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封来信 2001年8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7版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称是毛泽东指定王明起草《婚姻法》的,具体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2.
四月四日和四月九日人民日报登载的《传“绝招”》、《两粒滚珠》两篇千把字的短稿,引起读者热烈的反响。《传“绝招”》是新华社辽宁分社记者史越峨写的。这篇短通讯发表十几天之内,新华社、人民日报连续收到广西、内蒙古、黑龙江等十九个省市写来的九十八封读者来信。所有来信都热情地赞扬了老焊  相似文献   

3.
从去年十二月到今年九月,人民日报陆续发表了将近二十封“记者来信”,有新华社记者写的,有人民日报记者写的,也有地方报纸记者写的,都很受读者欢迎。这些“记者来信”,最长的两千多字,短的只有几百字。来信内容很广泛,涉及到工农业生产、干部作风和群众生活等各个方面。如《晚了八个月,迎头赶上来》、《切实解决燃料浪费问题》、《尽快解决鱼米之乡吃鱼难的  相似文献   

4.
人民日报9月18日刊登读者来信《推荐<孝感报>两则报道》后,9月29日又在一版头条位置,以《农民兄弟要“永久”,“永久”工人要尽责》为题,加编者按,发表了上海自行车厂写给人民日报编辑的来信。这两则报道和来信,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上海自行车厂表示坚决支持应城县政府“凡是全年超卖万斤粮的户,都供应一辆永久牌自行车”的决定;孝感地区  相似文献   

5.
以文会友     
去年11月8日《人民日报》在六版头条位置用了我写的一篇“调查与思考”的文章,题目是《一本人间难念的经——家庭“债务”》。没想到文章发表后,我收到了不少读者的来信,他们对这篇文章颇有同感。其中有一封是广东省顺德县桂洲镇中学初一(三)班班长郑宝球小姑娘的来信。这封信给了我极大的激励和无比的喜悦。在信中,她感谢我这位未见面的“叔叔”说出了她想说的话,并愿“拜”我为师,学习写作。我自知  相似文献   

6.
本刊今年第二期发表了姚必强同志的《从信息量看可读性》一文后,读者对此文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和看法,现选编其中两封来信刊登  相似文献   

7.
2004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第十五版的一组专题报道引起不小反响。专题包括《向“有色广告”宣战》(通讯)、《从“民不举,官不办”说起》(言论)、《“有色广告”毒害社会》等文章。发表后,人民网、中国金融界网等多家媒体转载,CCTV-3的《文化访谈》栏目也打电话来详细了解情况。人民日报总编辑张研农批示:“这是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的好事例。”《向“有色广告”宣战》这一独家新闻能够“出炉”,源于人民日报总编辑张研农转来的一封普普通通的读者来信。这封来信,是一名叫“童衡”的读者所写。信的标题触目惊心:《愈来…  相似文献   

8.
去年5月,人民日报关于昔阳“西水东调”工程的报道和社论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大批读者来信寄到编辑部,认为报纸说出了他们早就想说而没敢说出的话。有两封来信提出这样的问题:“过去你们各新闻单位大批记者云集昔阳,宣传报道连篇累牍,难道不该总结点经验教训吗?”“过去昔阳、大寨什么都好,好成一朵花,今天怎么又变成这样?真叫不可理解。”来信提出的问题,确实值得深思,应该作出回  相似文献   

9.
本刊今年第二期发表了姚必强同志的《从信息量看可读性》一文后,读者对此文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和看法,现选编其中两封来信刊登——编者  相似文献   

10.
我与《图书馆杂志》征文。评奖揭晓后,我们收到一些获奖者的来信。这里发表一封来信中的一段,以示广大读者对我仍工作的热情支持。  相似文献   

11.
我做通讯员至今已有9个年头了。从1980年开始练笔,并向报刊电台投稿,1981年《北京晚报》发表了我的处女作诗歌《昨天·今天》,1982年《人民日报》发表了我的另一首诗《焊工抒怀》,但更多的是退稿,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接8封退稿信。初学写作的时候,我的实际水平和自我估计的反差太大,这反映在,一方面,我的文字基本功和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力太差。另一方面,自我感觉又过于良好,自认为自己一提笔就会才华横溢,稿件会发在头版头条。而当接到退稿信的时候,作者的情绪恐怕又会一落千丈,会觉得怀才不遇。这中间  相似文献   

12.
人民日报去年9月23日第5版发表了山西太原市公安局部分公安干警的来信《我们依法办案受阻》、记者调查汇报《逮捕令发出以后》和编者的话《不许以权势嘲弄法律》,揭露了山西省顾问委员会常委、原太原市委副书记仝云利用职权,包庇犯罪儿子仝(?)海,阻挠、干预公安人员执行公务的严重问题。据了解,这组报道在各地产生了很大反响,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效果也很好。最近,本刊记者就这一事件的报道,访问了人民日报群众工作部负责人和有关编辑,记者。问:请介绍一下有关仝云一案的报道经过。答:这组报道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报道,着重揭露全云所犯的严重错误。“9.23”报道见报后,群众反应强烈。我们在很短时间内收到各地几百封群众来信,一致要求从严处分仝云,追究徇私枉法者的责任。在太原反应更为强烈,不少群众放起鞭炮,街头巷尾都在议论此案。许多人说,感谢党报为山西人民说了公道话。中央和山西有关方面对此案也很重视。  相似文献   

13.
1993年8月28日,《人民日报》在《读者来信》版的《观察台》专栏,发表了我采写的一篇读者来信《对口支援三峡工程移民项目意向性协议多付诸实施的少》。在此之前,这条新闻已先后被《湖北日报》、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中国青年报》、《经济信息报》等8家报纸采用或转载。《长江开发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这条新闻的时候,还配发了编者按。一石激起千层浪。北京、上海、武汉等地有的来信,有的打来电话,引起了一些人特别是主管经济协作同志的高度重视。他们认为,这篇新闻,对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对三峡库区移民工作对口支援的通知》后…  相似文献   

14.
以宣传语文规范化、传播语文知识为宗旨的《咬文嚼字》丛刊自今年1月问世以来,在读者中引起了热烈反响。近半年来,该刊收到了一万多封来信,读者充分肯定了丛刊的办刊方针,称赞她是“文化的清道夫”,“犹如空谷足音”,像一块磁铁一样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丛刊也得到了新闻界的大力支持,到目前为止,已有30多家中央和地方报刊报道了丛刊出版的消息,其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还发表了评论。上海电视台摄制了专题节目。《人民日报》刊登的《“咬文嚼字”感言》一文中说:“希望报刊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以及一切与语言文字工作有关的部门,将《咬文嚼字》作为某些业务人员的业务学习材料,人手一册,持之以恒。倘能如此,扭转出版物和社会上语言文字混乱的局面,就大有希望了。”  相似文献   

15.
去年11月,本报连续发表了一组言论《上了“红头文件”的摊派都合理吗?》、《打破一块挡箭牌》、《且说九牛身上拔一毛》;一封村党支部书记的来信《农民负担何日轻?》;一篇调查报告《农民负担知多少》。事隔一个多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六省农业和  相似文献   

16.
一、缘起《收获》今年第二期发表《大墙下的红玉兰》和《铺花的歧路》两部中篇小说后,引起了社会上强烈的反响,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收获》编辑部收到北京语言学院13楼署名“一读者”的一封来信说:“人民给你们纸张,是希望你们提供好的作品,而不是要这些思想和艺术都很低劣的东西。这类东西名曰批‘四人帮’,其实质是向人民散播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满情绪,搞  相似文献   

17.
这里发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学生土屋敬三先生的两封来信和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的一封复信。我们认为,来信很值得一读。土屋敬三先生在大学里学习汉语,他来信询问“鲶”字的渊源及其与“鲇”字的关系。我们作了一个简略的回答。于是他立即复信深表感谢。他的两封来信,都教人非常感动。一个日本学生学习汉语,对一个汉字,有所不解,孜孜不倦的去查考,迢迢千里的来请教,这种精神岂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对我们出版工作岂不是一个鞭策吗?来信明白地告诉我们,他在学习《十大关系》,他对中国文化非常钦仰,他对中日友好十分珍视。由此可见,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一字之小,一信之微,都关系到毛主席的革命外交路线和政策。我们复不复他的信,复的正确不正确,会产生多大的不同后果啊!所以,这封信提醒我们,要认真地做好出版工作,要更认真地做好文化交流工作。  相似文献   

18.
从去年3月份开始,解放军报《思想战线》版开辟了一个新栏目——《大家问大家答》。这个专栏和读者一见面,几天内就收到三千多份稿子。到去年12月,该专栏已跟读者见面二十二次,回答了十一个问题,发表了五十多篇答问文章,收到四十多封表示欢迎和鼓励的来信。某部“全体干部战士”来信说:“这下可好了,我们在生活中有争议的问题,可以拿到报  相似文献   

19.
人民日报总编辑张研农曾经谈到,要发挥好《人民日报》的述评优势。我采写的述评《以平常心看待贸易摩擦》穴载《人民日报》2003年12月2日一版雪获得人民日报好新闻一等奖、2003年精品奖,这是《人民日报》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两周年之际发表的一篇独家报道,其引起的社会反响,让我  相似文献   

20.
今年7月下旬,一位叫孙来法的读者给人民日报总编辑张研农写信,就《人民日报》刊登的新华社一消息中有关“台湾间谍被判4年”中的“间谍”一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在此用“台湾特务”表述更准确。张研农同志接到来信后就读者提出的问题和报社有关同志进行了讨论,同时把这封信转给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南振中同志接到信件后非常重视,马上组织新华社相关部门核实求证。经过向权威部门及有关专家咨询,确认上述报道中用“间谍”一词是正确的,并致信答复孙来法同志。本刊现将两位总编辑处理这位普通读者来信的过程实录刊出。《人民日报》、新华通讯社是我国两家重要的新闻媒体,两位总编辑对一位普通读者的来信如此重视,及时处理,这种严细深实的工作作风值得我们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