践结合起来,同时把他放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分析乌托邦精神与其电影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实验电影得益于电影技术的发展而又明确地反对电影的美学主张,以强烈的实验性为特征发展成为电影艺术中的瑰丽奇葩.电影技术发展、媒介更新和互联网络的日新月异不断地扩充了实验电影的内涵与外延,整合了其他门类艺术的差异而发展成为新媒体实验影像.新媒体实验影像以实验电影为源头,秉承了实验电影的实验性品格,发展成了今天的集实验性、综合性、当代性、多元性于一体,融文艺美学、技术美学、生活美学和环境美学于一炉的多媒介综合艺术,其中实验性是其得以发生、发展、繁荣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曲转  刘婷 《今传媒》2012,(4):86-87
李安是一位具有深厚艺术功底的电影导演,他的中西结合的文化背景、国际化的商业眼光,令他在好莱坞创作出了众多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商业影片。本文将李安电影《断臂山》放在跨文化的背景下,通过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对其进行分析,解读其艺术构思及美学特点。意义在于通过此影片作为一个案分析揭示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与碰撞,并对未来优秀的国际性影片趋势作一个建设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丁娜 《传媒》2023,(16):78-80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节令智慧,也是中国人的心灵密码。茅台酒的酿造以“道法自然”哲学为领,深度契合中华传统文化的“时间美学”。茅台充分运用二十四节气的物候框架、文化叙事,从产品打造、市场营销等全链条运营将其内涵与茅台品牌传播深度契合,创新了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高度凝炼了品牌的文化力,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独特美学高度与文化厚度的品牌传播之路。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80年代初国人对电影艺术表现出的热烈与兴奋是出于久旱逢雨的心理,对电影事业的复苏的满足,那么,今天中国电影遭到的冷漠,已经是较高层次的电影美学与民族审美心理契合问题上发生的现象了。新时期以来,经历了十多年的探索与发展,中国电影虽在美学思想、艺术观念、编、导、摄、演以及作品的主题、题材的拓展等诸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些作品也得到了国际间的认可,但还是陷入了不景气的窘境。这其中当然有诸如电视艺术的冲击,管理体制的束缚等种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而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电影还没有形成适合于本民族审美要求,带有鲜明特性的美学品质。电影艺术创作的实践提出了许多亟待回答的理论问题。如:中国电影应有什么样走向?如何确立自己的美学品质?如何处理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关系,现代意识与民族传统的关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艺术水平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以及电影与电视等其他姊妹艺术的关系等等问题。今天的中国电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地需要理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回盛瑶 《视听》2022,(3):116-119
黑色电影本身作为一种哲学情境,在整体精神上体现出"断裂"特征.黑色电影的创作者将梦幻、非理性、自由的超现实主义氛围融入电影语言中,在创作风格上借鉴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场面调度,创造出超现实的梦魇效果,同时将蛇蝎美人作为一种诱惑符号,展现她们心智上的诱惑力和悲剧宿命,形成女性形象上的断裂.黑色电影存在于个体的反叛、后退与无...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以来,从德国表现主义戏剧开始,戏剧由舞台向银幕过渡,从而引发了戏剧艺术尤其是现代戏剧表演艺术的相应的转化.本文以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的戏剧文本(包括电影和舞台剧)为对象,具体阐述了这一嬗变的发展过程;在戏剧表演观念、演员表演的心理体验、表现内容与造型方式及演员在不同媒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剖析了戏剧表演艺术在不同媒体中所体现的美学规范和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7.
就在电影的理论研究潜心于对西方文化理论的引进,迷醉于同样的演绎式推理之时,电影因数字技术的强势介入,正在经历一次"华丽的转身”,正在把各种传统的观念、程序和模式从受约束的"身体”上抖落出去,获得一次凤凰涅榘的新生.另一方面,新媒体和新艺术也给电影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除了影像风格和叙事法则的改变,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与艺术表现有关的各种新形式、新手段、新技巧持续地被引入电影.从技术到艺术,再从艺术到美学,这是任何一种艺术成长与发展所经历的一般过程.技术提供了所有这一切的基础与前提,技术的不断更新催生了艺术的实践新探索.然而,从艺术走向美学的道路,不是自然呈现的,也不是笔直通畅的——首先需要一种重返的意识,然后才是艰难的探索前行.  相似文献   

18.
杨义 《新闻爱好者》2010,(7):153-154
表现主义是继象征主义之后的又一主要文学流派。尤金·奥尼尔被视为美国最出色的戏剧家之一,也是美国表现主义戏剧的先驱。作为美国最重要的剧作家,他成功地将欧洲舞台艺术引入了美国戏剧舞台。并且首次在美国戏剧界探索严肃题材作品,成功地将其运用到了美国戏剧改革运动。他的代表作之一《毛猿》(1922年)广泛运用了一系列的象征手法,是最集中体现了尤金·奥尼尔表现主义写作特征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刘奕彤 《今传媒》2016,(8):166-167
德国表现主义是在一股反传统的思潮中孕育而生,在创作方法上它摒弃了在欧洲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模仿论或反映论,推崇极具个人色彩的表现论的美学。艺术家们在绘画创作中不再只是客观的描摹世界,而是根据自己内心内在的需求,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意象与幻想进行创作。与此同时,这一倾向与尼采的悲剧美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形成交汇,产生了一种奇诡新颖的审美形态与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0.
巩杰 《现代传播》2015,(3):95-99
随着电影技术从机械技术时代进入到数字技术时代,电影美学已由机械技术美学向数字技术美学转变。与传统机械技术时代的电影美学相比,数字技术美学在电影本体性、电影题材和想象以及电影时空的拓展上都产生了新奇的变革。电影数字技术美学奇观化的呈现和对人的想象力的最大化表达,使电影美学由传统的"感受美学"变成"惊奇美学"。审美体验由"艺术震撼"取代"艺术韵味","审美愉悦"变成"审美惊奇"。值得审思的是,只有在电影的技术美学美感中融入更多的人文情怀和普世价值,才能更好更全面地提升电影的美学品格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