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1 名词解释题审美意象 摹仿说 游戏说 魔法说 心灵表现说 审美思维 审美感受 艺术构思 灵感 艺术真实 艺术典型 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 典型化 现代派文学 象征主义 意识流 超现实主义 荒诞派 黑色幽默 素材 题材 主题 情节 结构 文学风格 文学流派 文学鉴赏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的标准2 填空题1)文学艺术与哲学、社会科学在反映形式上的区别 :哲学以的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 ;文学艺术则以的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2 )审美意象的“虚” (概括与抽象 )主要表现和两方面。3)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 ,它和其他种类艺术相比 ,…  相似文献   

2.
1 名词解释题审美意象 摹仿说 游戏说 魔法说 心灵表现说 审美思维 审美感受 艺术构思 灵感 艺术真实 艺术典型 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 典型化 现代派文学 象征主义 意识流 超现实主义 荒诞派 黑色幽默 素材 题材 主题 情节 结构 文学风格 文学流派 文学鉴赏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的标准2 填空题1)文学艺术与哲学、社会科学在反映形式上的区别:哲学以的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以的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2 )审美意象的“虚”(概括与抽象)主要表现和两方面。3)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它和其他种类艺术相比,其主要…  相似文献   

3.
1 名词解放题 审美意象 摹仿说 游戏说 魔法说 心灵表现说 审美思维 审美感受 艺术构思 灵感 艺术真实 艺术典型 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 典型化 现代派文学 象征主义意识流 超现实主义 荒诞派 黑色幽默 素材 题材 主题 情节 结构 文学风格 文学流派 文学鉴赏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的标准2 填空题 1)文学艺术与哲学、社会科学在反映形式上的区别:哲学以_的_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以_的_ 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 2)审美意象的“虚”(概括与抽象)主要表现_和_两方面。 3)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它和其它种类艺术相比,其主要特点是_性_性和_性。 4)关于文学艺术的起源,历史上提出过种种说法,其中主要的有_、_、_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_。 5)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_,此外不可能有_。古代和外国的文学作品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是_,而不是_。  相似文献   

4.
论老舍的文学批评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文学批评家的老舍,他的文学批评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及西方文学批评的某些特色,从而形成了颇富个性色彩的艺术审美型的文学批评观.抗战后,他的文学批评观逐渐向社会功利性倾斜,但基本上保持了艺术审美和社会功利的双向选择.  相似文献   

5.
审美批评就是以审美为圭臬的文学批评.在审美批评中,艺术隐喻不是一种文学修辞,而是一种艺术思维方式.艺术隐喻作为批评的渡河之筏,不但实现了批评主体与批评对象的契合,而且使批评主体在审美体验与人生感悟的传达中自然而然地揭示了批评对象的审美特征与艺术水准.艺术隐喻是实现审美批评文本文学意味的心理桥梁,也是实现人性共鸣的中介.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审美性是其本质属性,因此审美分析是文学批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西方语言学批评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把文学批评引向了纯语言学分析的极端。中国语言学批评则弥补其不足,将语言分析与审美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朱光潜作为著名美学家,也曾对京派文学作品进行过评论。他通过对京派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的文学批评活动,总结京派“言近旨远”“静穆”“节制”“和谐”的艺术特征和审美理想。他将“美感的态度”“不即不离”的距离说、“物我交融”的移情说等美学理论运用到文学批评中,使其文学批评展现出系统性和全面性。朱光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文学批评,不仅在京派文学批评家中独具特色,而且对推动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艺术未必属于人类所独有,而艺术必然是形象的,即使是音乐也是声音的形象。我们就是被形象包围着生活的。然而,并不是任何形象对任何人都是美的。这就是文学的形象的美的塑造的必要性,这就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形象欣赏的差异性。中国文学批评是实践的、感性的、欣赏的、具体的,因而中国文学批评中的"象"的问题也是在针对文学的实践、文学的欣赏和文学的具体讨论中逐步发展其含义的。而在它的萌芽时期又并不是就文学而言"象",但又不能说与文学毫无关系。请看中国经典中的"象"是什么?圣人有以见天下之皤,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在文学实践和总结前人文学批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它体现了对于文学批评原则的科学认识.美学的观点主要指对作品的艺术形式及其审美特性进行分析评价.关注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历史的观点主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时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分析评价,探究它的社会价值.上述两者是紧密结合的.  相似文献   

10.
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它的社会性无法割裂。因此,文学批评具有审美功能和社会政治功能二重性。文学批评的审美功能一方面表现为批评文本自身具有美感吸引力,另一方面表现为通过对作品思想和艺术的分析,深化读者的审美体验,增加读者的审美愉悦。文学批评在分析文学艺术性的同时,必然要涉及文学作品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关系,并对它们作出衡量和评价。文学批评的社会批评性质,不仅使批评在透视作品的社会性时发现其独特价值和局限,而且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评价,使文学批评超越审美和艺术的层面,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也获得自身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11.
论文学批评中的审美感染力标准吴家荣一、审美感染力标准的确立文学艺术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为其存在前提。艺术的目的是要“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①。因而,文学的批评标准必然要能正确地权衡出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而非直接的功利价值。一部文学作品效...  相似文献   

12.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批评的审美意识包含着对文学作品的感性体验,也潜藏着理性的审美判断;通过对文学批评中的审美意识、审美和功利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阐释文学批评的审美特性和功利性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以文艺政策为参照,以自身文艺领导干部的合法优势来确立文学批评标准和内容的规范,这是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的冯雪峰之文学批评"政论"特色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冯雪峰在典型、现实主义、艺术真实等问题上都有着一个艺术家所具有的艺术感受和认识。故其文学批评呈现出"政论与文艺"兼具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自古以来,人们都以为文学的批评就是文学的鉴赏,“批评家”也就是“鉴赏家”。然而,在“文革”结束以前的相当长的一些年月中,“文学批评”变成了“政治批评”,艺术上的品味已显得毫无必要,以致有关艺术审美的话题也渐渐“式微”。“文革”后,拨乱反正,“文学批评”中的“批评”二字常因与以往的“大批  相似文献   

15.
凭借电子媒介优势,新媒体文学批评更加自由、及时、娱乐化,给当下文学批评研究带来新契机。但新媒体技术也导致文学批评过于庸俗,偏离艺术的审美价值,陷入庞杂无序的状态。新媒体文学要树立开放多元的批评观念,使其既不脱离理性思辨,又可达到追求个体化、生命体验式的批评。  相似文献   

16.
“民族——人民文学”理论是葛兰西“文化霸权主义美学”的重要内容。葛兰西提倡把全民族文学统一的基点放在人民之上,形成既是民族的又是人民的文学,反对对人民漠不关心的文学倾向。“民族——人民文学”既不是毫无审美可言的政治说教,也不是脱离政治的纯艺术,它是审美性和思想性、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在文学批评和文学遗产继承上都应注意文学的审美性与思想性统一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考察冯雪峰的批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他主张文学创作必须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必须为政治和现实服务;但他同时强力维护文学的艺术和审美特性,致力于文学规律的探寻。尽管他的文学批评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留下的历史启示,他的独立人格及客观公正的批评态度,对当下文学批评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晟 《文教资料》2012,(16):1-2
曹丕的《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曹丕赋予了"诗"、"赋"独立的文学意义与抒情体式。在艺术上,曹丕提出诗赋欲求至"丽"的文学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曹丕文学批评中对于纯文学的审美追求,将对文体的评价与规定性上升到了审美层面。但曹丕"诗赋欲丽"的文学批评主张有其局限性,与此同时,从整个文学批评史的宏观角度对其进行审视,又有一定的源流性影响,我们需要在多维度中对其进行全面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19.
语文审美能力就其典型形态来说 ,就是文学审美能力。把文学感受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创造能力三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分析 ,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对艺术的领悟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20.
身兼作家与批评家于一身的纳博科夫在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的同时,也撰写了许多批评论著。他以作家独特的眼光关注文学经典,并进行创造性解读,使文学批评呈现出另一种样貌。他的三部批评著作,有着大师批评的独特风格,蕴含深厚的美学价值、审美创造特性以及个人化色彩,展现了作为文学大师的纳博科夫的文学批评之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