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名刊要览     
美国《时代》2月4日黑暗的艺术曾经凭借《拆弹部队》斩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美国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最近推出职业生涯中又一富有争议性的作品《猎杀本·拉登》。该片获得了很高的赞誉和巨大的票房收益,但不少专家也指责该片赞成将酷刑视为有效获取情报工作的立场。本期关注导演毕格罗的电影生涯,帮助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我们辽宁电视台推出了纪录片《人·鬼·人——一个原日本宪兵的忏悔》,片子在我台和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起了一定反响。在四川国际电视节上,该片在139部中外纪录片中脱颖而出,获得纪录片提名奖,并有机会问鼎今年的“金熊奖”。在第四届亚洲映像节上,该片又获优秀奖。  相似文献   

3.
贺钦宁 《新闻爱好者》2011,(16):130-131
《篮球梦》是美国纪录片史上划时代的作品,该片讲述了两个芝加哥贫民区的黑人小孩梦想成为NBA球星并为之奋斗的故事。由于纪实性、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很好结合,该片对于我国新纪录片的制作有着很好的启示,特别是好莱坞编剧手法在剪辑上的运用,在保留纪录片真实性的同时加强了故事的可看性,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4.
《篮球梦》是美国纪录片史上划时代的作品,该片讲述了两个芝加哥贫民区的黑人小孩梦想成为NBA球星并为之奋斗的故事。由于纪实性、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很好结合,该片对于我国新纪录片的制作有着很好的启示,特别是好莱坞编剧手法在剪辑上的运用,在保留纪录片真实性的同时加强了故事的可看性,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5.
许哲军 《视听纵横》2006,(2):112-113
在第十五届省电视“牡丹奖”评选中,富阳广播电视台创摄制的《日子一天天地过》获得了短纪录片一等奖和最佳编导奖、最佳摄像奖,作为该片的编导和摄像,本人想以《日子一天天地过》(以下简称《日子》)为例,谈谈纪录片的一些拍摄技巧。一、让采访更生活化纪录片往往需要采访人物,  相似文献   

6.
秦扬 《视听界》2013,(4):101-102
2012年,扬州广播电视总台创作的纪录片《东关的声音》获得了2011年度江苏省彩虹奖一等奖和第28届江苏省电视金凤凰奖一等奖。该片通过记录居住在扬州东关街上的一对盲人夫妻杨大根和朱元凤的日常生活,传达出真挚的人生情感,见证了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古城保护方面的价值。本片的创作过程引发了我们对纪录片本体以及中国纪录片创作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7.
电视纪录片创作的三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7月,第六代导演贾樟柯执导的纪录片《海上传奇》投身暑期档公映,然而据报道票房不佳,观众有限。看过该片的部分观众认为,这部纪录片不好看,不吸引人。影院经理则直言:  相似文献   

8.
杨岸 《东南传播》2013,(5):22-23
2008年BBC(英国广播公司)制作了一部系列电视纪录片《艺术的力量》(Simon Schama's Power of Art),该片获得"国际艾美奖最佳艺术节目"、"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摄影"(纪录片类)等多项国际大奖。这个系列分为八集,介绍了八位西方伟大的艺术家,从梵高这一集可以看出,作为人物传记类型的纪录片,BBC不论从叙事方式还是拍摄艺术上都有自己独到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2月26日,华人导演杨紫烨执导的电影《颍州的孩子》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在一片赞誉声中,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该片暴露了中国的“阴暗面”,中国政府为防艾所做的很多努力影片都没有提及。其实《颍州的孩子》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民间纪录片,它的拍摄得到了中国政府部门的支持。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何忠洲深入颍州,为我们讲述了该片主要角色的真实生存状况。[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迈克·摩尔在纪录片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1989年的《科伦拜恩的保龄》获得了第75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以及戛纳55周年特别奖;2004年的《华氏911》获得了第57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2009年的《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入围了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他在赢得了巨大荣誉的同时也获得了很好的票房,但是由于他全新的创作手法和激  相似文献   

11.
由徐静蕾自导自演的以都市白领生活为题材的商业时尚大片<杜拉拉升职记>,自2009年开拍之日起,就利用一系列的娱乐事件炒作赚足了噱头.2010年4月15日正式上映,首日票房870万元,首周票房4600万元,上映两周票房过亿元,最终以不到2000万元的投资成本博得1.2亿元票房收入,创造了中国电影票房的又一佳话.而缔造这一票房数字至关重要的因素,在于该片的整合营销借鉴了美国好莱坞的成功商业模式.因此,认为该片是美国好莱坞商业模式在中国的试验一点也不为过.  相似文献   

12.
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两部引人关注的自然大片.一部为中国导演陆川执导,中外联合拍摄的《我们诞生在中国》,该片2016年8月12日在国内上映,取得了6633万元票房,①刷新了中国电影纪录片票房纪录.另一部为法国纪录片导演雅克·贝汉和雅克·克鲁佐共同执导的《地球四季》,影片2016年9月27日在中国上映后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关注与好评.②两部影片同属动物题材的自然电影,从制作手法来看是纪录片与故事片的融合,即拍摄期间,全部以纪录片的方式客观记录和拍摄,最大限度保留和还原动物的原生态表现;在制作期间,运用后期剪辑技术,将前期拍摄素材剪辑成按故事情节发展的情景剧.除了类型相同,较长的拍摄周期、精良的制作团队、震撼的视觉呈现、明星配音阵容等相似点都很容易让人将这两部电影放在一起讨论.然而,笔者发现,两部电影在叙事上呈现出较大差异,本文对此展开对比探讨.  相似文献   

13.
电视纪录片《我的抗战》是由崔永元团队采访制作的大型历史纪录片,该片以"口述历史"、"影像史记"和"碎片化"的历史呈现为特点来展现抗日战争这段历史,并对历史的真实性进行溯源。本文从历史视角来对纪录片碎片化信息的记录和传播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4.
以获得1980年第53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为标志,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在西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部影片虽然讲述的是美国著名小提琴家斯特恩访问中国的旅程,但其反映的特定历史时期的中美关系,独特的视角使得影片的表达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本文力图探讨影像叙事如何与历史真实联系,认为原始经验、历史经验和历史思维等概念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影像如何成功呈现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两部影片的简要概述《微观世界》是法国著名导演雅克·贝汉拍摄的,反映一群同我们人类一样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却微小到我们平时很少去关注的昆虫生活的一部纪录片,这部影片的拍摄工作历时多年,推出后好评如潮,在法国,共有1600万观众观看了该片,创造了一个票房的奇  相似文献   

16.
付慧青 《青年记者》2017,(32):107-108
东西方文明作为世界上主要的两大文明,在很多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在人类学纪录片中体现得也较为明显.本文以《藏北人家》与《北方的纳努克》两部人类学纪录片为例,分析东西方人类学纪录片审美取向和人文精神方面的差异. 《藏北人家》是中国导演王海兵1991年执导的一部人类学纪录片,曾入围法国国际音像节(FIPA)并获得四川国际电视节最佳纪录片“金熊猫”大奖、全国电视外宣节目荣誉奖.该片详细记录了牧人措纳一家在藏北草原上一天的生活,反映了藏民族在与大自然的抗争和适应中建立起的一种和谐关系,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情感心理和他们创造出的独特的游牧文明.《北方的纳努克》是“纪录片之父”美国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于1922年1月出品的人类学纪录电影.弗拉哈迪花16个月远赴北极,和哈里森港的爱斯基摩人纳努克一家一起生活,完美地用摄影机再现了猎杀北极熊、生食海豹等原始的生活场景.两部作品在审美取向和人文精神上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1998年6月,第四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的评比暨观摩活动在北京举行,湖北电视台的入选片《舟舟的世界》在评映的过程中赢得了唯一的掌声,并获得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大奖和最佳编导单项大奖;1999年元月,《舟舟的世界》入选法国FIPA国际电视节决赛,而且是本届大赛亚洲唯一进入决赛的片子;1999年9月,该片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这之后,该片又入围了6个国际影视大赛决赛,获得日内瓦南北国际电视节特别提名奖.布达佩斯国际电视节提名奖等多项大奖。正因为它的轰动,先天智障的舟舟凭着“指挥家”的“天赋”名声大…  相似文献   

18.
2003年,法国纪录片《迁徙的鸟》以其令人"惊心动魄的美感"震惊了全世界的观众.这部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影片,被称为纪录片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一位中央电视台的资深编导在看过此片后建议:"所有搞电视的人,特别是作纪录片的同行们都应该好好观赏,仔细品读."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德语纪录片《中国边疆》为分析对象,透过对该片拍摄视角、文本内容与叙事手法的全面解读,点出了该片之所以能突破意识形态与文化背景藩篱,获得普遍认同的核心要素在于面向现实,客观、公正地真实记录.文章同时基于该纪录片的个案分析,提出了我国纪录片要实现真正跨文化传播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20.
由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编辑的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百年中国》以史诗般的手笔,在荧屏上绘制了百年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播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该片不仅在电视文献纪录片的组织、创作、拍摄、编辑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历史品格、美学品格与文化品格,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此,我们约请了该片的总编导陈晓卿先生与总撰稿肖同庆先生撰写专文,总结该片的创作经验。同时,我们还约请了著名历史学家杨天石先生、著名影视学家黄会林先生、著名电视学者朱羽君先生和苗棣先生,分别从历史、影视文化、电视片创作及影像与历史之关系的角度,来深入剖析《百年中国》这一电视学术个案。希望这一个案研究能够给业界、学界带来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