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怛逻斯战役是大唐最远的一次征伐,也是大唐唯一一次与阿拉伯国家的正面交战,惜以大败收场,是大唐外交史上的重要节点,影响极为深远。作为推动大唐出兵征讨大食的一支宗教力量,景教与此战役的关系却被史家忽视。本文采用文本细读、文史互证的方法对来自波斯、拂菻以及昭武九国的景教势力,通过攀附皇权取悦玄宗等一系列活动加以剖析,从而对怛逻斯一役背后的历史脉动有个更贴切的认知。  相似文献   

2.
冯一下 《历史学习》2005,(10):38-40
例一:辨析文明踪迹关注交流融合中外文明交流促进了世界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展。阅读以下材料后回答问题。材料一古印两方材料二750年,阿拉伯帝国建立阿拔斯王朝。新王朝的政治中心向东移动。751年7月,阿拔斯王朝的呼罗珊总督阿卜·穆斯林和唐朝的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分别应中亚王公的请求而出兵怛逻斯(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奥利·阿塔北面)。双方在怛逻斯附近对峙五日,最后唐军因葛逻禄部倒戈而战败,两万唐军士兵被俘。据《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材料三古瓷器两件材料四17~18世纪中国———美洲海上航线略图图3唐代长沙窑堆贴纹瓷壶图1汉委奴国王…  相似文献   

3.
唐帝国与阿拉伯帝国几乎同时崛起在亚洲的东西两端,并且都向中亚开拓疆域。自7世纪中叶开始,两大帝国就在中亚摩擦不断,进入8世纪,玄宗皇帝即位后凭借强大国势的支持,对阿拉伯帝国对中亚的渗透进行了强硬的反击。怛罗斯战役便是其中一役,751年,高仙芝统兵西征,与阿拉伯帝国会战怛罗斯,结果遭遇惨败,但这种惨败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唐朝在西域的力量,更没有损害到唐朝当时盛强的国力,反而促进了中国文明的西传。  相似文献   

4.
怛逻斯之战是唐朝天宝年间发生于唐朝与大食的一场大战,史学界对于战争爆发的讨论集中在偶然性和必然性上,众说纷纭。在研究这场战争时,只有将战争还原到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中考察,才能理解和把握这场战争的性质。  相似文献   

5.
萨珊波斯帝国对拜占庭帝国的战争是早期拜占庭面临的重大外交问题。达拉斯城战役是查士丁尼积极谋划的全局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查士丁尼时代拜占庭帝国对波斯战争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其辉煌军事成就的序幕。它为拜占庭军队的西征准备了条件,也展现了查士丁尼时代拜占庭帝国军事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盛极而衰之前的唐朝与大食因中亚地区的争夺爆发了史上著名的怛罗斯之战。对于怛罗斯之战对唐朝的影响,学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这场战争成为唐在中亚地区势力由盛转衰的的转折点;另一种看法认为,此战争仅仅是唐食之间的一场小战役,对唐并未有太大影响。文章通过对战前唐食在中亚局势,战前后的大食,战后唐、中亚的分析,得出这场战争对唐食关系,唐食中亚格局,及唐朝国力都并未有过大影响,其仅是双方几次争夺战中规模较大的一次而已。  相似文献   

7.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天宝八年(749),岑参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  相似文献   

8.
穆塞莱斯     
我今天给大家介绍阿克苏地区的一种特产——穆塞莱斯。穆塞莱斯是西域最古老的葡萄酒,民间也称作“穆塞勒斯”、“姆塞来斯”、“木赛来斯”和“美赛来斯”等。唐人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瑟琶马上催”中的“葡萄美酒”指的就是穆塞莱斯。高昌王向唐朝进贡的“西域琼浆”也是穆塞莱斯。  相似文献   

9.
唐代天宝十年(公元751年),高仙芝率领的唐军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的军队在中亚恒逻斯河(今塔拉斯河)附近发生了一次武装冲突,史称“恒逻斯战役”。此役唐军失败,很多将士被俘,其中有《通典》作者杜佑的族子杜环。杜环被俘后,在大食帝国生活了十余年,遍游阿拉伯帝国所属各地。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杜环乘商船回国后,根据他在大食的见闻,写成《经行记》一书。《经行记》原书久佚。不过,在杜佑的《通典》中,还保留了《经行记》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0.
对岑参在北庭期间创作的"西征诗"所涉及史实,诸家论述多有分歧。根据现有史料,西征的对象应是葛逻禄东支。西征顺利解决了由漠北进入北庭的葛逻禄东支的问题,使葛逻禄汗国、回鹘汗国及唐朝在西域的利益得到协调,对盛唐以后北庭地区的安定,回鹘与唐关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陆游的诗歌受到盛唐诗人岑参的很大影响.入幕边塞是陆游接受岑参的新契机:相似的入幕经历,是陆游接受岑参的条件;陆游对岑参的接受具体表现在其入幕后的边塞军旅诗歌创作上;向往岑参遇合于盛世、贤主,有机会建立军功,是陆游在入幕后接受岑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高适、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两人历来并称。他们生活的年代大致相同,都有多次出塞的经历,并且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高适、岑参边塞诗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气魄宏伟,激情澎湃,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感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形成了悲壮雄放的风格特征。但高、岑二人气质秉赋迥异,青少年时期教养、经历与生活道路各不相同,因此诗的风格也各自具有鲜明的特色。对此从四个方面对高适、岑参诗的风格差异做一辨析。  相似文献   

13.
边塞诗是唐朝诗歌的独特流派,盛唐边塞诗又是唐代边塞诗的典型代表。盛唐武力强大,士人精神腾越,盛唐边塞诗不仅呈现出乐观主义的基调,还把唐人尚武传统变成了审美对象和时尚内涵。盛唐边塞诗是唐朝新边疆主义的产物,为唐朝鼎盛时期国家过剩精力的显现。盛唐边塞诗彻底地扭转了六朝以降的颓靡诗风,它特有的文化观念,有效地改良了盛唐士人的精神。边塞诗树立了一面崇尚阳刚、标举慷慨的大旗,舍弃了六朝宫体诗的诗歌道路,延续、发展并超越了建安风骨的内涵,属于唐人在吸收了包括罗马、波斯和阿拉伯文化后所缔造出的新的文化品类。盛唐边塞诗所达到的文化高度,是多民族文化高度融合后的产物,同时体现了大唐风华和盛唐精神的最根本价值。  相似文献   

14.
“十四五”时期,文化与旅游将进入深度融合期,扬州应借助评审工作促进文旅融合小镇的建设与发展,助推国际文旅名城建设。扬州文旅融合小镇的评审工作,应做到定性与定量评审相结合,制定体现扬州地方文旅特色的评审指标体系,建立评审专家库与实施第三方评审,健全动态调整与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路翎《洼地上的"战役"》与高仲泰《跨过鸭绿江》笔下爱情故事的差异中,探索不同历史时期作家在精神层面上发生的深刻变化,由此探索今天作家描写中朝故事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位于朝鲜半岛的高丽,与中华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魏晋南北朝之际,高丽侵占辽东广大地区,与中原王朝关系恶化。隋朝统一全国后,强盛的中原王朝不能容忍高丽桀骜不驯的表现。在公元六至七世纪,隋唐王朝积极展开对高丽的军事外交活动。其经营高丽的策略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隋唐王朝达到了它的战略目标,客观上推动了东北亚国际局势向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湘西会战之所以获胜 ,是因为中国军队有地利、人和之便 ,且军事力量对比我强敌弱。湘西会战是国民党战场从防御转入进攻的重大转折点 ,它张扬了国威 ,显示了中国官兵的爱国精神。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期,“语告”语义场内主要成员包括“告”、“谓”、“语”,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员格局不变,但“告”和“语”的句法格式发生较大变化,唐五代至宋元时期,“语”和“谓”先后消亡,最终形成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动词“告”独自承担语告表达功能的格局。  相似文献   

19.
战国后期的长平之战、秦汉之际的楚汉相争、西汉盛世的汉匈大决战,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写古代历史转折的三大战役。长平之战是在秦汉大一统政治取代夏、商、周三代分封建藩列国并立的政治这一历史变局拐点时期发生的大战役;楚汉相争本质是改朝换代历史变局时期发生的大战役;汉匈大决战是影响世界格局的文明冲突,即亚洲大陆板块南方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对决的大战役。文章探讨三大战役为何发生,司马迁怎样写三大战役,三大战役的历史经验教训有何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唐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阶段,也是我国古代史承上启下社会大变迁的转折点。对于唐史的研究,国内外学界一直予以高度关注,20世纪以降已具有世界性规模。作为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历史的高句丽史,在整个唐史研究中也长期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对建国以来唐史研究中所涉及高句丽史事研究作一简要的归纳,阐明高句丽政权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不容置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